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学名Perseids)是以英仙座γ星附近为辐射点出现的流星雨,也称英仙座γ流星雨。每年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后出现,于8月13日达到高潮。与象限仪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年度三大流星雨。
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每年固定时间稳定出现,是最活跃、最常被观测到的流星雨,也是对非专业流星观测者来说最好的流星雨,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
2020年8月12日,英仙座流星雨迎来极大。
- 天体名称 英仙座伽马流星雨
- 拉丁名 Perseids
- 赤经 046度
- 赤纬 +58度
- 邻接星座 英仙座伽马星,
基本简介
英仙座流星雨已经被观测了2000年左右,在早期中世纪的欧洲,英仙座流星雨被称为圣劳伦斯的泪水。英仙座流星雨与狮子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合称为“三大流星雨”,备受全球天文爱好者、流星雨迷的推崇。

英仙座流星雨来源于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在每年的7月中旬出现,最活跃的时间在8月8日至14日之间,高峰出现在8月12/13日。在高峰期,每小时的流星数目高达60颗以上,横越整个天空。但受限于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的路径,这个流星雨只能在北半球看见。
流星雨信息
正式名称:英仙座流星雨Perseids(PER)

活动时间:7月23日-8月24日
极大时间:8月12/13日
极大流量(ZHR):100
r值:2.6(极大时)
平均速度(无引力影响):59km/s
极大中心:赤经046度赤纬+58度
辐射点漂移:7月15日赤经012度赤纬+51度;7月20日赤经018度赤纬+52度;7月25日赤经023度赤纬+54度;7月30日赤经029度赤纬+55度;8月5日赤经037度赤纬+57度;8月10日赤经043度赤纬+58度;8月15日赤经050度赤纬+59度;8月20日赤经057度赤纬+59度;8月25日赤经065度赤纬+60度
详细介绍
英仙座流星雨可说是最有名的流星雨之一,因为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可说是流星雨中的“常客”,每年固定在7月17日到8月24日这段时间出现,是非专业流星观测者最好的流星雨,也是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

自英仙座流星雨母彗星Swift-Tuttle彗星于1992年十一月通过近日点前后,英仙座流星雨更是大放异彩。在1991~1992年间达到ZHR400以上,1993年也有300,1994年之后仍保持120~160的水准。
英仙座流星雨属于高速流星群,流星速度高达平均每秒59公里,其中45%有尾迹。由于英仙座明亮流星很多,所以即使在稍有光害的都会区,也能看到不少流星,如果在理想的观测地区,整个晚上甚至可能看见数百颗流星。一般出现的英仙座流星亮度约在二等以上,平均亮度为2.3等,和北斗七星相近,不过偶尔也会出现彩色的火流星,亮度直逼金星。
英仙座流星雨的流星体来自周期135年的Swift-Tuttle彗星,当地球经过彗星轨道附近时,重力将这些从彗核散布出来的尘埃、碎粒吸引至地球,以高速冲向大气层,摩擦燃烧后发出短暂的光芒,就是我们所见的流星。较大的流星体其尾迹可在夜空中持续数分钟之久。

虽然流星体都非常小,但是由于其速度惊人,每秒可达60公里,所以对于宇宙飞船或卫星仍有潜在的危险性。1993年欧洲一艘宇宙飞船失控相信就是英仙座流星体惹的祸。但是流星雨对地面上的人或物则不具危险,因为在100~160公里的高空中,这些流星体便已燃烧殆尽。
观测英仙座流星雨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找一处空旷、没有光害的地点,肉眼朝东北方向及天顶观看即可。午夜时,英仙座流星雨的辐射点位于东北方地平线,黎明前升至约八十度高,后半夜都可以观测
轨道根素
英仙座流星雨的轨道被模拟的次数比其他任何流星雨都要多,第一次模拟是在19世纪60年代。根据照相以及无线电观测结果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很肯定的答案,下面所给出的英仙座流星雨的轨道由102颗照相流星以及在美国、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进行的无线电观测结果得出,同时给出了母彗星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的轨道。
ArgumentofPerihelion[J2000] | AscendingNode[J2000] | Inclination(i)[J2000] | PerihelionDistance(q) | Eccentricity(e) | Semimajoraxis(a) | |
Perseids | 149.2deg | 140.2deg | 113.2deg | 0.942AU | 0.902 | 9.641AU |
Swift-Tuttle | 153.00deg | 139.44deg | 113.43deg | 0.958AU | 0.964 | 26.317AU |
主要成因
英仙座流星雨的成因与彗星有关,彗星是由冰块及沙石组成的球体,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星会因太阳的热力而使表面物质升华,这些升华了的物质就是日后的流星体,在彗星绕日运转中,部份流星体会和彗星分离,遗留在彗星的轨道上,流星体由于太阳光压及行星作用力,会不断扩散,互相远离,而且范围逐渐增大。当地球的运行轨道与彗星轨道相交時,流星体受地球地心吸力影响,会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且燃烧,而燃烧时所产生的火焰亮光,就是人们看到的流星雨了。如果散布在彗星轨道上的流星体又多又广的话,往往在彗星回归后的几年內,仍可看到由该彗星所产生的流星体所造成的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天体是周期为133年的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此彗星于1862年被路易斯·斯威夫特和塔特尔发现,之后意大利天文学家乔万尼·施亚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提出它可能是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天体。
这也是彗星首次被认定为流星雨的母天体。当时预测1982年左右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被周期回归,但却没有被观测到。1991年和1992年英仙座流星雨以往年2倍以上的规模爆发,因此推测母彗星也将回归,当年9月27日日本彗星专家木内鹤彦再次发现了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为纪念他的功绩,也将彗星名称改为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
活动信息
英仙座流星雨在爆发高潮时平均一小时可以出现30-60个流星。高潮期的前后数日,每小时也可以出现10个以上。由于正值暑假,夜间气温也比较高,被称为最为容易观测的流星雨之一。

英仙座流星雨的流星,速度快,而且可能在流逝中途越发明亮。而且明亮的流星和火球也较多,容易形成流星痕。这是因为其对地速度为59km/s,在流星雨中属于速度比较快的。因为相对明亮,所以在少云的时候也可以被观测到。
观看历史
最早记录
英仙座流星雨最早的历史记录出现在公元36年的中国史籍中,记录了超过一百颗流星,日本与韩国也分别在八至十一世纪有详细的记载,但十二至十九世纪则只有零星记录。八月流星之多早已为人所知,英仙座流星雨甚至有“圣劳伦兹之泪”之称,因为在每年八月十日的圣徒日时,在英仙座总有大量的流星出现,但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周期性出现的确认则是在1835年由Quételet(布鲁塞尔)所记录。

第一位对英仙座流星雨进行计数统计的是EduardHeis(Münster),他在1839年统计每小时英仙座流星数量达160颗,自此之后,Heis与全球其它观测者每年都做类似的计数,至1858年止,历年来平均每小时出现数量为37~88颗,有趣地是,1861年突然激增至78~102,1863年更提高至109~215,到1864年数量仍高于平常。根据GiovanniVirginioSchiaparelli计算1864~1866年英仙座流星雨轨道的结果发现,英仙座流星雨极有可能和一颗周期120年的Swift-Tuttle彗星(1862III)有关,因为每当这颗彗星接近近日点后,流星数量便有激增的现象。109/PSwift-Tuttle彗星最初是由LewisSwift与HoraceTuttle分别于1862年七月发现的,当时它是一颗7.5等的彗星,九月初时升高至二等,彗尾长25~30度(北斗七星的六倍长),相当壮观。这也是人类首度发现流星雨和彗星之间的关联。
二十世纪初

二十世纪初,英仙座流星雨数量有降低的趋势,在1901~1910年间,Denning的统计平均每小时数量为五十颗左右,1911年更降到只有四颗,1912年也只有12颗。正当人们怀疑英仙座流星雨是否已经“寿终正寝”时,接下来的几年它却又恢复正常,并在1920年意外地发生大爆发,达到每小时两百颗以上。最令人不解的是,此时其母彗星在远日点附近。虽然英仙座流星雨1920年代有几年又陷入低潮,但是在1931年与1945年分别又达到每小时160颗与189颗的规模,后来一直到1960年代都没再发生异常现象。
1973年,BrianG.Marsden预测Swift-Tuttle彗星将在1981年九月16.9日到达近日点(+/-1.0年),这个消息立即吸引了大批的观测者加入英仙座流星雨的监测行列。这项预测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英仙座流星雨从1966~1975年间的平均每小时65颗跃增至1976~1983年的90颗,1983年时最高甚至达到187颗过,虽然这次流星观测者算是大饱眼福,但彗星观测者却始终没有看到这颗神秘的Swift-Tuttle 彗星。
在1983年的高峰之后,英仙座流星雨又开始走下坡,1984年的极大期刚好在满月后一天,但荷兰流星协会仍然记录到最高每小时60颗。1985年,虽然没有月光的干扰,但数量已降至每小时40~60颗,1986年的情况也差不多。
1990年代初,Marsden公布了新的预测,如果P/Swift-Tuttle彗星与1737年Kegler所观测的是同一颗彗星,那么它将在1992年十二月再度通过近日点,随后,Swift-Tuttle彗星在1992年二月被发现,但英仙座流星雨则到1993年才在欧洲出现极大,当时全球观测者蜂拥至中欧观测这次流星雨,果然不负众望地出现每小时200~500颗的惊人数量,这股高潮一直持续到1994年。
近三十年
在最近三、四十年间的观测中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英仙座流星的亮度似乎在极大前比较亮,1953年,A.Hruska(捷克)发现在八月八日至十二日间出现的英仙座流星平均亮度约2.5等,但八月十二、十三日降到2.8等,十四、十五日更降到3.4等,1956年,ZdenekCeplecha也观察到类似的光度降低现象:八月四至十日间平均亮度为2.68等,但八月十至十五日则降至2.94等,光度最高的时段反而发生在八月六、七两日的2.31等,十三、十四日为3.18等。虽然Hruska与Ceplecha的观测结果似乎不尽相同,但从各方观测报告来看,两者的数据皆获得支持。1983年,另一支西班牙流星观测组织对英仙座流星雨的光度作了详尽的记录,结果比较接近Hruska的数据,在八月一日至十三日间,流星的平均亮度从1.75逐日降至2.04等,之后在十四日降至2.19等,十五日2.52等,十七日2.77等,十九日2.92等,二十日为3.45等。英国流星协会主席RobertMackenzie认为英仙座流星光度分布是受到流星体质量密度变化的影响。

1986年,PaulRoggemans(比利时)在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十六日间共观测了1315颗英仙座流星,平均光度为3.10等,其光度变化大约是逐日递减10%,但有两个例外,一是八月五、六日与六、七日间,光度陡降至3.54等,第二个是在八月九、十与十、十一日间,光度降至3.71等,从这组资料来看,似乎又较接近Ceplecha的说法。
不论如何,从上述这些光度记录可知,英仙座流星雨的流星体分布并不均匀。
另一项从最近三、四十年统计出来的结果发现,英仙座流星出现尾迹的比率相当高,这也是英仙座流星雨在古代即受到注意的关键之一。MiroslavPlavec研究了1933~1947年间8,028个英仙座流星,发现在1933年有尾迹的比率为45%,1936年为60%,1945年35%,1947年则为53.5%,从1931~1985年间将近六万颗流星记录来看,有尾迹的比例则为45%。
自1860年代起,英仙座流星雨的轨道资料就一直比其它流星雨都要多且详细,尤其在最近几十年间,天文摄影与电波观测兴起,使得轨道要素的准确性更加提高 。
观测记录
1972年8月12日
在记录上是历年来最活跃的一次,尤其是在1972年的8月12日从超过12000尺高的科罗拉多州所做的观测。
2008年8月13日
2008年8月13日凌晨,英仙座流星雨再次出现并达到“极大”,每小时约有100颗流星从英仙座的方向投射而来。

资料显示,英仙座流星雨在这段时间相对稳定,流量每小时约为60-100颗流星,达到“极大”的前后几天也可能达到每小时10颗左右。
省天文学会科普专家沈斌介绍,能看到多少颗流星与观测者所在地的天空明暗度有很大关系,天空越暗能看到的流星就越多。因此,在武汉市区想凭肉眼看这次流星雨,就要碰运气了――由于灯光等原因,可能会偶尔看到特别亮的火流星。因此,专家建议公众选择地势开阔、天空较暗的地方,于13日凌晨1点到4点间,面朝东北方向的天空观看。同时提醒摄影爱好者,流星划过天空的速度很快,应把镜头对准东北方向上空流星可能出现的区域,“守株待星”,伺机抓拍。
2009年8月13日
极大点
13日的0时40分和5时30分左右
观测方向
天空东北方(由于英仙座流星雨的辐射点要到22时才会从地平升起,后半夜升得较高)
2009年观测最好的时机就是在8月12日黎明前那几小时黑暗的夜空。11日和13日的观测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尝试上半夜在月球还未升起的几小时来观测。遗憾的是在那时辐射点的高度还很低,只有一小部分的群内流星可以被观测到。这时候观测到的英仙座流星群的流星通常有很长的轨迹并产生流星余迹,但是却很稀少。
2010年8月12日
2010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活动在美国当地时间8月12日晚到达峰值,从当天晚上到第二天清晨,由于天空没有月亮,这将为观测流星雨提供几近完美的条件。8月7日,美国佛蒙特州斯普林菲尔德,在一年一度的英仙座流星雨如约光临地球前夕,一颗流星从斯特拉法尼天文台上空划过。从美国东部时间8月12日下午3点至8月13日凌晨2点,应该是观测英仙座流星雨最佳时机,看得最为清楚。太阳落山一小时左右,一轮细细的娥眉月将在夜空出现,为英仙座流星雨照亮夜空提供了绝佳背景。
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麦克米兰太空中心天文学家拉米德-辛格-萨姆拉介绍,欧洲和北美的观测者应该会在英仙座流星雨进入峰值后不久看到最多的流星,而在亚洲,最佳观测时间在8月13日早晨。萨姆拉说,南半球的观测者届时也应该能看到英仙座流星雨,只不过没有北半球那么壮观。
2011年8月13日
2011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大预计发生在8月13日晚上至14日凌晨。中国并不处于最佳观测地点,并且当时的月相已经接近满月,会对流星雨的观测产生很大影响。
2012年8月12日
2012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预计在8月12日到13日,可能会出现多个极大,残月对于观测影响不是很大。8月12日20时至22时30分的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的极限流星量达到每小时100颗左右。
2012年9月10日
根据预报,九月英仙ε流星雨将在2012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绽放”夜空。将这个流星雨命名为九月英仙ε,主要是为了与流量更大,活跃在8月份的另一个辐射点位于英仙座天区内的流星雨相区分。九月英仙ε流星雨的活跃期是每年的9月4日至14日。根据国际流星组织的预报,2012年该流星雨的极大将出现在北京时间2012年9月10日6时前后,当然也有可能提前几个小时出现。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表示,根据预报,2012年9日至10日,该流星雨辐射点会在22点后升起到较为理想的高度,而下弦月会在10日零时前后升起。因此观测条件较为理想的时段有两小时左右。
其实九月英仙ε流星雨的流量很小,ZHR(极大时假设辐射点位于天顶的每小时流量)只有个位数,但2008年它也曾出现过预料之外的爆发,且亮流星较多。根据推算,类似的爆发有可能出现在北京时间2012年9月9日17时左右。
天文专家表示,由于人类对流星雨的预测还不像日食、月食那样准确,因此,公众在观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届时很可能守候多时而观测不到流星。
2013年8月13日
英仙座流星雨上次爆发在1990年,其母体彗星109P/Swift-Tuttle1992年过近日点,彗星周期为130年。然而2004年该流星雨也出过较大的流星数目。最新的IMO数据分析,此次流星的“经验”次极大值范围在2013年8月12日21点15分到2013年8月13日9点45分,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峰值,但是也不排除会有,需要加以留意。
8月14日的上弦月恰好接近于峰值,但由于英仙座升起时月亮已经落下,因此对于北半球来说,观测条件还不错。考虑七夕节,此次英仙座流星雨为38年一遇的七夕流星雨,下次为2032年。
2018年8月13日
2018年英仙座流星雨极盛期出现在8月13日凌晨4时前后,我国各地最佳观测时间是8月13日凌晨0时至天亮前。今年英仙座流星雨特色有:第一,其极盛期,正值农历七月初三,没有月光影响,公众仅凭肉眼就可以目睹到更暗淡的流星;第二,其极大值期间,我国处于理想观测位置,可以看到数量更多更亮的流星。
2020年8月12日
8月12日,英仙座流星雨迎来极大。2020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预计发生在8月12日21时至24时,平均天顶每小时出现率(ZHR)约为110。
观测指南
北纬20度(南宁、广州、海口):晚上辐射点上地平,大半夜可见。
北纬30度(拉萨、成都、重庆、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全夜辐射点在地平线上,后半夜观测条件佳。
北纬40度(北京、呼和浩特、大连):全夜观测条件都不错,后半夜更佳。
北纬50度(塔城、哈尔滨):全夜观测条件都很好,后半夜更佳。
望远镜视场中心:赤经019度赤纬+38度和赤经348度赤纬+74度在地方时2时前;赤经043度赤纬+38度和赤经073度赤纬+66度在地方时2时后(黄纬大于+20度)
注意事项
观测流星雨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安全问题是第一位,包括交通安全和观测时的安全。坚决不开夜车,不疲劳驾驶,要在白天抵达观测地,并探明周边环境。尽量选择远离水域和公路、铁路的农家院落。

2、注意休息,看流星雨时采取坐和躺的姿势就能减轻疲劳,椅子和防潮垫是必需品。同时还需要适时补充营养。
3、较好的观测地点为远离城市灯光污染区域,且海拔较高的地方。因为城市的灯光会遮掩流星雨的亮光。
4、观测流星使用肉眼即可,望远镜的可视区域过小,不适宜流星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