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莼菜

2022-06-26 09:03:03 百科资料

莼菜(学名: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又名蒪菜、马蹄菜、湖菜等,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性喜温暖,适宜于清水池生长。由地下葡萄茎萌发须根和叶片,并发出4-6个分枝,形成丛生状水中茎,再生分枝。深绿色椭圆形叶子互生,长约6至10厘米,每节1-2片,浮生在水面或潜在水中,嫩茎和叶背有胶状透明物质。夏季抽生花茎,开暗红色小花。

嫩叶可供食用,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的圆融、鲜美滑嫩,为珍贵蔬菜之一。莼菜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常食莼菜具有药食两用的保健作用。主产于中国浙江、江苏两省太湖流域和湖北省,4 月下旬至10 月下旬采摘带有卷叶的嫩梢。

  • 中文名 莼菜
  • 学名 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
  • 别称 水葵
  • 二名法 Brasenia schreberi
  • 界 植物界

形态特征

  多年生水生草本,花两性,须根系,主要分布在10-15cm土层;根状茎具叶及匍匐枝,后者在节部生根,并生具叶枝条及其它匍匐枝。叶椭圆状矩圆形,长3.5-6厘米,宽5-10厘米,下面蓝绿色,两面无毛,从叶脉处皱缩;叶柄长25-40厘米,和花梗均有柔毛。花直径1-2厘米,暗紫色;花梗长6-10厘米;萼片及花瓣条形,长1-1.5厘米,先端圆钝;花药条形,约长4毫 米;心皮条形,具微柔毛。坚果矩圆卵形,有3个或更多成熟心皮;种子1-2,卵形。花期6月,果期10-11月。

莼菜

生长环境

莼菜

  生于池塘湖沼。嫩茎叶作蔬菜。中国黄河以南、湖北西部利川及重庆市石柱县所有沼泽池塘都有生长,在江苏的太湖(还是"太湖八仙"之一),苏北的高宝湖,尤其以湖北省利川市福宝山莼菜出口韩国、日本等国。杭州的西湖和雷波县的马湖,湖北省利川市和重庆石柱县黄水镇等地生产的莼菜闻名于世。采其尚未透露出水面的嫩叶食用,是一种地方名菜,古人所谓"莼鲈风味"中的"莼",就是指的这个菜,可作药用。

  莼菜生长适温为20~30℃,水质清洁、土壤肥沃、水深20~60 cm 的水域中生长好,水面温度达40℃时生长缓慢, 气温低于15℃时生长逐渐停止,同化产物向茎中贮运,休眠芽形成。遇霜冻则叶片和部分水中茎枯死, 以地下茎和留存的水中茎越冬。

产地分布

  莼菜原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许多地区,现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北美、加拿大等地,大洋洲东部及非洲西部均有分布。是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和江苏七省,在北纬30°以南地区分布广泛。

栽培技术

培育壮苗

  育苗采用无性和有性两种方法,一般采用无性繁殖,又称为茎株繁殖。选择土壤淤泥较厚,腐植质含量丰富,但淤泥不过深的田块做苗床,整理好苗床,基土施足,苗床配好底肥,搭好塑料棚架,选用越冬休眠芽发育而成的营养株斜插在苗床上,盖塑料膜。待营养株生长到一定长度后,向深度定植。

田块修整

  莼菜喜温暖水湿,生长发育过程需要适宜强度,澄清水质,肥沃底土等环境条件。栽植田块要选在无工业污染,能排能灌一年四季不于水的田块。首先要加固成型田埂,深1米,做到不渗漏水,修筑好灌排水堰;二是田里培植加厚土层。要求肥沃疏松的土壤10~14厘米,含有机质2~3%,pH值4~6。每亩用腐熟堆厩肥1500千克或熟牛羊粪1500千克,腐熟饼肥50千克、复合肥20~25千克作底肥;三是消毒灭菌。用硫酸铜、草木灰、杀螺、菜籽饼等对栽培田进行消毒;四是采用化学除草。在莼菜移栽之前,亩用二钾四氯150~200克水25千克喷雾栽培田一次。

莼菜

适时移栽

  莼菜一年四季均可栽植,尤以春季萌发前移栽成活率最高,又可当年收获。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最佳时间。移栽时起苗剪成每段2~3节,采用穴栽,每穴一株,穴距30厘米,将植株插斜水中。

肥水管理

  莼菜移栽当年,基肥充足就一般不需追肥。但在贫瘠土壤或基肥不足,发现叶小、发黄、芽细、胶质少时应及时追肥。一般亩施尿素5~10千克,并与粘性河沙和搓成汤团状泥团,将泥团塞人水下莼菜穴土中,使其逐渐溶解,供植株陆续吸收。之后,每年冬春萌芽前亩施草塘泥1500千克或腐熟饼肥50千克,并加过磷酸钙50千克。搞好水质、水位的控制管理。水位控制:初栽期水位深10~30厘米,由浅逐步加深;立夏后,水位逐渐加深到60~80厘米以上,但不超过1米。水质控制:透明度宜在40厘米以上,一旦过浓应立即换水,以保持清洁,以微流动的活水更佳。如为静水池塘,应经常换水,以增加水中氧气。

病虫防治

  莼菜的主要虫害美甲虫。食根金花虫、螺蛳、组以等。菱甲虫发生初期用 25%杀虫双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雾;食根金花虫每亩用呋喃丹2~3千克拌细土25~30千克,做成核桃大小的药丸施入土中;螺蛳和蝌蚪用具螺杀每亩0.5~1千克,拌制毒土或用菜籽饼每亩5~10千克撒施。叶腐病是莼菜的主要病害,主要是采取预防措施:保护水质清洁、流动或经常换水,不使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移栽前用生石灰清田,生长期及时清除水绵和杂草,发病初期及时剪除发病病叶、病枝,并集中深埋或销毁,防止其漫延和扩张。

适时采收

  莼菜春季移栽后,到7月中下旬,莼菜叶基本盖满水面时即可采收。以后每年的5~10月份间分次采收。当年栽植的应少采多留,以养为主,为第二年高产打基础。采摘莼菜必须掌握标准,即在卷叶基本长足,但尚未散开时连同叶和嫩梢一齐采摘。采得过嫩,花工大,产量低,效益差;采得老,叶松散,纤维和单宁成份增加,苦味重,品质低劣。所以,要视其植株生长快慢,一般隔5~​10天采收一次。

罐藏保鲜

  加工保鲜方法一般是采用的罐藏保鲜。其主要工艺流程是----青----冷却----分级----加保---鲜剂----包装---灭菌---检验---入库。

保护现状

  莼菜,属睡莲科的一种水草,列入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由于多年未做有效的品种提纯复壮和品种保护,莼菜种性退化已经比较严重,质量和产量都在下降。2011年,西湖莼菜入选浙江省首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并已在西湖区大清谷生态区和双浦镇各建立了一个占地5亩的西湖莼菜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有关研究和保护工作。(引自杭州日报-西湖莼菜入选浙江首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2011.1.11)

主要价值

  莼菜是珍贵的野生水生蔬菜,含有酸性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组胺和微量元素等,其应用价值集中于医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药疗

  莼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治热痢、黄疽、痈肿、疔疮。以全草入药。

  性味甘,寒。主治清热解毒,止呕。主治高血压病,泻痢,胃痛,呕吐,反胃,痈疽疔肿,热疖。鲜品煮食或捣烂吞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甘、寒,无毒。

  成分:叶的背面分泌一种类似琼脂 (洋菜)的粘液,在未透露出水面的嫩叶上,此种黏液更多。又含蛋白质、脂肪、多缩戊糖、没食子酸等。

  功用:止呕,止泻痢,消炎解毒。

营养

营养成分(莼菜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可食部

  100

  水分(克)

  94.5

  能量(千卡)

  20

  能量(千焦)

  84

  蛋白质(克)

  1.4

  脂肪(克)

  0.1

  碳水化合物(克)

  3.8

  膳食纤维(克)

  0.5

  胆固醇(毫克)

  0

  灰份(克)

  0.2

  维生素A(毫克)

  55

  胡萝卜素(毫克)

  330

  视黄醇(毫克)

  0

  硫胺素(微克)

  0

  核黄素(毫克)

  0.01

  尼克酸(毫克)

  0.1

  维生素C(毫克)

  0

  维生素E(T)(毫克)

  0.9

  a-E

  0.84

  β-γ)-E

  0.06

  δ-E

  0

  钙(毫克)

  42

  磷(毫克)

  17

  钾(毫克)

  2

  钠(毫克)

  7.9

  镁(毫克)

  3

  铁(毫克)

  2.4

  锌(毫克)

  0.67

  硒(微克)

  0.67

  铜(毫克)

  0.04

  锰(毫克)

  0.26

  碘(毫克)

  0

  异亮氨酸

  44

  亮氨酸

  86

  赖氨酸

  81

  含硫氨基酸(T)

  18

  苯丙氨酸

  45

  酪氨酸

  41

  苏氨酸

  49

  蛋氨酸

  9

  胱氨酸

  9

  芳香族氨基酸(T)

  86

  色氨酸

  6

  缬氨酸

  61

  精氨酸

  71

  组氨酸

  31

  丙氨酸

  78

  天冬氨酸

  276

  谷氨酸

  122

  甘氨酸

  48

  脯氨酸

  56

植物文化

历史典故

  据《晋书·张翰传》载,齐王冏辟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椽,在洛阳。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人常用"莼羹鲈脍"为辞官归乡的典故。

  又据《世语新说·言语》:王武子问陆机江南有什么东西可以与北方羊酪相比,陆机答复,"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当时人誉为名对。 民间谚语:"摘老菱当心触刺,采药菜当心滑脱"。本意指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小心谨慎才好。

  相传乾隆帝下江南,每到杭州都必以莼菜调羹进餐,并派人定期运回宫廷食用。它鲜嫩滑腻,用来调羹作汤,清香浓郁,被视为宴席上的珍贵食品。

诵咏诗词

  唐·白居易:"犹有路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宋·苏轼:"若问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

  宋·陆游:"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莼丝滑欲流";"小艇湘湖自采部',"携友菜采湘湖路"。

  宋·徐似道。《花羹》:"千里餐丝未下盐,北游谁复话江南。可怜一著秋风味,错被旁人舌本参。"

  元·黄复生。《莼菜》:"被人绣满水仙裳,地轴天机不敢藏。水谷冷缠琼缕滑,翠铀清缀玉丝香。江湖美味牵情久,京络思归引兴长,欲剪吴松缝不得,谩拖秋思绕诗肠。"

  清·宋革。《摸鱼儿·莼》:"露葵生处春洲远,翠叶紫茎铺水。轻摘起,见说道,参差荇菜浑难比。"

相关文献

  《医林纂要》载"除烦,解热,消痰"。莼菜性寒,不可多食和久食。莼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丙种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铁质,具有美容、健胃、强身、防癌等功效。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莼菜可以消渴热痹,和鲫鱼作羹时下气止呕,补大小肠虚气,治热疸,厚肠胃,安下焦,逐水解毒.

  《齐民要术》:"魏,性纯而易生。种以浅深为候,水深则茎肥而叶少,水浅则茎瘦而叶多。其性逐水而滑,故谓之药菜,并得葵名。"

  《日华子本草》:"治热疽,厚肠胃,安下焦,解百药毒。"

  《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疾。"

  《本草汇言》:"药菜凉胃疗疽,散热痹之药也。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积,止暑热成痢。"

  《藕与莼菜》选自《叶圣陶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江苏苏州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