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茎腐病

2022-07-09 02:08:45 百科资料

茎腐病是危害树莓基生枝的一种严重病害。一般发生在新梢上,先从新梢向阳面距地面较近处出现一条暗灰色的似烫伤状的病斑,长约1.5-5.5厘米,宽0.6-1.2厘米。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茎基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严重土传病害。发病率一般为15%~20%,严重时达50%以上,产量损失因发病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在20%左右。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加拿大、印度、法国、前南斯拉夫等23个国家都有发生,其中美国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遍布24个洲。早在20年代我国就有玉米茎腐病的发生,60年代后由于骨干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该病抗性不强,该病很快成为玉米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现在,主要的推广品种大部分都感染此病,发病率在5%~70%,一般减产10%~2O% ,严重者可高达50%以上,并严重影响玉米品质,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中文名称 茎腐病
  • 外文名称 stalk rot
  • 对象 茎基部,根部
  • 长 约10-15厘米
  • 宽 2-3厘米

表现症状

  主要危害茎基部或地下主侧根,病部开始为暗褐色,以后绕茎基部扩展一周,使皮层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萎蔫,后期整株枯死,果穗倒挂,病部表面常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

发生规律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分为真菌性的和细菌性的,其中细菌性的有3种,真菌性的有19种,包括串珠镰刀菌 、腐霉菌、禾炭疽刺盘孢菌等;它们可以单独浸染或几种菌复合浸染。茎腐病病原菌的优势种受地理条件及年度间气候条件影响而变得比较复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病原菌的种类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境内的主要致病菌种有肿囊腐霉菌、禾谷镰刀菌、瓜果腐霉菌、串珠镰刀菌等。

  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腐生性强,可以在土中生存2-3年,大水漫灌且遇到地温过高最易发病。

危害

  茎腐病的病斑向四周迅速扩展,病部渐变褐色,病斑表面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小黑点,木质部变褐坏死,随病部扩展,叶片、叶柄变黄,枯萎,严重时整株枯死。

茎腐病

防治方法

栽培措施

  (1)秋季清扫园地,将病枝剪下集中烧毁,消除病原;

  (2)在3-8月份可喷药防治。5月中旬、7月的发病初期分别在易发病的品种上喷施38%恶霜嘧铜菌酯1000倍液或30%甲霜·恶霉灵800倍液或福美双500倍药液。

  (3)药物喷洒药物喷扫要求:药物要雾化喷洒从而解决农药残留的问题,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是烟雾机喷洒。

  (4)近年该病上升与部分育种材料抗病性差,耕作栽培条件改变有很大关系。因此,选用抗病自交系,培育抗病杂交种是首要防治措施。

  (5)引致茎腐病的病原物都是弱寄生菌,保能侵染生长势较弱的植株。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降低土壤湿度等措施可以使植株健壮,减少茎腐病。

  (6)合理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残和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可以减少田间菌源,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分子育种手段

  在拓宽玉米种质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抗病基因资源,开展抗病遗传研究以及抗病育种工作,是防治玉米茎腐病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玉米茎腐病抗病育种中,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技术的良好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抗病育种的效率。利用分子标记对种质抗性资源的挖掘和抗性遗传的认识,利用抗性遗传资源改良骨干自交系,可以大打提高常规育种的效率。,对抗病基因的调控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候选靶标基因。

  目前国内茎腐病抗病基因挖掘已取得较大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徐明良课题组在研究玉米病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精细定位到玉米茎腐病的主效抗病基因。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