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光蕈

萤光蕈,又名"绿色陆地水母"。只要割开芒草,便看到菌丝发出绿色萤光。早在西元前三八二年时,亚理斯多德便发现有些植物会发出绿色的萤光,一直到了十九世纪,才获得证实,原来是附生在树上的真菌。
- 中文名称 萤光蕈
- 别名 绿色陆地水母
- 发现人 亚理斯多德
- 分类 共有九属四十二种
- 大小 成熟菌伞仅3到8公厘
物种分类
在世界上,已经有记录的发光真菌,共有九属四十二种,只是台湾一直未针对发光植物进行研究。现今知道,至少有皮伞、丛伞丝牛肝菌、黄缘萤光小菇、萤光菌四种发光菇蕈,但植物学者研判,台湾地区会发光的真菌,可能不止四种,只是未进行有系统的分类调查与记录,笔者就曾见过一种绝对寄生的发光真菌,未记载在任何文献中,却以菌丝的型态寄生于芒草中,只要割开芒草,便看到菌丝发出绿色萤光。可惜的是,笔者一直无法自芒草中分离出该真菌,更别提鉴定了。

由于夜晚时萤光蕈的样子很像水母,故又有人称为绿色陆地水母。
垦丁小菇
2013年11月27日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中兴大学生命科学系硕士班研究生施雨伸在垦丁公园调查萤光蕈分类研究时,发现了一小型、黑暗中会发出绿色萤光的萤光蕈,经由形态及DNA序列比对,确定为新种,命名为垦丁小菇(Mycena kentingensis)。
垦管处表示,这次发现的垦丁小菇,使台湾现有纪录的萤光蕈类增加至九种,也是全世界第七十四种被记录的萤光蕈。
施雨伸是在枯树枝上发现垦丁小菇新种,并在实验室内人工培养成功。垦丁小菇模式标本存放在自然科学博物馆。
垦管处表示,在社顶自然公园发现的垦丁小菇,成熟菌伞仅3到8公厘,菌伞表面有细微突起,在黑暗中菌伞会发出绿色的萤光。
萤光小菇
萤光小菇(Mycena chlorophos),其属名在希腊文中,意思是(绿色的灯),美锡尼(Mycena)是西元前十五世纪时相当繁华的古希腊城市,据说是在特洛依战争时,阿格麦穆隆王的宫殿里也摆着这样淡绿色的灯,发现这种真菌并将之命名的希腊学者,遥想着古代希腊宫殿里的种种风情,将这美丽的真菌取了如此罗曼蒂克的名字。早期在北美洲的居民,称呼这些发光的真菌为"jack-o-lantern"或是"foxfire",意即"鬼火"或是"狐火"的意思;在日本则称之为"夜光茸",在八丈岛的凤凰木或是小笠原诸岛的竹林中出现,在多雨的季节,小笠原当地甚至推出"green-pepe夜晚之旅"(green-pepe为当地称呼夜光茸用语),专门为观光客推出的旅游行程,还颇受好评。
形态特征
关于萤光蕈类的发光机制至今尚未被阐明,但是似乎与萤火虫的发光机制有所差别。萤火虫的发光机制是体内的萤光素(luciferin)、萤光酵素(luciferase)、ATP及氧的化学反应而发光,笔者曾就萤光小菇进行研究,其发光的时间似乎有日周期性,一般萤光小菇自"出菇"注一后约莫可存活3天,其间若白天将萤光小菇移进室内暗处,并不会发光,直至傍晚时分才发出淡淡的绿光,但若混乱其光周期性,即使白天在暗室内依旧会发光。萤光小菇发光时,只有蕈伞会发光,蕈柄及菌丝体并不会发光,参照国外文献几乎可以确定在菌丝产生核融合注二产孢时会发光。为何萤光蕈类要在夜晚发光至今尚无定论,一般推测为吸引特定昆虫帮其散播孢子。
分布范围
在台湾地区和日本地区多次发现不同种类。
生长环境
主要附生在树上的真菌,在凤凰木和竹林上亦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