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
荨麻疹(urticaria)是一种血管皮肤反应,典型表现为短暂的发痒的水疤暴发,水疤为边界清晰、中心苍白、光滑、轻度高出皮面的红斑,形状及大小表现多样。此反应是由局部组胺或高敏反应引起的其他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的。急性荨麻疹发展迅速,通常有明确的原因,例如对某种药物、食物、蚊虫叮咬、吸尘器或接触性过敏原的高敏反应、情感压力或环境因素。尽管个别损伤可在12~24小时内消失,但新的损伤表现会持续出现。持续超过6周的荨麻疹为慢性的。在数月或数年内可复发,潜在的病因通常不明。有时,心理因素也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或巨大的荨麻疹是急性暴发的典型表现,通常累及黏膜,有时可累及上肢、下肢及生殖器。
- 中文名 荨麻疹
- 英文名称 urticaria
- 其他名称 风疹块、风团
- 相关疾病 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等
- 发病部位 皮肤
症状起因
1、过敏反应
这种威胁生命的反应的典型表现为弥散性荨麻疹的快速暴发,水疱的形态从点状到叶状不等。皮损处通常发痒、刺痛,后可出现感觉异常。其他的急性期表现包括有深切的焦虑、无力、多汗、打喷嚏、呼吸短促、大量鼻涕、鼻腔充血、吞咽困难及皮肤潮热。
2、莱姆病
这种由蜱虫传播的疾病的典型皮损(慢性迁延性红斑)可表现为荨麻疹。晚期表现有持续的乏力、疲劳、间断头痛、发热、寒战、淋巴结病、神经系统及心脏异常、关节炎。
3、其他病因
药物:许多药物都可引起荨麻疹。最常见的有阿司匹林、阿托品、可待因、右旋糖酐、免疫血清、胰岛素、吗啡、青霉素、奎宁、磺胺类药物、疫苗。另外,造影剂也为荨麻疹常见病因,尤其是通过静脉注入时。
常见疾病
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
诊断
1、急性荨麻疹
突然发病,自觉皮肤疹痒,出现形态、大小不一的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消退,一般不超过24小时。皮疹可反复发生,此起彼伏。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胃肠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2、慢性荨麻疹
皮损反复发作达每周至少两次并连续超过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全身症状较轻。
3、其他特殊类型荨麻疹
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等。
鉴别诊断
1、丘疹性荨麻疹
好发儿童的腰背和四肢,表现为典型的风团样丘疹,瘙痒剧烈。
2、荨麻疹性血管炎
皮损表现为风团和环状红斑样损害,触之有浸润感,皮损中央可有淤斑,感觉中重度瘙痒。病理表现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3、伴腹痛或腹泻者
应与急腹症及胃肠炎等进行鉴别。
4、伴高热和中毒症状者
应考虑合并严重感染。
检查
血沉、抗核抗体与血清补体测定。皮肤活检对补体活化参与所致的荨麻疹诊断有帮助。梅毒血清反应,以及测定冷球蛋白、冷纤维蛋白原、冷溶血素和冰块试验对冷荨麻疹有帮助。疑为感染因素引起者可选择做血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末梢血异形淋巴细胞,血原虫、丝虫、尿液常规及培养,大便找虫卵或寄生虫,阴道涂片找真菌或滴虫,鼻旁窦、齿、胸、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X线片。直接划痕和皮内试验对疑为吸入变应原、皮肤真菌和念珠菌感染所致者有帮助。
治疗
(一)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对症处理,防止复发为原则。如不能除去病因则应减少各种促进发病的因素。
(二)一般治疗
尽量找出病因并去除,避免各种诱发加重因素。
(三)内用药物治疗
1、急性荨麻疹:降低血管通透性药物;抗组胺药物一般用一种或两种;糖皮质激素用于急性且严重症状者;由感染引起者应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慢性荨麻疹:以抗组胺药为主,一种抗组胺药无效时,可2~3种联用或交替使用;顽固性荨麻疹单用H1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者,可联用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或加用稳定肥大细胞膜的药物如酮替芬、曲尼司特等联合应用。还可酌情选用雷公藤等口服。
3、特殊类型荨麻疹:治疗原则基本上同急性荨麻疹,但效果较差。在抗组胺药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荨麻疹可联合使用不同药物。如皮肤划痕征可用酮替芬;寒冷性荨麻疹可用酮替芬、赛庚啶、多虑平等;胆碱能性荨麻疹可用酮替芬、阿托品;日光性荨麻疹可用氯喹;压力性荨麻疹可用羟嗪。
(四)外用药物治疗
炉甘石洗剂及有止痒作用的乳剂(如苯海拉明霜、氢化可的松霜等)。
临床表现
1、急性荨麻疹
起病常较急。患者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或散在,逐渐扩大并融合成片;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h,但新风团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胃肠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
2、慢性荨麻疹
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全身症状一般较急性者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偶可急性发作,表现类似急性荨麻疹,部分患者皮损发作时间有一定规律性。
3、皮肤划痕症
亦称人工荨麻疹。表现为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本型可单独发生或与荨麻疹伴发。
4、寒冷性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较罕见,出生后不久或早年发病,皮损终身反复出现。另一种为获得性,较常见,表现为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或斑块状水肿,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等,有时进食冷饮可引起口腔和喉头水肿。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被动转移试验可阳性,冰块可在局部诱发风团。本病可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如冷球蛋白血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5、胆碱能性荨麻疹
多见于青年。主要由于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乙醇饮料后,躯提深部温度上升,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
6、日光性荨麻疹
较少见,常由中波、长波紫外线或可见光引起。风团发生于暴露部位的皮肤,自觉瘙痒和刺痛;少数敏感性较高的患者接受透过玻璃的日光亦可诱发。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畏寒、乏力、晕厥和痉挛性腹痛等)。
7、压力性荨麻疹
本病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皮肤划痕症相似。常见于足底部和长期卧床患者的臀部。表现为皮肤受压 4~6h后局部发生肿胀,可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一般持续 8~12h消退。
8、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
此病对常规抗组胺药无效,而且找不到明确病因,近年来认为部分此类荨麻疹是由于自身抗体所致。当荨麻疹多方治疗无效时,应测此类患者是否为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注意事项
1、为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可使用含有薄荷醇及苯酚的温和的皮肤润滑剂。应让患者服用抗组胺类或皮质醇类药物,如果压力为病因的话,给予镇定药物。温水浴及冷敷可加强血管收缩、降低痒感。建议患者远离明确的过敏原。
2、儿科表现形式为丘疹性荨麻疹(通常在蚊虫叮咬后)及风疹色点(少见)。
日常护理
(一)一般护理
1、结合病史,协助患者寻找过敏原,发现可疑食物或药物过敏时,应立即停用。
2、注意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温水洗浴,减少清洁剂、化妆品等的皮肤刺激。
3、保持被褥清洁、柔软,穿棉质宽松内衣,避免毛织物、化纤织品直接与皮肤接触。
4、饮食护理:嘱患者宜清淡饮食,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海鲜类食物。多喝水、多食含大量维生素C的水果、果汁等,利于致敏物的排泄。
(二)掌握病情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诉,观察皮疹好发部位,掌握反复发作的时间及部位。
(三)皮肤护理
观察皮肤是否有因瘙抓所致的继发损害及继发感染,及时给予对症处理。避免摩擦、搔抓等因素刺激患处,防止因搔抓引起皮疹增多,瘙痒加剧。
(四)合理用药
指导患者合理、及时用药。
(五)健康教育
1、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耐心解释发病因素,积极预防,消除患者长期患病所造成的紧张心理,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室内禁放花卉,禁用喷洒剂等化学物品,以免致敏。
3、急性荨麻疹伴有呼吸道、消化道症状的患者,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喉头水肿、血压下降,应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防止窒息和过敏性休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