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范雨素

2022-07-02 12:56:13 百科资料

范雨素,女,1973年出生,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人,初中毕业,在北京做育儿嫂。

2017年4月,她已经用纸笔写了十万字的自传网络小说,是两个家庭的真实故事。其中,《我是范雨素》火爆网络,有两家出版社连夜打电话找她出书。

  • 中文名称 范雨素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973年
  • 职业 育儿嫂
  • 出生地 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

人物经历

  范雨素,1973年出生于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初中毕业。

范雨素

  1985年,在老家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如果她不离开老家,一直做下去,就会转成正式教师。她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1993年,她到了北京。她要看看大世界。

  现在在北京做育儿嫂。空闲时,她用纸笔写了十万字,是两个家庭的真实故事。

  范雨素在北京蹉跎了两年,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结婚短短五六年,生了两个女儿。孩子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她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那个男人没有找她们。后来听说他从满洲里去了俄罗斯,现在大概醉倒在莫斯科街头了。

人物故事

  来自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的范雨素只读完了初中,然而在遍读上世纪80年代在她在村子里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后,她"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20岁的范雨素一路北上,来到距家乡千里之外的北京。在饭馆做服务员,但她形容自己"很笨",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结婚五六年经受了男人的酗酒和家暴,她离开了丈夫,带着两个女儿自己打工过活。

范雨素

  范雨素现在住在东五环外的皮村,那里有众多小型加工厂和打工者租住的平房。初到皮村,范雨素陆陆续续搬了好几个地儿,最后以300元每月的价格租了一户四合院里的8平方米单间。这间朝南的房间有一块大玻璃,阳光可以洒进屋子,"特别幸福,有安全感。"

  她和几十位有文学兴趣的打工者组成了文学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写作。"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范雨素说。

  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开课,范雨素听了一年。起初,因为小女儿要看管,她在和皮村相邻的尹各庄村找了份在打工子弟学校教书的工作。打工子弟学校工资低,一个月只给1600元。小女儿可以独立上学、回家之后,她就去做育儿嫂,一个月给6000多元,每个星期回来看一次小女儿。

  在离乡多年的打工生活里,范雨素和谁交往都是点头之交,有时甚至害怕见生人。后来,她翻了很多心理学书籍给自己治"社交恐惧症"。她担心,一旦恶化,自己就成"抑郁症"了。范雨素说,一路走来吃了很多苦,她的心好像变得很柔软。写小说就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她没有想过很多复杂的事情,比方说买房子,也从来没有想过养老。

人物事件

  2017年4月,她的自传小说《我是范雨素》突然火爆,有两家出版社连夜打电话找她出书,2017年4月25日,她专门请了一天假接待来访者。她说自己不靠写文章谋生,原本只想挣点儿稿费。

范雨素书稿

  范雨素:希望媒体不要围追堵截我和家人

  2017年4月26日,范雨素迫于压力躲到了附近深山的古庙里,表示因媒体的围攻"社交恐惧症已转成抑郁症了"。

  在范雨素"失踪"后,依然每天有很多人来皮村找她,还有许多媒体蜂拥前往她的湖北老家采访她的母亲。2017年4月28日,范雨素发微信希望媒体不要骚扰家人。

  范雨素在名为"范雨素后援会"的微信群中写道:她现在在乎的是她的母亲,她的母亲80多岁了,如果被媒体围追堵截生了病,那么她将无颜活下去。她的母亲不愿意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她母亲和媒体说话,只是因为人和人之间,应该的,应有的尊重。

人物评价

  育儿嫂范雨素的自述,把自己的生命形容为"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她把苦难写得不动声色,夹着一分冷嘲、两分幽默,三分温暖,甚至充盈着某种俯视众生的高贵气息。让人想起简爱,但又没有简爱那种读书人的愤世、清高甚至矫情,她顺从着看得通透的命运--8平米合租房,一面冬天迎纳阳光的玻璃窗,就能让她"幸福"。

  一夜之间,上亿人集体打开"这本书",且急于卒读。赞美、拨弄、质疑,蜂拥而至。有文化人认定她文字平平,不过因为苦难而获激赏,甚至刻薄为城里人缺少"农家乐"。

  这是大时代的一则小故事。眼下,热度再高的人或事,至多各领风骚三五天,范雨素也会很快走出大众视野。然而,对社会宽容度,对吃瓜群众文明程度等等,她命运的走向,或是某种意味深长的测评。

  命运正在试图重新"装订"这位44岁的乡村女性。她的文字被喜爱,就是因为"独特的式样"。从乡野走来,在底层挣扎,却以文字名世,这是中国文化史的异数。怎么看待这"异数",是一杆秤。仅用"审苦"来解释范雨素的走红,实在低估了公众智商。

  五四以后,知识人总把启蒙挂在嘴边,一旦被"蒙"启了,岂非挑战了习以为常的优越感?范雨素,不是"下基层"体验生活的文人,她自己就是生活本身,还没有被文化熏走样儿,还保有着原生态的、活跳跳的诚实--乡下人的执拗,是不尊高头讲章,只信自己的眼睛,信自己活出来的感悟。

社会反应

  皮村工友之家创办人之一孙恒认识范雨素多年,从2017年4月25日起不停地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他在朋友圈转发范雨素的这段声明时也呼吁媒体进行符合伦理的报道,以尊重、不伤害为原则,停止对范雨素家人的追踪报道。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