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蒾子

荚蒾子,温带植物,喜光,喜温暖湿润,也耐阴,耐寒,对气候因子及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最好是微酸性肥沃土壤。
- 中文名称 荚蒾子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木兰纲
- 亚纲 菊亚纲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1.5-3米;当年小枝连同芽、叶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黄色或黄绿色开展的小刚毛状粗毛及簇状短毛,老时毛可弯伏,毛基有小瘤状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几无毛,有凸起的垫状物。叶纸质,宽倒卵形、倒卵形、或宽卵形,长3-10 (-13) 厘米,顶端急尖,基部圆形至钝形或微心形,有时楔形,边缘有牙齿状锯齿,齿端突尖,上面被叉状或简单伏毛,下面被带黄色叉状或簇状毛,脉上毛尤密,脉腋集聚簇状毛,有带黄色或近无色的透亮腺点,虽脱落仍留有痕迹,近基部两侧有少数腺体,侧脉6-8对,直达齿端,上面凹陷,下面明显凸起;叶柄长 (5-) 10-15毫米;无托叶。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稠密,生于具1对叶的短枝之顶,直径4-10厘米,果时毛多少脱落,总花梗长1-2 (-3) 厘米,第一级辐射枝5条,花生于第三至第四级辐射枝上,萼和花冠外面均有簇状糙毛;萼筒狭筒状,长约1毫米,有暗红色微细腺点,萼齿卵形;花冠白色,辐状,直径约5毫米,裂片圆卵形;雄蕊明显高出花冠,花药小,乳白色,宽椭圆形;花柱高出萼齿。果实红色,椭圆状卵圆形,长7-8毫米;核扁,卵形,长6-8毫米,直径5-6毫米,有3条浅腹沟和2条浅背沟。花期5-6月,果熟期9-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或山谷疏林下,林缘及山脚灌丛中,海拔100-1000米。
分布范围
产河北南部、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及云南(保山)。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来源】 植物荚蒾的果实
【别名】 孩儿拳头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归经】 肺经,心经,肝经
【功效】 滋补强壮,平肝降压,止喘
【成分】 含糖、果胶、维生素c、胡萝卜素、黄酮醇、花青素等
【食法】 鲜食,煎服
【食忌】 糖尿病人不可多食。
【食养】 适合身体虚弱、心功能减退、心气不足、心悸气短者食用;适合支气管哮喘者食用;适合肝阳偏旺的高血压者食用;还适合感冒咳嗽、结肠炎腹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内出血和鼻出血者食用。
【按语】 古代医家对荚蒾子很少应用,《千金翼方》中仅认为它能"破血,止痢消肿"。
【知识链接】 据现代研究,荚蒾鲜果具有滋补作用,又可作轻微的利尿剂、泻剂和发汗剂。食用鲜果,能改善心脏功能,并对血管痉挛病患者有益,对支气管哮喘病和高血压病有平息镇静作用,加糖发酵的荚蒾果可治疗高血压。用荚 果汁同蜂蜜煎剂,用于防治感冒、咳嗽、腹泻、胃病、结肠炎、痔疮、内出血和鼻出血等疾病。用荚蒾果实制成的维生素茶具有强壮作用和镇静作用,所以,它的确是一味食药两用的珍贵食物。
中药材
(《唐本草》)
【来源】为植物荚蒾的果实。
【性味】《唐本草》:"味甘。"
【功用主治】《千金翼方》:"主破血,止痢消肿,除蛊疰、蛇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