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米海战

萨拉米海战(希腊语:Ναυμαχία τῆς Σαλαμῖνος,波斯语:نبرد سالامیس)是希波战争中双方舰队在萨拉米斯海湾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斗。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100个民族组成的30万大军、战船1207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分水陆两路远征希腊。波斯陆军迅速占领北希腊,攻克温泉关,直取雅典城。希腊联军只有陆军11万,海军400艘,且被封在萨拉米海湾内。波斯舰队通过海湾的普西塔利亚岛,希腊舰队成两线队形突然发起攻击,发挥其船小灵活、在狭窄海湾运转自如的优势,以接舷战和撞击战反复突击波斯舰队。 波斯战船体大笨重,在狭窄的海湾运转困难,前进不得,后退无路,自相碰撞,乱作一团。经一天激战,波斯舰队遭到重创,被迫撤退。
- 名称 萨拉米海战
- 地点 萨拉米海湾
- 时间 BC480
- 参战方 古波斯帝国、古希腊提洛同盟诸城邦
- 结果 古希腊诸城邦获决定性胜利
简介
萨拉米海战(希腊语:Ναυμαχία τῆς Σαλαμῖνος,波斯语:نبرد سالامیس)是希波战争中双方舰队在萨拉米斯海湾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斗。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100个民族组成的30万大军、战船1207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分水陆两路远征希腊。波斯陆军迅速占领北希腊,攻克温泉关,直取雅典城。希腊联军只有陆军11万,海军400艘,且被封在萨拉米海湾内。波斯舰队通过海湾的普西塔利亚岛,希腊舰队成两线队形突然发起攻击,发挥其船小灵活、在狭窄海湾运转自如的优势,以接舷战和撞击战反复突击波斯舰队。 波斯战船体大笨重,在狭窄的海湾运转困难,前进不得,后退无路,自相碰撞,乱作一团。经一天激战,波斯舰队遭到重创,被迫撤退。
战争背景
公元前49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Darius I)出动陆海军共25000人,进攻雅典。面对波斯大军压境,雅典曾求助于斯巴达,但斯巴达却拒绝了,雅典无奈之下只有孤军作战,并在马拉松战役中以少胜多。而由海路偷袭雅典的波斯海军,亦不能打败雅典海军。波斯人只得撤退。

公元前480年,是决定希腊生死存亡的一年。新的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Xerxes I)经过三年准备,亲率陆军30万及战舰1000艘再度进攻希腊。薛西斯先和地中海的海上强国迦太基结盟,让他们牵制住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希腊城邦西拉丘斯(Syracuse),然后在划分欧亚的赫拉斯滂海峡(Hellespont,今达达尼尔海峡)修建浮桥两座,又在色雷斯境内沿路建立多个后勤基地。希腊很多城邦国家投降波斯帝国,派兵派船参战。一切就绪以后,薛西斯领军从赫拉斯滂海峡进入欧洲,通过色雷斯和马其顿,从希腊北部攻来。
波斯大军在温泉关被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Leonidas)率领的希腊联军挡住,久攻不下。这时一个希腊内奸领波斯军队从另外一个山口突破希腊联军防线,迂回到希腊军背后。利奥尼达立刻命令联军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率领三百斯巴达勇士坚守温泉关阻击敌人,最后全部阵亡。温泉关失守后,波斯大军长驱直入,逼近雅典城。雅典人不得不放弃这座历史名城,举国撤退到萨拉米斯岛。波斯军队进占雅典空城,将其付之一炬,随后大军追击到萨拉米斯岛对岸,而波斯战舰也源源不断地向萨拉米斯岛汇集。
萨拉米斯岛夹在希腊半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东面和希腊半岛仅仅相隔一条海峡。萨拉米斯海峡曲折狭窄,最宽阔的地方不过两公里,希腊海军的三百多支战舰就停泊在海峡里面。这时希腊联军统帅是斯巴达贵族尤利比亚德(Eurybiades),他得知有一千二百艘波斯战舰聚集在海峡东南面,大惊失色,打算放弃萨拉米斯岛,撤退到波罗奔尼撒半岛的陆地上。没等希腊军队行动起来,就有消息传来,薛西斯派波斯海军的埃及舰队绕到萨拉米斯岛西侧,将海峡的出口堵住,准备来一个瓮中捉鳖,将希腊联军一网打尽。
实力对比
在萨拉米斯海战以前,希腊各城邦都不是海上强国。当时地中海的航海大国是腓尼基和迦太基,他们在历次希波战争中都站在波斯一边。雅典拥有当时希腊最强大的海军,也不过只有300~370艘三桨座战舰(Trireme)和50余艘单层桨战船(Pentekonter)。
波斯本来没有海军,但在征服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和埃及以后,将他们庞大的舰队编成波斯海军,建立了海上霸权。在希波战争初期,波斯海军有战舰一千二百余艘,而雅典海军根本无力和波斯争夺爱琴海的制海权。萨拉米斯海战前,薛西斯一世的波斯远征军约有800艘(至少650艘三层战船,一些希腊学者们主张船只数量超出1000艘)三桨座战舰(Trireme)。
侵入雅典的波斯海军的具体数量,是难以说清的,只能做个大概的推断,在波斯大军刚出发的时候,集结的战舰是1200艘,在两次风暴中损毁的战舰是600艘,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具体数字,可是,在薛西斯进入欧洲后,他又从新近加入他的城邦中大量征发了战舰加入了他的海军,这个数字是难以具体知道的。不论如何,波斯人的海军对比希腊人的三百七十八艘战舰是有很大的数量优势的。
战争经过
战前准备
希腊联军统帅尤利比亚德(Eurybiades)被波斯海军的表面强大所震摄,准备放弃萨拉米斯岛,撤退到波罗奔尼撒半岛,在连接希腊半岛的狭窄地段筑起一道墙进行消极防御。地米斯托克利坚决反对,威胁说如果尤利比亚德执意撤退,他就率领雅典人离开希腊远走高飞,到地中海西部重建家园。两人正争执不下的时候,阿里斯蒂德(Aristides)从流放地乘快船到达萨拉米斯岛,同时也带来了海峡北面出口被封锁的坏消息。
地米斯托克利告诉大家现已无退路,说服众人同波斯决一死战。波斯人断了希腊人的后路,反而激起希腊联军死战的勇气和决心。地米斯托克利派出一个双重间谍给自己的敌人薛西斯送去一个情报,说希腊舰队正在计划逃遁。波斯国王立即派出200艘战舰,团团围住了萨拉米斯海峡的西口。他还派出主力舰队封锁了海峡东面的出口。当希腊人获悉这个情况时,已是夜间了。他们因此中了地米斯托克利的计策,已无逃走希望,只得应战。他们派出一支分舰队去纠缠在西口的波斯舰队,而舰队的其他舰只则做好了与敌人舰队在海上交战的准备。
相持阶段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从萨拉米斯东面就可以看到希腊舰只开始运动,好象是在撤退。这是一个引诱波斯人进入海峡的计谋。在那里,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波斯舰队无法展开雄伟的阵势对希腊舰队实施打击。当波斯舰队的先头部队接近海峡窄口时,其他战舰队列也紧紧地尾随其后。希腊人此时突然改变航向,掉头杀了个回马枪。撤退的希腊人从萨拉米斯山、波斯国王薛西斯从对岸一起观望着这场战斗。只见希腊舰船船桨齐动冲向敌舰,位于舰艏的弓弩手万箭齐发,其中有燃烧着的火箭。
希腊军队里的士兵都不是被强征来作战的,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和亲人都具有赴死拚搏的精神。不仅如此,事实证明他们还具有良好的战术、良好作战性能的舰船和非常熟练的操船技巧,这一切保证了他们作战的胜利。他们的作战舰只是长而低矮的三层桨座的桨帆战船,在甲板上载有大约40名陆战士兵。但是这些战船的最主要的武器是船艏水线下用青铜包裹的撞角。战时,每艘战船上有150名桨手,分坐在三层甲板上划动长桨推动战船前进,其速度可以超过7节。这个速度给予战船的撞角以巨大的冲撞力。
波斯人的桨帆战舰不够灵活,它们是按照跳帮作战的战术设计的。他们的陆战队员希望船与船尽快绞缠在一起,敌我通过接舷在甲板上进行混战,使战船的甲板成为一个浮动的战场。
双方的战船终于接近了,希腊舰队打头的舰船以飞快的速度冲在最前面,并用它们突出的青铜撞角猛烈撞击行驶在最前面的那些敌舰。在希腊人的冲击下,波斯人的战船不是被撞沉就是被逼回到后续舰队中去。这时,灵巧的希腊三层桨座战船,左突右撞,绕着敌人的桨帆战船兜圈子,避免被波斯人的锚钩钩住。同时,用撞角一次又一次地攻击那些挤作一团的敌人,直到最外面那一圈敌船变成一堆堆漂浮在海面上的破碎的木板为止。
当西风刮起来的时候,波斯人的舰船都忙着升起风帆逃跑。虽然在实力上波斯人仍然胜过希腊人,但他们士气低落,无心恋战。薛西斯面对这种情况,不得不承认在希腊的要塞是无法战胜希腊人的,而他自己的海上交通线也不再是安全的了。他还感到,海上的失败使他的陆军在作战供应上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于是,他下令撤退,让他舰队的余部退至小亚细亚,他自己也按原路返回。
战争结果
第二年春天,希腊联合舰队将波斯舰队一直追击到爱琴海的东部海岸,使其在此搁浅,击败了该舰队的护航力量,并烧毁了薛西斯舰队的剩余战舰。
波斯王薛西斯在山头上从头到尾目睹着这场海战的经过,无奈地看到波斯战舰沉没的沉没,被擒的被擒。八个小时的激战,波斯舰队200艘战船被击沉,50艘被俘获。面对现实,薛西斯不得不开始考虑整支远征军的前途。一来失去可靠的海上补给,一支庞大的陆军最简单的生存必需品都难以维持;二来害怕希腊海军会乘胜直捣赫勒斯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断了他的归路。于是,他仰天长叹,下令残存的战舰迅速撤到赫勒斯滂海峡,保证陆军安全返回。几天后,薛西斯除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驻守爱琴海北岸的马其顿和色雷斯待机而动外,其余兵力全部缩回了小亚细亚。
历史影响
萨拉米斯海战扭转了整个波希战争的战局;第二年,以斯巴达军团为核心的希腊联军又在普拉太亚彻底击败波斯陆军;从此战争的主动权完全被希腊人所操纵,最后不仅将波斯人彻底驱逐出欧洲,而且还解放了长久被波斯占领的小亚细亚沿岸各希腊城邦。公元前449 年,战争双方签订《卡里阿斯和约》, 持续约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至此正式结束。
萨拉米斯海战的胜利,开创了雅典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雅典人取得了海上实力和商业方面的优势,他们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就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相反,萨拉米斯战役则是波斯帝国走向衰落的开始。从那以后,波斯人再也没能进犯希腊。在萨拉米斯战役以后的一个世纪,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在亚历山大大帝的领导下,征服并占领了那个暮气沉沉的波斯帝国。
战争评价
萨拉米斯海战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海军战略家和理论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著名论断:"交通线支配着战争。"历史也更清楚地证明了这个事实。陆军离开本国去作战,如果没有坚强的补给线,那就是一支脆弱的陆军,它是不能生存的。那时补给就必须依靠水上交通,而只有海上战斗的胜利才能为取得陆地上的胜利创造条件。
萨拉米海战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桨船队之间的较量,也是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现代希腊海军为纪念这一胜利,每年9月12日举行纪念庆典。)从实力上来说,希腊海军没有太多胜算,之所以能取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善用地形优势
塞米斯托克利斯巧妙将波斯的庞大舰队引入难以施展阵型的萨拉米斯海峡。波斯海军的战舰体积庞大,在浅水海域拥挤异常,难以展开队形,因此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波斯海军如果能沉得住气,采取封锁围困战略,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完胜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斯海峡的浅水海域,希腊战舰却灵活机动,攻击性强。可以说,波斯海军是在错误的地点作战,希腊海军却是在非常有利的地点作战。
2.实施正确战术
作战时,希腊海军兵分两路,柯林斯舰队负责阻击封锁海峡西口的埃及舰队,雅典等海军主力负责击溃集结在东口的波斯海军主力。他们面对波斯海军的数量优势没有畏惧,在遭遇波斯海军的前锋部队时,先划倒桨,把战舰往后退。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战术效果:
一是将舰队靠近萨拉米斯岛的海岸线,防止波斯海军从两翼包抄,切断退路;二是造成波斯海军以为希腊海军怯战,从而令波斯战舰加紧往前冲,上来抢功,导致波斯海军队形散乱。在以冲撞作战和接舷战为主的海战年代,队形散乱是致命的,这将使团队的威力无法发挥。舰船的冲撞作战和骑兵突击类似,只有以统一阵型向前推进,才能够取得摧枯拉朽的效果。
如果波斯海军采用罗马军团的编组方式,以插空方式排列3横队军舰,那么希腊海军就很危险了:前排与后排之间留有空隙,后排可以在前排的空隙中冲出,前排也可以在后排的空隙中退后,这样一来,3排军舰就可以交替作战,而且不会发生“踩踏事故”,波斯海军的数量优势就可以变成压倒性优势了。
3.装备新式战舰
虽然波斯海军也有不少希腊城邦及腓尼基人提供的3层桨战舰,但它们没有雅典海军的新式战舰有威力。
腓尼基人的3层桨战舰更多用于运输武装人员,雅典的新式3层桨战舰体型轻盈、船体开放、没有甲板,力求最快的速度与可操作性,它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进行冲撞。雅典的3层桨战舰的龙骨是坚韧的橡树,用整根橡树树干做成,致命的青铜撞角就安装在首柱的前端。雅典战舰抗撞击性也非常强,整个战舰没有一枚铁钉,而是使用木钉,与整个船体有着相同的膨胀系数。显而易见,以运输兵力为设计目的的3层桨战船与以直接冲撞为目的的3层桨战船相比,战场杀伤力孰优孰劣就是明摆着的事了。
波斯帝国海军主力的腓尼基舰队的3层桨战船要想战胜对手,除了靠冲撞,就是接舷战,也就是靠军舰搭载的步兵登上敌舰,杀伤或俘获敌舰上的有生力量。但雅典海军的3层桨战船会直接将敌船撞毁,敌船上的敌军大都便只有死路一条。此外,雅典海军的3层桨战船的平滑底部也更加适合在浅水海域作战。
4.更具体能优势
希腊舰队属于本土作战,目的在于保家卫国,加上进退无路,只能拼死一战,士气非常高昂。波斯海军却是一个大杂烩,臣属于波斯帝国的各个国家、城邦都想在薛西斯面前邀功请赏。保家卫国与争功抢赏这样的出发点比起来,激发出来的作战力量是不同的。
此外,希腊海军还有一个以逸待劳的巨大优势,拥有充足睡眠的士兵与通宵熬夜、精神高度紧张的波斯士兵相比,在长时间的鏖战中,前者必定比后者拥有巨大的体能优势。在以冲撞作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萨拉米斯海战中,越到战斗后期,希腊海军就越比波斯海军具有体力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战斗后期,希腊战舰能够追猎波斯战舰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