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荣巷

2022-07-04 13:12:54 百科资料

荣巷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北部东至青山西路、蠡溪路与河埒街道交界,南至梁溪河与蠡园街道相邻,西至青龙山与蠡园、惠山区钱桥街道毗邻,北以惠山为界与北塘区山北街道、惠山区钱桥街道相连。面积22.3平方公里,在这条老巷里,深烙着中国民族工业先驱留下的足迹。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就出生在这里。

  • 中文名称 荣巷
  • 人口 6万
  • 国家 中国
  • 长约 380米

简介

  荣巷老街是我国著名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先生的故居所在地,位于梁溪路之南,呈东西走向,"∽"状, 当地人说是"龙"形。现在的标准路名叫"荣巷街"。和很多江南的旧巷一样,百多年前的荣巷街也应该是青石板路。到了20世纪初,荣氏兄弟开厂办业,认识到交通对地方和企业的重要性,于1914年开始修建迎龙桥至梅园的汽车道,即开原路,荣巷街便成了其中的一段。同时,为了适应汽车的需要,光滑的青石板路也改成了弹石路。

历史发展

  明代初年,无锡荣氏始祖荣清迁来无锡,定居于梁溪河下游北岸,督率子孙辟草荒、筑河坝、建家宅,逐渐使之成为田地平畴,屋舍俨然,阡陌交通,有粮田、鱼池、桑竹等的安身立命之所,初步建立了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

  清代康熙二十四年 (1685),梁溪荣氏始建荣氏宗祠,修了第一部宗谱,这表明家族人口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随着外出经商者日渐增多,赚钱归来建房者自然也就愈来愈多。这样,3个自然村落就逐渐联成一片,荣巷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并在本邑西乡小有名气。

  进入清代后,荣氏家族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已有人远出荆湘经商致富,且"富甲一乡",参与一乡的事务,并开始向外拓展。至清道光以后,荣氏家族的经济生活主要以耕、织、渔、航、商等为业。1860-1863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作战,战火焚毁了大半个荣巷,人口遂锐减了一半以上。荣氏家族中的人员因避战乱而出奔上海等地,从而开始从事棉花、铁、钱庄、海运等商业活动,以此致富并带动了荣巷地方经济的发展,荣巷的自然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所取代。男劳动力外出开拓经商,妇女在家饲农桑。同时也从大半个废墟上重建了家园,有了华屋和楼房,形式上从实用型逐步向装饰型转化。

  1900年前后,荣氏家族已有一些人成为洋行买办,从而西方文化开始渗入荣巷。荣广大花号是当时全国四大花号之一,它在日本还设有出庄(出口办事处)。以荣宗锦、荣宗铨兄弟为代表的一些荣氏族人兴办和发展了民族工商业,同时还相应发展了教育事业及其它相关服务性行业,开拓了开原路,建立了电灯公司、图书馆、邮局等。小小的荣巷街已形成了近百家店铺,成了方圆几十里的一个商业中心,以此带动了各类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

  民国初年 (1912),荣巷正式建镇,属无锡县第四区;民国17年(1928)荣巷归属开原乡。

  1978年 荣巷镇并入河埒公社(后改河埒乡、河埒镇),城镇户口归属荣巷街道。

相关人物

  荣光世

  (1835-1880)清官吏。无锡荣巷东浜人。原名景熙,字咏叔,号樾堂。世业商。

  少时从师于族人作舟,为作舟及门四弟子之一。沉静少学,弱冠避乱于崇明,夜读恒至灯烬。

  同治九年举人,光绪二年进士。官工部水司主事,自云"生平志不在温饱,得志,愿京官,不欲外任。外任,贪官不可为,廉吏不易为也"。假归四年,以咯血病逝故里。有《兰言居遗稿》3卷行世。

  荣俊业

  (1839-1907)清三品官吏。原名锡祉,字履吉,号琴斋。无锡西郊荣巷人。早年奉母避居上海浦东,以负贩为生,转而学幕,结识清末洋务派官吏张佩纶等人,受聘为张氏文案师爷。

  1884年中法战争时,张赴福建会办海防,马尾港之战失败,被革职充军。他即至广东督抚衙门任文案,曾帮助后补官僚朱仲甫得广东厘金局三水口总办实缺,朱遂任履吉族侄荣熙泰为其总帐,成为世交,荣氏由此发家。

  荣俊业精书画金石,后由幕而仕,历任山东临淄、堂邑等县知事、京师课吏馆总教习等职,受四品京堂衔。

  荣俊业旧居荣巷35号四开间四造进深,当地人称为"当里"。为荣氏巨商"十万红"荣秉之开设的"西泰典当"。

  荣月泉

  (1868-1941年)又名永清,无锡城郊荣巷人。人称"电报大王"。

  民国7年起,他为荣氏企业管理骨干,先后任无锡茂新面粉厂、汉口福新面粉五厂、申新纺织四厂的经理和"三新"总公司五金材料部主任。曾赴欧美考察工作,洽订机器设备;并受上海总商会委托,去巴黎向我国出席和会的代表反映民意,要他们维护国权、争取解决列强对我国的不平等税则。民国30年逝世,终年73岁。

  荣瑞馨

  (1872-1925) 实业家。原名瑞锦,无锡城西荣巷人。

  其祖父荣剑舟在沪开设荣广大花号,经营棉花进出口业务,为清末民初我国四大花号之一,以此积有巨资。瑞馨凭父祖之资,先后任上海鸿源纱厂代办,振华纱厂董事,泰和、怡和洋行买办。

  光绪27年与族兄荣宗敬、荣德生合资于无锡太保墩开设茂新面粉厂(初名保兴),是为无锡机制面粉之始。不就又与张麟魁、叶盛斋等合办裕大祥钱庄。光绪31年,又与荣氏兄弟合银27万两,于无锡西门太保墩创办振新纺织厂,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无锡两大纱厂之一。又倡办信义火险公司。1908年,裕大祥钱庄倒闭。

  1915年,将茂新股份与荣氏在振新的股份交换,就成为振新纺织厂的独资大企业主。

  荣永达

  (1880--1931) 棉业巨子。无锡西郊荣巷西浜人。原名准,字

  少钧。少时家贫,读书甚少。后经族人介绍,入当时全国闻名的四大花号之一的上海广大花号习业。

  荣伯云

  (1895一? ) 实业家。 无锡西郊荣巷西浜人。父荣炳南在家开设纺织手工工场。伯云早年入上海申新纺织一厂任职员,以善风鉴舆地为厂主荣德生所赏识。后识见交游渐广,于是集资在家乡开办三乐公司加工制造和出售蜜饯、罐头食品,在上海等地设立三乐公司门市部,野荸荠糖果店等。 为了推销商品,专门出版《罗汉菜》期刊免费赠送,扩大影响。重视利用本地的土特产,把茭白、面筋、生麸等制成罐头食品并按花色搭配,八色一盒,物美价廉,食用方便。又把梅、桃等加工成蜜饯,特别是"三乐陈皮梅",脍炙人口、风靡于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