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菵草

2022-07-02 18:57:46 百科资料

菵草(拉丁文名:Beckmannia syzigachne. )别名:菵米、水稗子,禾本科、菵草属一年生。秆直立,叶鞘无毛,多长于节间;叶舌透明膜质,叶片扁平,粗糙或下面平滑。圆锥花序分枝稀疏,直立或斜升;小穗扁平,圆形,灰绿色;颖草质;边缘质薄,白色,背部灰绿色,具淡色的横纹;外稃披针形,常具伸出颖外之短尖头;花药黄色,颖果黄褐色,长圆形,先端具丛生短毛。花果期4-10月。生于海拔3700米以下之湿地,水沟边及浅的流水中。

  • 中文名 菵草
  • 学名 Beckmannia syzigachne(Steud.)Fern.
  • 别称 水稗子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菵草

  一年生。秆直立,高15-90厘米,具2-4节。叶鞘无毛,多长于节间;叶舌透明膜质,长3-8毫米;叶片扁平,长5-20厘米,宽3-10毫米,粗糙或下面平滑。圆锥花序长10-30厘米,分枝稀疏,直立或斜升;小穗扁平,圆形,灰绿色,常含1小花,长约3毫米;颖草质;边缘质薄,白色,背部灰绿色,具淡色的横纹;外稃披针形,具5脉,常具伸出颖外之短尖头;花药黄色,长约1毫米。颖果黄褐色,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具丛生短毛。花果期4-10月。​

生长环境

  适生于水边及潮湿处,为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稻茬麦和油菜田主要杂草,尤在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田块危害严重。

  生于海拔3700米以下之湿地,水沟边及浅的流水中。

分布范围

  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等各省区的水边湿地均有分布。在世界热带、温带区域,北半球温带、寒温带地区,苏联、蒙古、日本、朝鲜、北美、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均有分布。

  产全国各地。广布于全世界。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栽培技术

  菵草由种子繁殖,分蘖能力较差。因此,只能形成疏丛型,一般在5月发芽出土,不久开始分蘖拔节,6一8月开花结实。种子成熟后立即枯黄。喜生于水湿地,河岸湖旁,浅水中,沼泽地,草甸及水田中,属中生草甸种。由于生长迅速,可抑制其他草类的生长。因此,有时形成小片纯群落,它也是其他水湿群落常见的伴生种,具有耐盐性。因此,为广布布种。

种植方法

  防除应采取农艺措施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

  农艺措施

菵草

  一是建立地平沟畅、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产环境;二是结合种子处理清除杂草的种子,并结合耕翻、整地,消灭土表的杂草种子;三是实行定期的水旱轮作,减少杂草的发生;四是提高播种的质量,一播全苗,以苗压草。

  化学除草,目前多数地方采用一次性封杀,就是在播种(催芽)后1-3天内,亩用40%“直播青”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施药时田板保持湿润。3天后恢复正常灌水和田间管理。通过化除后,如果后期仍有一定量的杂草,可采取针对法进行补除。

  如以稗草、千金子为主的田块,在杂草3-5叶期,可用10%千金乳剂50毫升加水30公斤,用针对法进行茎叶喷雾。用药前一天田间必须放干水,药后2天再恢复正常管理。

  如以莎草、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播后30天左右,亩用10%水星可湿性粉剂20克加20%二甲四氯水剂150毫升混用,兑水30公斤针对法喷雾。水浆管理同上。

  如田间各种杂草共生,可用48%苯达松水剂75-100毫升加20%二甲四氯水剂150毫升混用,采用针对法喷雾。

  菵草敏感的除草剂:80%稻思达WG、8.8%稻盛 WP、6.9%威霸EW等。

病虫防治

  是其他水湿群落常见的伴生种,又是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锈病的寄主,分布遍及全国。

主要价值

饲用价值

  春、夏两季生长迅速,枝叶繁茂,宜早期收割,贮制干草,草质柔软,营养价值较高,其化学成分(见表5).后期或结果后调制于草,营养价值显著降低。因此,要注意适时收割利用,一般在抽穗期为最佳。每顷可产于草约650—1000kg.干草率为32.5%.青草在开花前,马、牛、羊均喜食,开花结实后,马、牛、羊均乐食,但适口性减低。果后枯黄,家畜放牧时基本不采食。行草的果实可做为精料,亦可食用。

药用价值

  清热,利胃肠,益气。主治感冒发热,食滞胃肠,身体乏力。味甘、寒。内服,入煎剂,10—20克。

植物文化

  据《本草拾遗》记载:“菵草,生水田中,苗似小麦而小,四月熟,可作饭。”其种子入药,味甘性寒无毒,“作饭,去热,利肠胃益气力,久食不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