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草原蝰

2022-07-04 19:43:00 百科资料

草原蝰(学名:Vipera ursini renardi)俗名: 金钱豹, 百步金钱豹, 金钱斑, 古钱窗 ,头部背面鳞片光滑。背部灰褐色,背脊正中有一行黑褐色锯齿状纵纹,体侧有暗褐色斑点缀成的纵纹2~3行。生活在草原、疏林和芦苇丛,也见于海拔3000m的山区。吃蝗虫(占食物总量的90%以上)和蜥蜴。卵胎生,产1~6条仔蛇,最多可产7条;分布于新疆,是当地的主要毒蛇。

  • 中文名 草原蝰
  • 学名 金钱豹、百步金钱豹,金钱斑,古钱窗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无脊椎动物亚门

形态特征

  草原蝰吻略窄;鼻孔较小,位于鼻鳞下半部。背鳞最外行平滑或弱起棱,余均起棱。背面灰褐色,背脊正中有一行黑褐色的锯齿状纵纹;腹面黑褐,散以小白点或黑色小圆点。

草原蝰

生活习性

  食 性:

  春季捕食蜥蜴,夏季吞食蝗虫和蚱蜢。

  习 性:

  气候炎热时,中午多隐伏于洞穴中,冬眠苏醒后,在地表晒太阳。

栖息环境

  生境: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开阔的田野。海拔上限:2100。

  夜间活动,白天隐藏在洞穴或石缝中。夏季炎热时则于10时前16时后活动频繁,受惊时可"呼呼"发声;阴天白天亦活动。春季食蜥蜴,夏季食蝗虫,亦食鼠、蜂或蜘蛛。幼蛇食蜥蜴。每年3月末4月初出蛰,10月末或11月初入蛰,大多集于黄鼠洞或其他缝隙中越冬。卵胎生,8月产仔,每次产1~6仔,最多达17仔。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福建(诏安、 泉州、惠安、仙游、南安)、台湾(花莲、瑞穗、台东、高雄、恒春、 成功、屏东、 台北)、广东(韶关、广州)、广西(南宁)。广泛分布于新疆西北部的草原区,其中,在山前冲积扇荒漠草原或前山带下部的山地草原中数量较高。

  国外分布: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

繁殖方式

  繁 殖:卵胎生,每产1-4仔,多者17仔。

亚种分化

序号中文名称学名
1草原蝰指名亚种
.r. ursinii

保护级别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近危 NT 几近符合易危 VU A2ad+3d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