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菊

萃菊又称八月菊、蓝菊、江西腊 ,是菊目、菊科的草本植物。可入药。
- 中文名称 萃菊
- 拉丁学名 Callistephus chinensis
- 别称 八月菊、蓝菊、江西腊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萃菊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植株高约50CM,叶片呈墨绿色,花朵呈金黄色,花瓣呈舌筒状,花形较大,
分布范围
它主要种植于我国华南地区,特别是福建省中部。它与桐乡的杭菊、安徽的滁菊、亳菊,河南的邓菊,都是中国驰名的茶用菊。
主要价值
菊花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萃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药、茶、观赏、食用兼备的民间花卉,头花序皆可入药,味甘苦,微寒,散风,清热解毒。
萃菊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元代《本草衍义补遗》说:"菊花能补阴",李时珍《本草纲目》道:菊能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补;还记载一段神话:"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之皆以服菊成仙"。可见萃菊的功效。萃菊还可代茶饮用,其色香味不亚于龙井茶。经常饮用,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抑制毛细血管的通性,起到抗炎强身的作用。
培育
在福建省安溪县蓬莱清水岩具有"蓬莱仙境"之称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当地村民和清水岩寺院道僧多年的栽种驯化,野菊花成为当地的一种药、茶、观赏、食用兼备的民间花卉。近年来,福建农业大学的专家与企业共同合作,引用安溪县蓬莱清水岩地区原产野菊为母本,通过组培、大棚炼苗、天然驯化等技术培育成为当今的花大、色深、味甜、耐泡的萃菊,无论是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远远超过了原产野菊花。

特点
(1)萃菊花花型巨大,萃菊花鲜品直径平均4-5厘米,最大朵的可达6厘米,远超过野菊花和杭白菊的花型。
(2)萃菊花花期从10月延续到翌年1月,花期维持4个多月,而杭白菊和野菊花花期只能维持2-3个月。
(3)萃菊花是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中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培育的药、茶、观赏、食用兼备的民间花卉,适合在福建山区丘陵栽培,是具有福建特色的良种之一。
成分检测
通过化验、数据检测、品尝口感和食用结果,认为
1、萃菊花鲜品直径平均4-5厘米,最大朵的可达6厘米;而杭白菊鲜品直径平均2-3厘米,野菊花鲜品直径平均只有1.5厘米。因此萃菊花外观远比野菊花和杭白菊大朵艳丽。
2、萃菊花与野菊花、杭白菊功用相似,均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清心止渴、解暑利尿的功能,均为药食同源食品,可作茶叶及中药之用。
3、萃菊花作为饮用茶,清甜爽口,无论在色泽、气味和口感方面都优胜于野菊花和杭白菊,没有野菊花的苦涩,又比杭白菊甘甜。萃菊花十分耐泡,无需加糖,冲泡10次以上仍然饱含菊花的清甜香气,茶水始终黄色依旧,沁人肺腑。而杭白菊冲泡3次以上就已经淡而无味。
4、萃菊花与野菊花、杭白菊所含成分相似,通过福建省检测中心检测和分析的结果表明,萃菊花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硒、钙、镁、锌与野菊花相当,含量胜过药用的杭白菊,而镁、铁含量显著超过杭白菊,总糖含量也分别超过药用的杭白菊和野生的野菊花。下表为福建省检测中心检测和分析的结果:
表1 萃菊花与野菊花、杭白菊的微量成分和总糖含量对比
样品原号 | 钙mg/kg | 镁mg/kg | 锌mg/kg | 铁mg/kg | 锰 mg/kg | 总糖 % |
萃菊 | 6498 | 3218 | 32 | 361 | 76 | 6.8 |
杭白菊 | 2434 | 1482 | 30 | 86 | 61 | 4.7 |
野菊 | 4028 | 1822 | 22 | 79 | 43 | 4.2 |
5、萃菊花花期从10月延续到翌年1月,不但经济效益显著,而且能够美化环境,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6、萃菊花是在福建的安溪和福州培育成功的,适合在福建山区丘陵栽培,是适合福建山区农民发家致富的栽种植物之一。中国各地有许多具有地方地方特色的良种,如安徽有黄山贡菊,浙江有杭白菊,而萃菊花的价值也是具有福建特色的良种之一,其色泽品质和药用可与之媲美。

相关文献
检索结果:
依据上述文献检索范围和检索式,检索到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304篇,去掉重复文献并筛选得到相关文献26篇,其中密切相关文献3篇。
密切相关文献的标题和出处如下:
1【篇名】杭白菊及其它5种菊花的外部形态比较
【作者】徐娟华,奚镜清,田中俊弘等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药学院,杭州,310006;日本岐阜药科大学
【出处】中药材,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2000,23(9)
2【篇名】不同来源药用菊花花部形态研究
【作者】李冬玲,方炎明,徐增莱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江苏省药用植物研究开发中心,南京,210014;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出处】林业科技开发,CHINA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24(6)
3【篇名】不同来源药用菊花生物学特性比较
【作者】李冬玲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出处】江苏农业科学,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