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莎螽

2022-07-08 10:01:27 百科资料

莎螽属直翅目螽斯科,它是体形较小的一种,其体长只有20毫米左右,全身大部分分为绿色,它的头脸很象蝈蝈,呈长圆形。头部和前肢边沿有褐色的条纹,口器(包括牙)都为红色。 此虫前翅较长,超过全身长度,伸盖在腹部的上面,一眼望去,只看见其长长的翅翼,能作短距离飞翔。后肢特别发达,其长度又超过前翅,既长又粗壮有力,跳跃起来又高又远。由于这种鸣虫喜欢栖息在莎草或茅草等干燥的绿草丛中,所以被名为"莎螽",因为它的头脸部和蝈蝈相似,因而有些地区又把它叫作"小蝈蝈"。

  • 中文名称 莎螽
  • 科 直翅目螽斯科
  • 体长 20毫米左右
  • 栖息环境 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

生活习性

  ​莎螽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莎螽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莎螽

  莎螽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莎螽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莎螽是以善鸣好斗著称的。  

莎螽

习性及分布

  莎螽在中国中部和南部都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域及沿海各省为多。此昆虫属完全变态虫类,每年发生2代,第1代在6~7月,第2代在9~10月。

  莎螽的鸣叫声有些特殊,有时叫出“沙沙”声,有时发出“吱吱”声,有时则“沙沙、吱吱”连着叫个不停,音量虽然不大,但听起来很有韵味。

  由于它常常栖息在茂盛的莎草、茅草等篙草丛中,行动又快捷,跳跃能力又很强,稍有惊动,就会连跳带飞,跑的远远的,因而捕捉起来有一定难度。

  但因其白天鸣叫,数量较多,容易被发现,而且白天捕捉不用带手电等器物,可以腾出双手去捕捉,还是能捕捉到的。

  捕捉莎螽时,需随身带上临时装存此虫的盒子或纸筒,但必须坚硬些,以避免藏在身上不小心而将其轧扁而伤损虫体。另外,在捉住此虫后,要辨认一下雌雄,因雌虫不会鸣叫,当然少带几只回家观赏也未尝不可。  

饲养

  莎螽由于体形不大,饲养器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可用陶罐也可以用直径较粗的玻璃杯饲养,用大玻璃杯的好处是可以随时观赏。

  但用上述2种罐或杯都必须注意透气问题,上面宜用铁纱作盖,以免虫被闷死。从透气和散播鸣声的角度考虑,以及兼顾到便于随时观察虫的情况,最好还是用篾丝或细铁丝编成的小笼子。

  有了比较舒适透气的饲养器,把捕回来的莎螽放进去后,稍定一定神,它就会“沙沙”的鸣叫起来。

  喂养此虫,可喂无异味,无刺激性的各种嫩茎叶、水果、瓜皮、南瓜和南瓜花等,间或也喂些苍蝇、蚊子等小虫,为其增加营养。此外,天冷时要注意采取保暖措施。莎螽宜单独饲养,不可多只混养或其他鸣虫混养。  

捕捉技巧

  莎螽在我国中部和南部都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域及沿海各省为多。此昆虫属完全变态虫类,每年发生2代,第1代在6~7月,第2代在9~10月。莎螽的鸣叫声有些特殊,有时叫出“沙沙”声,有时发出“吱吱”声,有时则“沙沙、吱吱”连着叫个不停,音量虽然不大,但听起来很有韵味。

  由于它常常栖息在茂盛的莎草、茅草等篙草丛中,行动又快捷,跳跃能力又很强,稍有惊动,就会连跳带飞,跑的远远的,因而捕捉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因其白天鸣叫,数量较多,容易被发现,而且白天捕捉不用带手电等器物,可以腾出双手去捕捉,还是能捕捉到的。

  捕捉莎螽时,需随身带上临时装存此虫的盒子或纸筒,但必须坚硬些,以避免藏在身上不小心而将其轧扁而伤损虫体。另外,在捉住此虫后,要辨认一下雌雄,因雌虫不会鸣叫,当然少带几只回家观赏也未尝不可。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