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特烈一世
人物简介
菲特烈一世侵略意大利:

菲特烈一世
1138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登上德国历史的舞台,德国在红胡子菲特烈一世统治时期(1152~1190年)达到极盛。从1153年到1186年,野心勃勃的菲特烈一世先后六次入侵意大利。1159年,意大利城市在教皇的支持下组成反德的伦巴底城市同盟。1174年,菲特烈一世第五次入侵意大利,进攻米兰,此时加入伦巴底同盟的城市已发展到22个。1176年,双方会战在米兰附近的林雅诺,菲特烈一世的军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菲特烈一世投降,归还所掠夺的土地。
个性特点
菲特烈一世是德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据说他身材高大,容貌奇伟,长着一脸红色的胡子。1162年,德军攻陷意大利米兰后,他下令把米兰大部分居民赶出城外,并在城市中心广场上犁出深沟,撒上盐,使之寸草不生。他还命令士兵砍下俘虏的头,像球一样提来踢去。
国内政策
腓特烈一世像所有有才干的皇帝一样,试图在德意志境内驾驭桀骜不驯的诸侯。
他在1158年颁布采邑法令,要求所有接受采邑者为皇帝服兵役。
他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把大的诸侯领地分割成多块,因此在1156年将奥地利从巴伐利亚公国分出来,使之成为独立公国。
腓特烈一世企图把王室直辖的领地连成一片,并仰赖家臣进行统治。
外征告捷
腓特烈一世对意大利的强烈兴趣使意大利事务
成为他生命中最主要的部分。为了征服伦巴第诸城市,使这些富饶的地区成为帝国的税收来源,腓特烈一世长期执行侵略意大利的政策。他对意大利进行过6次军事入侵:
第一次:1154年,意大利教皇尤金三世给腓特烈一世发来了一封求助信,原来当时罗马爆发了一场起义,老百姓们在一个名叫阿诺德的教士的带领下造反,起义者宣称要废除教皇领地,并让教皇过普通人的生活。腓特烈一世没有放弃机会,出兵意大利,迅速镇压了起义,并召集了意大利各城邦代表召开了隆卡利亚会议,重申了腓特烈一世对意大利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从官员的任命到赋税的征收都只能由皇帝决定;
第二次:1158年,由于腓特烈一世纵容士兵在意大利的大肆抢掠,意大利北部城邦被彻底激怒了,他们组成了以米兰为首的城邦集团
与腓特烈一世决一死战。腓特烈一世却以强大的军事暴力压倒了起义者,城邦同盟被迫投降;
第三次:1160年,腓特烈一世再次入侵意大利,原因是新任的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无法容忍专横的红胡子,他宣布将腓特烈一世革除教籍并支持城邦同盟的斗争。腓特烈一世于是出兵。经过两年的战斗,米兰被攻陷了,米兰代表穿麻布衣、赤脚出城投降。然而腓特烈一世却不留情面地将米兰居民赶出城,并在城市中心广场挖沟,使其寸草不生,还允许将俘虏的头割下来当球踢,来侮辱米兰的民众。
第四次:1167年,腓特烈一世的屠城暴行激怒了意大利民众,威尼斯、维罗纳等意大利城邦组成了新的“伦巴第同盟”,并迅速得到了教皇的支持。腓特烈一世再次出兵,一开始势如破竹,攻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出逃。而后来战争陷入僵局,腓特烈一世的军队受到了意大利人民的英勇反抗,且军队里瘟疫流行,数千的骁勇老兵毙命。此时,腓特烈一世只好丢下军队,化装成农夫逃回德意志;
第五次:1174年,由于上次的奇耻大辱,腓特烈一世重整旗鼓出军。一开始“伦巴第同盟”还想和谈,腓特烈一世却拒绝了。由于“伦巴第同盟”城市的增加(22个)及同盟战士的经验增强,在米兰附近的决战中,腓特烈一世的军队失败了,腓特烈一世本人也身负重伤,只好投降。此后的1177年,腓特烈一世与亚历山大三世签订了《威尼斯和约》,腓特烈一世同意归还教产,同时不再插手教皇国内部事务。后来的1183年,腓特烈一世与“伦巴第同盟”签订了《康斯坦茨和约》,废除了隆卡利亚会议的一切决议,但允许腓特烈一世在名义上保留人事任免权,并规定“伦巴第同盟”在皇帝出巡时要做好接待工作;
第六次:1186年,腓特烈一世发动对意大利的最后一次远征,仍然还是以失败告终。
加冕称帝
在第一次远征意大利之后,腓特烈一世本想由尤金三世为他加冕,不想尤金三世又刚刚忧愤去世。
新上任的教皇哈德良四世十分固执呆板,在给腓特烈一世加冕时不断挑剔腓特烈一世的行为举止,最后还要求腓特烈一世按照惯例为教皇牵马、扶镫。
腓特烈一世爆发了,加冕庆典一下子变成了屠宰场,近千名教士倒在了军队的屠刀之下,但腓特烈一世还是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称号(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腓特烈一世在第五次远征意大利失败后却为了表示“悔改”,还虔诚地跪在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脚下亲吻教皇的脚)。
权利斗争
虽然腓特烈一世和他的帝国威名赫赫,但在业已形成诸侯割据的德意志,他的中央集权政策仍然受到强有力的挑战。
他的主要敌人和竞争对手是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亨利并在1156年兼领了巴伐利亚。1174年,由于狮子亨利拒绝参加对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腓特烈一世向亨利进攻并将之打败。亨利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剥夺,只保住了不伦瑞克和吕讷堡。但腓特烈一世并未将狮子亨利被没收的领地划入王室领地,而是将它们分给了其他公爵。
从此这就在德意志成为一种惯例,即被没收的公爵领地只能短期为皇帝所拥有。
人物去世
然而,1189年6月10日一个酷热夏天的傍晚,67岁的老皇帝在骑马渡过Saleph河时,在极度疲劳中突发心脏病,溺死。
他的死被萨拉丁看作是安拉显灵,因为他是这次十字军东征最为有力的领导者,也是萨拉丁最为惧怕的一位敌人。
没有皇帝强有力的领导,德国军队便开始瓦解。其中一些人立即回家了,剩下的人乘船或走陆路去了安条克,在叙利亚部队因为一路的小战斗和酷暑损失严重,在安条克又遭到瘟疫的沉重打击。只有一小部分人参加了围攻阿克,当1191年1月20日,弗里德里希的儿子、斯瓦比亚公爵去世后,这支神圣罗马帝国的十字军就彻底瓦解了。
第三次十字军的领导权落在了法国人和英格兰人身上。
也有不同的说法,在尼可洛马基雅维利著的《弗罗伦萨史》一书中,红胡子是因为在萨列法河中洗澡,受凉患病而亡;也有传说腓特烈是继承8世纪查理大帝灵魂的伟大君主,并且像查理一样得到染上耶稣之血的凯基努斯之枪,两人也同样因为长枪的遗失而死。虽然死法略有不同,但都同样令人惋惜。
后世评价
“上帝所加冕的、伟大与和平的使者,光荣的胜利者与帝国不断的扩大者,罗马人的皇帝腓特烈。”——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远征意大利后在发布的文告上对自己之评价。
“敌人逼你,你没有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消灭枷锁……于是就把法兰克人召来;简直是在祈求,那里还有什么荣誉”——腓特烈一世讥讽罗马人。
“你必须为其他人作出榜样,使动摇的帝国通过你而得到康复”——腓特烈一世劝说狮子亨利参加远征。
“正义的维护者,法律的爱好者”——同时代人对腓特烈一世的评价。
家庭关系
※妻子:
△福堡的阿德拉
△勃艮第的比阿特丽克丝
※儿女(均为第二个妻子所生):
△腓特烈五世,士瓦本公爵 (1164年 - 1170年)
△亨利六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165年11月-1197年)
△腓特烈六世,士瓦本公爵 (1167年-1191年)
△奥托一世,勃艮第伯爵 (1170年-被杀于1200年)
△康拉德二世,士瓦本公爵 (1173年-被杀于1196年)
△菲利普(士瓦本的),与奥托四世对立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198年)(1177年-被杀于1208年)
△霍亨斯陶芬的阿格尼丝 (死于1184年10月).
△霍亨斯陶芬的索菲亚
△霍亨斯陶芬的比阿特丽克丝 (1162年-1174年)
※非婚生子
△乌尔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