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茵陈蒿汤

2022-07-10 23:02:38 百科资料

茵陈蒿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 来源 《伤寒论》
  • 药物 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 用法 水煎服
  • 功效 泄热,利湿,退黄

歌诀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组成

  茵陈、栀子、大黄。

用量

  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方义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人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配伍特点

  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运用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疽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附注

附方1

  栀子柏皮汤

组成

  栀子10g,甘草(炙)3g,黄柏6g。

用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

  清热利湿。

主治

  黄疸,热重于湿证。身热,发黄,心烦懊憹,口渴,苔黄。

出处

  《伤寒论》

附方2

  茵陈四逆汤

组成

  甘草、茵陈各6g,干姜4.5g,附子(破八片)6g。

功用

  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

  阴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出处

  《伤寒微旨论》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均主治阳黄,其证均因湿热内蕴所致。其中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清热利湿并重,故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栀子柏皮汤以栀子伍黄柏,而以清热为主,故适用于湿热黄疸属热重于湿者。茵陈四逆汤以茵陈与干姜、附子配伍,共奏温阳利湿退黄之功,故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②《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方论选录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太阳、阳明俱有发黄症,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证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证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