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墙

萧墙,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xiāo qiánɡ,指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出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 中文名 萧墙
- 拼音 xiāoqiánɡ
- 出自 《论语·季氏》
- 解释 萧,通"肃"。指垣墙。
含义
1. 萧,通"肃"。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何晏集郑玄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唐白行简 《李娃传》:"乃引至萧墙间,见一姥垂白上偻,即娃母也。"
2. 萧,通"肃"。指垣墙。
3. 萧,通"肃"。借指内部。《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於远境。"《后汉书·刘虞传》:"明公不先告晓使得改行,而兵起萧墙,非国之利。" 宋陆游 《德勋庙碑》:"萧墙衅起,羣公喑拱,公则唱勤王复辟之大策。" 郁达夫《感时》诗:"谋倾孤注终无补,乱到萧墙岂易平?"
①当门而立的小墙:引至萧墙间,见一姥垂白上偻,即娃母也。②比喻内部:萧墙衅起|兵起萧墙,非国之利。
出处
"萧墙"这一典故出自《论语·季氏》。
"萧墙"是鲁君所用的屏风,人臣至此屏风便会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背景
春秋末年,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夫之手。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靠近季孙氏的封邑。季孙氏是公族中最有权势的,又和鲁君的矛盾很大,也知道鲁君想收拾他以夺回权力,因此害怕鲁哀公借助颛臾的力量,于是想先下手为强,决定派兵攻打颛臾。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正在季康子手下做事,于是就此事来征求孔子的意见。"萧墙之内"即指鲁君。
意译
季孙氏派兵攻打颛臾。冉有和子路拜访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发动战事"孔子听了后严厉地说:"冉有,这难道不该责备你吗?先世鲁君早就将颛臾的国土封在了鲁国境内,为何要攻打它呢?"冉有和子路一听老师责备自己急忙辩解说那不是他们的主张,而是由季康子一手策划的。
孔子说:"一个国家,不害怕贫穷,而害怕不平均;不害怕人口稀少,而害怕不安定,做到平均,就不会贫穷;做到和平,人们会前来归附,然后再施以仁义、礼乐的教化。你们二人辅佐季孙氏,不能招致远方的人来归附,反而要在本国内部使用武力,我看季孙氏的用心不在颛臾,而在国君宫室的萧墙内啊!"
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萧墙,是古代国君宫室大门内(有人说是大门外)面对大门的门屏,又称"塞门"、"屏",和后代民居大门的照壁有点相似。
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要到宫室里晋见君王,进宫室首先要经过萧墙,所以萧墙之内指的就是宫内。
《论语·季氏》中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他当时准备去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国内。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的宫内,也就是鲁国国君鲁哀公。孔子认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氏的专横跋扈,会寻机惩治季孙氏。后人根据这个典故,把内部祸乱称作"萧墙之祸",或称为"祸起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