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苦苣

2022-07-08 16:15:37 百科资料

苦苣,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苦苣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subsp.versicolor(Fisch.ex Link)Kitam.[Lactuca versicolor (Fisch.) Sch.-Bip.]的全草或根。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南部各地。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黄疸,胃炎,痢疾,肺热咳嗽,肠痈,睾丸炎,疔疮,痈肿,黄水疮。

  • 中文名 苦苣
  • 别称 野苣、褊苣、东北苦菜、兔仔菜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入药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肝、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黄疸,胃炎,痢疾,肺热咳嗽,肠痈,睾丸炎,疔疮,痈肿,黄水疮。

相关配伍

  1、治睾丸炎:鲜兔仔菜30g,猪瘦肉125g。水炖服。(《福建药物志》)

  2、治黄水疮:东北苦菜研末,香油调敷患处。(《河北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1、《千金·食治》:"不可共蜜食之。"

  2、《嘉佑本草》:"不可同血食(一本作蜜),食作痔疾。"

采集加工

  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苦苣,又名变色山苦菜。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全株无毛。根茎柔弱,平生。叶大部分基生,具柄;叶片线形或线状长圆形,长7-10cm,全缘或间有疏离的锯齿;茎叶少,无柄,有时略抱茎。头状花序小,组成一疏松、柔弱、伞房花序式的圆锥花序;总苞长约6mm,约有等长的苞片8枚,最外的数枚极小;花舌状,黄色;雄蕊5,着生花冠管上;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略扁平,有棱起的脉,稍有极小的突点,喙约与果身等长,冠毛白色。花期春末至秋初。

生长环境

  生于荒地上。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南部各地。

现代应用

  临床用于治疗湿疹,湿疮和皮肤化脓性感染等。

相关论述

  《嘉佑本草》:"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又名褊苣。今人家常食为白苣,江外、岭南、吴人无白苣,尝植野苣以供厨馔。"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