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

茜草(学名:Rubia cordifolia L.):茜草科,茜草属多年生草质攀援藤木,长通常可达3.5米;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红色;茎多条,细长,方柱形,棱上生倒生皮刺,叶片轮生,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心形,边缘有齿状皮刺,两面粗糙,叶柄长可达2.5厘米,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有花数十朵,花序和分枝均细瘦,花冠淡黄色,花冠裂片近卵形,果球形,橘黄色。8-9月开花,10-11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四川及西藏等地。常生于疏林、林缘、灌丛或草地上。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亦有分布。
茜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料,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于热证出血、经闭腹痛、跌打损伤。配乌贼骨止血力更强。
- 中文名 茜草
- 学名 Rubia cordifolia Linn.
- 别称 血茜草、血见愁
- 族 茜草族
- 界 植物界
形态特征
草质攀援藤木,长通常1.5-3.5米;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红色;茎数至多条,从根状茎的节上发出,细长,方柱形,有4棱,棱上生倒生皮刺,中部以上多分枝。叶通常4片轮生,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0.7-3.5厘米,顶端渐尖,有时钝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齿状皮刺,两面粗糙,脉上有微小皮刺;基出脉3条,极少外侧有1对很小的基出脉。叶柄长通常1-2.5厘米,有倒生皮刺。



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多回分枝,有花10余朵至数十朵,花序和分枝均细瘦,有微小皮刺;花冠淡黄色,干时淡褐色,盛开时花冠檐部直径约3-3.5毫米,花冠裂片近卵形,微伸展,长约1.5毫米,外面无毛。果球形,直径通常4-5毫米,成熟时橘黄色。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产地生境
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四川(北部)及西藏(昌都地区)等地。常生于疏林、林缘、灌丛或草地上。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亦有分布。
生长习性
茜草喜凉爽而湿润的环境。耐寒,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以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栽培为好。喜凉爽气候和较湿润的环境,性耐寒。土壤以肥沃、深厚、湿润、含腐植质丰富的壤土为好。地势高燥、土壤贫瘠以及低洼易积水之地均不宜种植。常生于灌丛中。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10月种子成熟采收。播种期10月下旬或3月上旬,按行距30-50厘米开浅沟,条播,覆土压实。
扦插繁殖:四川地区在2-3月,选择呈圆形而未枯的老藤,剪成3个节以上约33厘米长的插条,在己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按行株50厘米×33厘米开穴,深约15-20厘米,每穴插2-3根,插条顶端露出畦面,填土压紧,浇水。
分株繁殖:11月上旬或3月,将植株根部挖起,剪去粗根入药,留下根茎分切成每丛有芽2-3个,并带有9厘米长须根的小段,按行株35厘米×30厘米,深20厘米开穴,每穴栽种1株,覆土,压实,浇水。
栽培技术
苗高30cm左右,应搭支架以利生长。苗期喜荫,用油菜、玉米间作,生长期注意松上除草、灌溉。施肥要看苗施肥,以防植株徒长,第1年4月下旬追施人畜粪肥,第2年4月施1次追肥,第3、4年可增施磷、钾肥。每年要摘除花轴。
病虫防治
根腐病
6-7月发生,使枝叶调萎,叶片发黄,根部发黑腐烂,逐渐枯死,发病初期,可用2%石灰水或退菌特50%的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射
褐斑病
7月发生,为害叶部,可用1:1:120波尔多液或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射。
白粉病
可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喷射。虫害有蚜虫。
主要价值
植物染料
茜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料,古时称茹蔗、地血,早在商周的时候就已经是主要的红色染料。丝绸经茜草染色后可以得到非常漂亮的红色,在历代文献中也有诸多记载。茜草是一种媒染染料,色素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主要有茜素、茜紫素、伪茜紫素等,经套染后可以得到从浅红到深红等不同色调。在出土的大量的丝织品文物中,茜草染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药材鉴定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为6-10列细胞,细胞扁平,切向延长,
有棕色内含物,栓内层为3-6列细胞,部分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束与根的长轴平行排列。韧皮薄壁细胞亦含针晶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直径20-130μm。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部三者径向宽度之比为1:1:4.5。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醚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1ml,振摇,静置使分层,水层显红色;醚层无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天蓝色荧光。
药理作用
止血作用:家兔口服适量茜草温浸液2-4小时内,或腹腔注射同种剂量之茜草液后30-60分钟均有明显的促进血液凝固作用。表现为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白陶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茜草炭口服也能明显缩短小白鼠尾部出血的时间。茜草还能明显地纠正肝素所引起的凝血障碍。家兔口服温浸液后,在体内可部分纠正肝素所致的复钙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延长。正常家兔血复钙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分别为110秒、45秒;单纯注入肝素60分钟后均大于600秒;灌注茜草温浸液(100%50ml)后90mm,再注入肝素60分钟后分别为180秒和64秒。为此,茜草可用于治疗因肝素或肝素样物质过多所致出血疾患。实验研究并证明茜草和鱼精蛋白、甲苯胺蓝均有抗肝素作用,而后两者有纠正丹参的抗凝作用。鱼精蛋白、甲苯胺蓝及茜草对丹参抗凝桔抗的作用结果:正常对照凝血酶凝固时间为9.5秒,12.5%丹参化血浆50.8秒,1%鱼精蛋白缩短34.8秒,而茜草则延长了1.2秒。提示茜草的促凝作用有其特殊性。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试管内,大叶茜草素对花生四烯酸(AA)和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很强的抑制作用,IC50约为86.6mmol/L,对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诱导的聚集也有一定的抑制性。2-甲基-1,3,6-三羟基蒽醌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根强抑制作用,对凝血酶。 AA和PAF诱导的作用虽较弱,但仍有显着性。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0-(3'-O-乙酰基)-2-鼠李糖(1→2)-葡萄糖甙、异茜草素-3-0-β-D-葡萄糖甙及异茜草素为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选择性抑制剂。
升高白细胞作用:茜草的粗提取物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闷。其升高白细胞的有效成分之一为带芳香环的酚羧酸甙,该有效成分的衍生物茜草双酯已有人工合成。茜草双酯对正常小鼠、大的白细胞有升高作用,小鼠:次口服2.5mg/只,给药8小时后白细胞明显升高,给药组为对照组的151.9%(P<0.05)。犬1次口服200mg/只,给药6小时白细胞明显增加,18-24小时达最高峰,48-72小时逐渐恢复到给药前水平。茜草双酯还有促进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防治环磷酰胺所致狗白细胞减少症。
镇咳法痰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及酚红排泌法,分别证明小鼠口服茜草根煎剂75g/kg,有明显的镇咳和祛痰作用,但加乙醇沉淀后的滤液则无效。
抗菌作用:体外试验表明,茜草根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和部分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茜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制作用。
抗癌作用:茜草根所含的环己肽类化合物RA(rubiaakane)-V10mg/kg,RA-Ⅶ4mg/kg腹腔注射,连续5天,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均有显着疗效。RA-V对小鼠淋巴白血病L1210、MM2乳腺癌;RA-Ⅶ对小鼠L1210、B16黑色素瘤、结肠腺癌Colon38、Lewis肺癌、艾氏癌等有明显的活性。小鼠体内肿瘤试验表明,从茜草根提取的有抗癌活性的单体RC-18,能显着延长P388、L1210和B16的小鼠寿命,但对Lewis肺癌和肉瘤S180无明显抑制作用。RC-18抗瘤谱的实验结果提示, RC-18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抗癌剂。此外,2-甲氧基碳基-3-异戊烯基-2,3-环氧-1,4.萘醌和二萘氢醌衍生物体外试验,对仓鼠肺(V79)细胞、淋巴白血病(P388)和人鼻咽癌细胞(KB)有抗癌活性。整体试验中对小鼠腹水型S180有效。
对尿路结石的作用:20%茜草(R.finctorum L)制剂喂饲小鼠,能防止实验性肾和膀胱结石的形成,尤其对碳酸钙结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茜草根提取液给大鼠灌服能明显提高尿液稳定性,降低尿石形成的危险性,且有一定的降尿钙作用。
对实验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持续性结扎大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人工心肌梗死模型,静注用不同方法分离的茜草提取物茜Ⅰ、茜Ⅱ200mg/kg,每4小时l次,共3次,均有降低S-T段的抬高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其中以茜Ⅱ作用最为明显。茜草提取物的水溶部分给小鼠腹腔注射可明显地增加心肌和脑组织中ATP的含量,对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解聚作用。对麻醉大的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使心肌损伤范围减小,损伤程度减轻,能增加冠状动脉流量。
对平滑肌的作用:茜草根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离体兔肠痉挛,有解痉作用。根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
其他作用:茜草根温浸液有扩张蛙践血管的作用。茜草素与芦丁相似,能抑制大鼠皮肤结缔组织的通透性。
现代研究
茜草的化学成分以蒽醌及其苷类化合物为主,还含有萘醌类、萜类、己肽类、多糖类等其他化学成分。
蒽醌衍生物
茜草素(alizarin),羟基茜草素(purpurin),异茜草素(purpuroxanthine,xanthopurpurin),1-羟基-2-甲基蒽醌(1-hydrox-2-methy1anthraquinone),1, 4二羟基-6-甲基蒽醌(1,4-dihydroxy-6-methylanthraquinone),去甲虎刺醛(nordamnacanta1),大黄素甲醚(physcion),1-羟基 2-甲氧基蒽醌(1-hydroxy-2-methoxyanthraquinone),1,4二羟基 2-甲基-5-(或8)-甲氧基蒽醌[1,4-dihvdroxy-2-methyl-5(or 8)-methoxyanthraquinone),1,3-二甲氧基-2-梭基蒽醌(1,3-dimethoxy-2-carboxyanthraquinone),1, 3-二羟基-2-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 rubiadin),1, 3-二羟基-2-乙氧基甲基蒽醌(1,3-hydroxy-2-ethoxymethylanthraquinone),2-甲基-1,3,6.三羟基蒽醌(2-methyl-1,3,6-trihydroxyanthraquinone),1,4-二羟基-2-乙氧基羰基蒽醌(1,4-dihydroxy-2-carboethoxyanthraquinone),1-羟基-2-羧基-3-甲氧基蒽醌(1-hydroxy-2-carboxy-3-methoxyanthraquinone),1-羟基-2-甲基-6(或7)-甲氧基蒽醌(1-hydroxy-2-methyl-6 (or 7)-methoxyanthraquinone),1,3-二羟基-2-甲氧基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oxymethylanthraquinone),1-甲氧基-2-甲氧基甲基-3-羟基蒽醌(1-methox-2-methoxymethyl-3-hydroxyanthraquinone),4-羟基-2-羧基蒽醌(4-hydroxy-2-carbexyanthraquinone),1,4-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1,4-dihydrox-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 ),1-羟基-2-羟甲基蒽醌(1-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3-甲酯基-1-羟基蒽醌(3-carbomethoxy-1-hydroxyan-thraquinone),1,4-二羟基-2-甲基蒽醌(1,4-dihydrox-2-methy-lanthraquinone),乌楠醌(tectoquinone)1,2-二羟基蒽醌-2-0-β-D-木糖(1→6)-β-D-葡萄糖甙[1,2-dihydroxyanthraquinone-2-0-β-D-xylosyl(1→6)-β-D-glucoside,ruberythric acid],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0-(6'-0-乙酰基)-α-鼠李糖-(1→2)-β-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0-(6'-O-acetyl)-α-rhamncoyl-(1→2)-β-glucoside],1,3,6-三羟基-甲基蒽醌-3-0-α-鼠李洛(1→2)-β-葡萄糖甙甙[1,3,6trihydrox-2-methylanthraquinone-3-0-α-rhamnosyl-(1→2)-β-glucoside],1,3-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3-0-木糖(1→6)-葡萄糖甙[1,3-di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3-0-xylosyl(1→6)-glucoside, lucidinprimevoroside],1-乙酰氧基-6-羟基-2-甲基蒽醌-3-0-α-鼠李糖(1→4)-α-葡萄糖甙[1-acetoxy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0-α-rhamnosyl(1→4)-α-glucoside],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0-(6'-0-乙酰基)-β-D-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0-(6'-0-aceiyl)-β-D-g1ucoside],1,3, 6三羟基-2-甲基蒽醌-3-0-(3'-乙酰基)-α-鼠李糖(1→2),葡萄糖甙[1,3, 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0-(3'-0-acetyl)-α-rham-nosyl(1→2)glucoside]及异茜草素-3-0-β-D-葡萄糖甙(xanthop-urpurin-3-0-β-D-gluco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