蒟酱

蒟酱为胡椒科植物蒟酱黑褐色,呈弯曲的长条状的果穗,根含β-谷甾醇,具有温中,下气,散结,消痰,治心腹冷痛,吐泻等疗效的中药材。
- 中文学名 蒌叶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正文
蒟酱
(《唐本草》)
异名
枸酱(《汉书》),蒟子(《广志》),土荜拨(《食疗本草》),大荜拨(《成都县志》),蒟青、槟榔蒟(《岭南草药志》),青蒌、香荖(《广东中草药》),芦子(《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胡椒科植物蒟酱的果穗。
植物形态
蒟酱,又名:浮留藤(《唐本草》),扶留藤,扶恶士、蒌藤(《纲目》)。
常绿攀援藤本,高可达10米。叶互生,大而厚,卵状长圆形,基部常偏斜,长10~15厘米,宽4~10厘米。穗状花序,长5~15厘米,下垂。浆果肉质,绿黄色,互相连合成一长圆柱状体。花期5~7月。
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本植物的叶(蒟酱叶)及叶之蒸馏油(蒌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
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晒一日后,纵剖为二,晒干。
药材
果穗黑褐色,呈弯曲的长条状,长约3~6厘米不等,果柄长约2~4厘米,具纵沟纹。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色较浅。气特殊,味辛辣。以干燥不霉,味辣而浓者为佳。
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根含β-谷甾醇。
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使蒟酱,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捣,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两,用生姜汁五两,蒸干为度。"
性味
①《唐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气热,味辛。"
功用主治
温中,下气,散结,消痰。治心腹冷痛,吐泻,虫痛,咳逆上气。
①《唐本草》:"主下气温中,破痰积。"
②《食疗本草》:"散结气,治心腹中冷气。"
③《海药本草》:"主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掺。
选方
治牙痛:蒟酱、细辛各半两,大皂荚五铤(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
相关连接
中国人食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据《周礼》记载,酱制品的种类有一百多种。随着时间的推移,酱制品的推移,酱制品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到目前为止,酱制品的种类更是不计其数。再酱制品的发展过程中,蒟酱就向一棵闪亮的珍珠,出现再巴蜀文化的篇章上。
蒟酱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汉武帝初年,王恢大平了东越的乱事,他派唐蒙去晓谕南越。南越人款待唐蒙,送他吃的东西里有蒟酱,滋味鲜美。唐蒙问,此物从何而来?他们答到:从牂柯江来。牂柯江可以直到番禺(今广州)的城下。唐蒙到了长安把这事告给蜀商,商人道:蒟酱只有蜀中才有,蜀人常常偷云出来卖给夜郎(今贵州)蜀物已推销到了南越(今广东)。
出产于蜀地的蒟酱,竟被雄踞与岭南的南越国作为款待中原使者的宫廷珍食,而且当时的蜀商要想将蒟酱中弄到夜郎,也只能采取“偷运”的办法,可见蒟酱在当时是何等珍贵。
蒟酱在司马迁的《史记》,班超的《汉书》记载的比较少,关于它的产地也未提及。但北魏贾思《齐民要术》却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巴蜀名产的确切产地。该书引《广志》说:“蒟子,曼声,依树,生南安。南安即今四川省夹江县,乃是秦汉巴蜀蒟酱的原产地。
蒟酱最初产于四川,以后云南、广东也有出产蒟酱的勰记载,这反映了巴蜀饮食文化对云南、广东地区的影响。顾微《广州记》称:“扶留藤,绿树生。其花实,即蒟也,可以为酱。”这是岭南蒟酱的最早记载。
蒟酱不仅是调味的上品,而且还具有食疗的作用。蒟酱味辛、温,无毒。具有“主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等功能。晋代的嵇含说:因“蒟子可以调食,故谓之酱。”《蜀都赋》云:“蒟酱绿木而生,其子如桑葚,熟时正青,长二三寸,以蜜藏而食,辛香,温调五脏。”
关于蒟酱的记载在正史中出现比较少,明代的冯梦龙在《喻世明言》卷十九“杨谦之客舫遇侠僧”中对蒟酱描述比较全便:
“……有一只船上叫卖蒟酱,这蒟酱滋味如何有诗为证:白玉盘中簇绛茵,光明金鼎露丰神。椹精八月枝头熟,酿就人间琥珀新。
杨公说道:‘我只闻得说,蒟酱是滇蜀美味,也不曾得吃,何不买些与奶奶吃?’叫水手去问那卖蒟酱的,这一罐子要卖多少钱,卖蒟酱的说:‘要五百贯足钱。’杨公说:‘凭的,叫小厮进舱里问奶奶讨钱数与他。’小厮进到舱里,问奶奶去钱买酱。李氏说:‘这酱不要买他的,买了有口舌。’小厮出来回复杨公,杨公说:‘买一罐酱值得甚的,便有口舌!奶奶只是见贵了,不舍得钱,故如此说。’自把些银子与这蛮人,买了这罐酱,拿进舱里去,揭开罐子看时,这酱端的香气就喷出来,颜色就如红玛瑙一般可爱,吃些在口里且是甜美得好。李氏慌忙讨这罐子酱盖了,说道:‘老爹不可吃他的,口舌就来了。这蒟酱我这里没有的,出在南越国。其木似毂树,其叶如桑葚,长二三寸,又不肯多生。九月后,霜里方熟。土人采之,酝酿成酱。先进王家,诚为真味,这个是盗出来卖的,事已露了。’”
这里,不仅写出了蒟酱的包装,蒟酱的价格,而且还写出了蒟酱的色、香、味。其色,“红如玛瑙一般可爱”;其香,揭开罐子,“香气就喷出来了”;其味,“且是甜美得好”。不仅写出了蒟酱的产地、蒟酱的原料与制法,而且还写出了蒟酱在宋明时仍是地方官员进贡朝廷的“奇味”。
由于“蒟酱”在明代后失传,所以逐渐变为人们的谈资,以至于蒟酱为何种原料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有人说是鸡纵,有人说是某种野果,还有人干脆说它就是豆酱,所言各异,莫衷一是。清康熙年间徐炯《使滇杂记》载:“顺宁有蒟酱。升庵云,南糯藤似竹杖,以其实为酱,色黄胜于豆酱。—或曰蒟酱即鸡粽酱,蒸其鲜汁为之。”不过在《辞海》中认为蒟即蒟蒻,为现在的魔芋,多年生草生。地下有扁球形块茎,富含淀粉,但有毒。化淡黄色,花轴上部棒形,外包紫色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