荩草

荩草(学名:Arthraxon hispidus (Trin.) Makino)是禾本科、荩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杆较纤细,基部倾斜而节上生根,上部直立,高可达60厘米,多分枝,叶鞘有时开展或早落;叶舌膜质,边缘有较长的纤毛;叶片卵披针形,基部心形抱茎,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或疣基毛。总花梗长纤细,通常无毛,有时上部有白色柔毛;花序指状兼伞房状排列的总状花序组成,穗轴通常光滑无毛或近无毛,卵状披针形,颖不等长或近等长,除边缘外纸质;第一颖背部圆形,边缘扁平而不反折,第二颖具膜质;外稃膜质透明,无脉,边缘无毛;芒中部膝曲,芒柱扭转,花药深黄色;有柄小穗退化,无毛或有时上部有毛。
遍布中国以及旧大陆的温带至热带。已传入中美至北美及夏威夷群岛。常生长在海拔1300-1800米的田野草地、丘陵灌丛、山坡疏林、湿润或干燥地带都有。
荩草耐瘠薄,在山石坡面、嵌草砖、贫瘠土壤、受践踏较严重的绿地可适当引种或保留自然生长的植株,与其它地被植物混植,既起到护坡固土作用,又能创造自然野趣。荩草在中国南方是一种优良的野生牧草,牛、马、羊均喜采食,除了供放牧外,还可以刈割晒制干草。荩草可供药用,茎叶治久咳,洗疮毒。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
- 中文名称 荩草
- 拉丁学名 Arthraxon hispidus (Trin.) Makino
- 别名 绿竹、光亮荩草、匿芒荩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基本信息
荩草
(《本经》)
异名:菉竹(《诗经》),王刍(《毛诗传》),黄草(《吴普本草》),蓐、鸱脚莎(《尔雅》郭璞注),菉蓐草(《唐本草》),细叶莠竹、毛竹(《广州植物志》),马耳草(《吉林中草药》)。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荩草的全草。学名 Arthraxon hispidus (Thunb.)Makino
植物形态

一年生。秆细弱,无毛,基部倾斜,高30-60厘米,具多节,常分枝,基部节着地易生根。 叶鞘短于节间,生短硬疣毛;叶舌膜质,长0.5-1毫米,边缘具纤毛;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0.8-1.5厘米,基部心形,抱茎,除下部边缘生疣基毛外余均无毛。总状花序细弱,长1.5-4厘米,2-10枚呈指状排列或簇生于秆顶;总状花序轴节间无毛,长为小穗的2/3-3/4。

无柄小穗卵状披针形,呈两侧压扁,长3-5毫米,灰绿色或带紫;第一颖草质,边缘膜质,包住第二颖2/3,具7-9脉,脉上粗糙至生疣基硬毛,尤以顶端及边缘为多,先端锐尖;第二颖近膜质,与第一颖等长,舟形,脊上粗糙,具3脉而2侧脉不明显,先端尖;第一外稃长圆形,透明膜质,先端尖,长为第一颖的2/3;第二外稃与第一外稃等长,透明膜质,近基部伸出一膝曲的芒;芒长6-9毫米,下几部扭转;雄蕊2; 花药黄色或带紫色,长0.7-1毫米。颖果长圆形,与稃体等长。有柄小穗退化仅到针状刺,柄长0.2-1毫米。染色体2n=10 (Sindhe et al. , 1975);2n=18(Mehra & Kalia, 1975);2n=36 (Tateoka,1953;Chen,Hsu,1960;Gould & Soderstrom, 1970,Pohl & Davidse,1971)。花果期9-11月。

产地分布
遍布全国各地及旧大陆的温暖区域,变异性甚大, 中国有以下变种;

生于山坡草地阴湿处。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药用价值
采集:秋季采收。
化学成分:叶和茎含乌头酸、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荩草素。
性味: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无毒。"
功用主治:止咳、定喘,杀虫。
①《本经》:"主久咳上气喘逆,久寒,惊悸,痂疥,白秃疡气,杀皮肤小虫。"

②《药性论》:"治一切恶疮。"
③《吉林中草药》:"驱寒定喘。"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宜忌:《本草经集注》:"畏鼠妇。"
选方:①治气喘上气:马耳草四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②治恶疮疥癣:马耳草捣烂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中药化学成分:叶和茎含乌头酸(aconiticacid)、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荩草素(anthraxin)。
变种
遍布全国各地及旧大陆的温暖区域,变异性甚大,我国有以下变种;生于山坡草地阴湿处。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3b. 中亚荩草(禾本科植物图说)
Arthraxon hispidus var. centrasiaticus (Grisb.) Honda in Bot. Mag. Tokyo 39: 278. 1925;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 834. 1959; 江苏植物志, 上册: 249. 1977--Pleuroplitis centrasiatica Griseb. in Ledeb. Fl. Ross. 4: 477. 1853.--Pleuroplitis langsdorffii Trin. var. centrasiatica Regel in Bull. Acad Sci St. Petersb. 10: 374. 1866.--Arthraxon ciliaris Beauv, subsp. langsdonffii var. centrasiaticus Hack. in DC. Monogr. Phan 6: 355. 1889.--Arthraxon hispidus Makino f. centrasiaticus Ohwi in Acta Phytotax et Geobot. 11: 164. 1942. --Arthraxon hispidus Makino subsp. centrasiaticus Tzvel. Nov. Syst. Pl. Syst. Pl. Vase. 14: 233. 1977.
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叶片两面有毛,小穗具较长的芒。花果期8-9月。
产于东北、西北、华中、华东等省区。中亚、西亚与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阿尔泰。
3c.匿芒荩草(禾本科植物图说)
Arthraxon hispidus var. cryptatherus (Hack.) Honda in Bot. Mag. Tokyo 39: 277. 1925;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814. 1959; 海南植物志4: 474. 1976; 江苏植物志, 上册: 249. 1977.--Arthraxon ciliaris subsp. langsdorffii var. cryptatherus Hack. in DC. Monogr. Phan. 6: 355. 1889.--Arthraxon cryptatherus (Hack. ) Koidz. in Bot. Mag. Tokyo 39:301. 1925.
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其芒甚短或长为小穗的1/2,通常包于小穗之内而不外露。花果期9-11月。
染料用途
荩草枝叶可煮成黄色染料,并入药。
荩草异名绿竹、黄草、苜草,禾本科植物,一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潮湿地,全国皆有分布。荩草主要色素成分为荩草素、木犀草素,与灰汁、铝盐、锡盐媒染得黄色,用于丝、毛织物染色。
染色例子:切长度1~2厘米的荩草1公斤,放入釜中,加10升水,在室温下浸渍2小时后,加热煮沸1小时,过滤得抽出液。再加入8升水沸煮1小时,搅匀作染液。取润湿的丝绸5米,置入染浴中并迅速翻动,染色5分钟,提出染绸,染浴中加入米醋40~50毫升,调至PH值约6,再染色30分钟。另在60摄氏度的1升水中加入30克明矾,5%碳酸钠溶液100毫升,与30升温水调成媒染液,将染色后丝绸放入媒染浴中媒染20分钟,水洗,阴干。以荩草染得的黄色丝织物,用深浅不同的靛蓝套染,可以得到黄绿或绿色。

荩草色素成分为荩草素 ,是黄酮类化合物,可用直接法染棉、毛、丝得鲜艳的黄色。采用以铜盐(蓝矾)媒染得到绿色,因此荩草最早的时候又称为"菉竹"(菉、绿通假)。用荩草进行直接染色可得黄色;用铜盐剂媒染可得绿色;如以不同深浅的靛蓝套染,则可得黄绿色或绿色。明代以后,染家用荩草染色的史料已很少见。而且铜盐是非生态媒染剂,其使用已被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