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范文正公守邠州

2022-07-01 11:25:47 百科资料

"范文正公守邠州",其它名"范仲淹罢宴",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时带领下属登上酒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几个披麻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都还未齐备。范仲淹很伤感,一副失意模样,立即撤掉了酒席,厚厚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为此感叹甚至有的人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 中文名称 范文正公守邠州
  • 其它名 范仲淹罢宴
  • 原文出处 《渑水燕谈录》

范仲淹罢宴

  原文: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 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平生

译文

  范仲淹在邠州(大概在陕西凤翔府)任职的时候,一天有空闲率领下属登临楼阁,置办酒席。大家还没有开始酒宴的时候,看见几个人身穿丧服,带着葬礼的物品。范公急忙命令下属去询问情况,告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邠州(陕西彬县),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范公得知后很忧伤,立即撤下酒席,给了出殡的人很多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注释

  1.邠(bīn)州:古州名,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彬县、旬邑、淳化、永寿四县地。1913年降本州为邠县。。

  2.僚属:下属的官吏。

  3.觞(shāng):酒杯。

  4.缞绖(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

  5.营理:筹办。

  6.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7.赗敛(fèng liǎn):下葬时入殓的衣服。

  8.椁(guǒ):棺材外面的套棺。

  9.彻:同"撤",撤去。

  10.赒(zhōu):救济。

  11.亟(jí ):通"急",急迫地。

  12.怃(wǔ)然:形容忧伤的样子。

  13.具:具备,完备。

  14.毕:结束,完毕。

  15.暇日:空闲的日子。

  16.具:备齐,准备完毕。

  17.守:管理。

  18.卒:死。

  19.殡:埋葬。

  20.泣:眼泪。

阅读建议

  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亟令询之";"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范仲淹的一生都用行动实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他闲暇聚会,却仍旧心系天下苍生。现实中我们有许多人都能说豪言壮语,但当事情就在眼前时,他又是一番自私实际的考虑。有多少人能时刻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并去关爱别人呢?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幼年丧父,对下层任命的痛苦感受较深。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一生的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有《渔家傲》,诗有《江上渔者》等。

王辟之简介

  王辟之(1031-?),字圣涂,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他担任任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曾"废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齐庙,以"贵德尚贤"闻名。绍圣二年(1095),他知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在任期间,政绩卓著。绍圣四年(1097),王辟之从忠州任上致仕还乡。回到家乡临淄后,他隐居在渑水河畔,过着饮酒赋诗、悠闲自得的生活。王辟之经常和朋友们欢宴,追古抚今,指点江山,畅谈一些风土人情和官场趣闻。后来他把这些听来的故事,著成了《渑水燕谈录》。王辟之在作于绍圣二年(1095)的《渑水燕谈录》序言中写到:"今且老矣,仕不出乎州县,身不脱乎饥寒,不得与闻朝廷之论、史官所书;闲接贤士大夫谈议,有可取者,辄记之,久而得三百六十余事,私编之为十卷,蓄之中橐,以为南亩北窗、倚杖鼓腹之资,且用消阻志、遣余年耳。"

  《渑水燕谈录》十卷,所记大都是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以前到北宋开国(960)之间140余年的北宋杂事。书中所记大半是当时士大夫的谈议,而这些谈议涉及绍圣二年以前的许多政事,是北宋史料笔记中的代表性作品。全书共分为十七类:帝德、谠论、名臣、知人、奇节、忠孝、才识、高逸、官制、贡举、文儒、先兆、歌咏、书画、事志、杂录、谈谑,记录了360多个故事和片段,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和生命力的名著。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