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藨子属

分布于北温带和南美的安第斯,我国约45种,产西南部、西北部至东北部,其中有些供观赏用。有些的果可食。灌木,有刺或无刺;叶常绿或脱落,互生或丛生,单叶,常掌状分裂;托叶缺;花两性或有时单性,单生或排成总状花序;萼管与子房合生,裂片直立或广展;花瓣4-5,通常小或为鳞片状;雄蕊4-5,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1室,有2个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花柱2;果为一浆果,顶冠以宿存的萼。本属在Engler系统中置于虎耳草科。
- 中文学名 茶藨biāo子属
- 拉丁学名 Ribes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形态特征
落叶,稀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枝平滑无刺或有刺,皮剥落或不剥落;芽具数片干膜质或草质鳞片。叶具柄,单叶互生,稀丛生,常3-5 (-7) 掌状分裂,稀不分裂,在芽中折叠,稀席卷,无托叶。花两性或单性而雌雄异株,5数,稀4数;总状花序,有时花数朵组成伞房花序或几无总梗的伞形花序,或花数朵簇生,稀单生;苞片卵形、近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披针形,稀舌形或线形;萼筒辐状、碟形、盆形、杯形、钟形、圆筒形或管形,下部与子房合生,上部直接转变为萼片;萼片5 (4),常呈花瓣状,直立、开展或反折,多数与花瓣同色;花瓣5 (4),小,与萼片互生,有时退化为鳞片状,稀缺花瓣;雄蕊5 (4),与萼片对生,与花瓣互生,着生于萼片的基部或稍下方,花丝分离,花药2室;花柱通常先端2浅裂或深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下,稀不分裂;子房下位,极稀半下位,具短柄,光滑或具柔毛,有时具腺毛或小刺,1室具2个侧膜胎座,含多数胚珠,胚珠具2层珠被。果实为多汁的浆果,顶端具宿存花萼,成熟时从果梗脱落;种子多数,具胚乳,有小圆筒状的胚,内种皮坚硬,外部有胶质外种皮。

本属用途
茶藨子属
此属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果实富含各种维生素、糖类和有机酸等,可供生食及制作果酒、饮料、糖果和果酱等,也可作提取维生素的原料。某些种的根和种子供药用。枝、叶繁茂,春季着花满枝,秋季结实累累,是良好的绿化观赏植物。
所属科
茶藨子科(Grossulariaceae,常被归并於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的一属,约含150种灌木,可明显区分为茶藨子与醋栗两类。原产北美洲的温带地区,并向南延伸至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脉。有些学者将醋栗独立为醋栗属(Grossularia)。
茶藨子通常无刺,醋栗则多刺;前者的花常聚生成簇,后者则常单生;两类植物的果实均可烹煮或烤食。因果可供食而栽培的种包括英国醋栗(R. uvacrispa)、美洲醋栗(R. hirtellum)、黑果茶藨子(R. nigrum)、香茶藨子(R. odoratum)与红果茶藨子(R. sativum)。有观赏价值者包括高山茶藨子(R. alpinum)、香茶藨子、倒挂金钟茶藨子(R. speciosum)、开芳香黄花的金茶藨子(R. aureum),以及蔓生常绿的荚蒾叶茶藨子(R. viburnifolium)。由于本属所有植物都是毁灭性疱锈病真菌的寄主,而这种真菌也危害白松,所以在任何白松林地附近皆有地区性禁植令。
分布量
世界:150种;中国:45种
引种状况: 非引种
下级分类
亚属 | 组 | 系 |
---|---|---|
单性花亚属 Subgen. Berisia (Spach) Jancz. | 单性花组Sect. Berisia Spach. | 单性花系Ser. Alpina Pojark. 小叶系Ser. Humilia L. T. Lu 钝叶系Ser. Orientalia Pojark. 大叶系Ser. Takaria L. T. Lu 细枝系Ser. Tenuia L. T. Lu |
常绿茶藨子组Sect. Davidia Jancz. | ||
双刺茶藨子组Sect. Diacantha Jancz. | ||
簇花茶藨子组Sect. Hemibotrya Jancz. | ||
醋栗亚属 Subgen. Grossularia (Mill.) A. Rich. | 醋栗组Sect. Divaricata (Abrams) L. T. Lu | 醋栗系Ser. Divaricata (Abrams) L. T. Lu 光柱系Ser. Microphylla (Abrams) L. T. Lu |
密刺亚属 Subgen. Grossularioides Jancz. | ||
茶藨子亚属 Subgen. Ribes | 臭茶藨子组Sect. Botrycarpum A. Rich. | 臭茶藨子系Ser. Nigra Pojark. 褐果系Ser. Procumbentia Pojark. |
花茶藨子组Sect. Fargesia Jancz. | ||
川蔓茶藨子组Sect. Microsperma Jancz. | ||
茶藨子组Sect. Ribes | 长序系Ser. Longiracemosa L. T. Lu 直萼系Ser. Meyeriana Pojark. 多花系Ser. Multiflora Pojark. 茶藨子系Ser. Ribes 折萼系Ser. Soulieana L. T. Lu 矮生系Ser. vulgaria pojark. | |
管萼茶藨子组Sect. Symphocalyx Berl. |
所有物种
阿尔泰醋栗 矮茶藨子 矮茶藨子(原变种) 矮醋栗 宝兴茶藨子 宝兴茶藨子(原变种) 北疆茶藨子 滨海茶藨子 冰川茶藨子 长白茶藨子 长白茶藨子(原变种) 长刺茶藨子 长刺茶藨子(原变种) 长果茶藨子 长毛茶藨子 长序茶藨子 长序茶藨子(原变种) 刺果茶藨子 刺果茶藨子(原变种) 簇花茶藨子 簇花茶藨子(原变种) 大刺茶藨子 滇中茶藨子 东北茶藨子 东北茶藨子(原变种) 东北小叶茶藨子 东方茶藨子 | 多花茶藨子 鄂西茶藨子 伏生茶藨子 富蕴茶藨子 高茶藨子 革叶茶藨子 革叶茶藨子(原变种) 贡山茶藨子 光萼茶藨子 光果茶藨子 光叶茶藨子 光叶东北茶藨子 贵州茶藨子 桂叶茶藨子 桂叶茶藨子(原变种) 黑茶藨子 红茶藨子 红萼茶藨子 湖南茶藨子 花茶藨子 华蔓茶藨子 华西茶藨子 华中茶藨子 尖叶茶藨子 渐尖茶藨子 渐尖茶藨子(原变种) 睫毛茶藨子 康边茶藨子 | 康定茶藨子 阔叶茶藨子 裂叶茶藨子 瘤糖茶藨子 旅顺茶藨子 绿花茶藨子 毛茶藨子 毛长串茶藨子 毛萼茶藨子 毛果茶藨子 美丽茶藨子 美丽茶藨子(原变种) 美洲茶藨子 密刺茶藨子 木里茶藨子 内蒙茶藨子 南川茶藨子 欧洲醋栗 浅裂茶藨子 青海茶藨子 曲萼茶藨子 曲萼茶藨子(原变种) 三裂茶藨子 陕西茶藨子 陕西茶藨子(原变种) 深裂茶藨子 石生茶藨子 | 疏腺茶藨子 束果茶藨子 双刺茶藨子 水葡萄茶藨子 四川茶藨子 四川蔓茶藨子 台湾茶藨子 糖茶藨子 糖茶藨子(原变种) 天全茶藨子 天山茶藨子 天山茶藨子(原变种) 乌苏里茶藨子 无腺茶藨子 西藏茶藨子 细枝茶藨子 细枝茶藨子(原变种) 纤细茶藨子 腺毛茶藨子 香茶藨子 小果茶藨子 小果茶藨子(原变种) 楔叶长白茶藨子 异毛茶藨子 英吉利茶藨子 圆叶茶藨子 紫花茶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