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槠树

苦槠(zhū),所属植物界,山毛榉目、壳斗科,其寿命非常长,叶常绿,枝叶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抗性很强。可以制作食品。多生于海拔1000m以下低山丘陵地区。
- 中文名 苦槠
- 拉丁学名 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Lindl.) Schott.
- 别称 苦槠栲 苦槠锥 苦栗 大叶橡树 结节锥栗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乔木,高5-10米,稀达15米,胸径30-50厘米,树皮浅纵裂,片状剥落,小枝灰色,散生皮孔,当年生枝红褐色,略具棱,枝、叶均无毛。叶二列,叶片革质,长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兼有倒卵状椭圆形,长7-15厘米,宽3-6厘米,顶部渐尖或骤狭急尖,短尾状,基部近于圆或宽楔形,通常一侧略短且偏斜,叶缘在中部以上有锯齿状锐齿,很少兼有全缘叶,中脉在叶面至少下半段微凸起,上半段微凹陷,支脉明显或甚纤细,成长叶叶背淡银灰色;叶柄长1.5-2.5厘米。花序轴无毛,雄穗状花序通常单穗腋生,雄蕊12-10枚;雌花序长达15厘米。果序长8-15厘米,壳斗有坚果1个,偶有2-3,圆球形或半圆球形,全包或包着坚果的大部分,径12-15毫米,壳壁厚1毫米以内,不规则瓣状爆裂,小苞片鳞片状,大部分退化并横向连生成脊肋状圆环,或仅基部连生,呈环带状突起,外壁被黄棕色微柔毛;坚果近圆球形,径10-14毫米,顶部短尖,被短伏毛,果脐位于坚果的底部,宽7-9毫米,子叶平凸,有涩味。花期4-5月,果当年10-11月成熟。
生长环境
见于海拔200-1 000 米丘陵或山坡疏或密林中,常与杉、樟混生,村边、路旁时有栽培。喜阳光充足,耐旱。
分布范围
产长江以南五岭以北各地,西南地区仅见于四川东部及贵州东北部。模式标本采自福建。
主要价值
种仁(子叶)是制粉条和豆腐的原料,制成的豆腐称为苦槠豆腐。
环孔材,仅具细木射线,木材淡棕黄色,属白锥类,较密致,坚韧,富于弹性。
植物文化
赏之美
苦槠树也叫槠树的寿命非常长,叶常绿,枝叶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抗性很强。

苦槠树结出的坚果为褐色,上有细毛。从开花到结果,苦槠树的花期一般在5月,
10月果子就熟了,会自然脱落。童丽丽博士说,牛首山发现的苦槠树是一个群落
,在南京地区比较少见。树的叶子呈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顶端逐渐变为针刺形
,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或中部以上有锐锯齿,背团苍白色,有光泽,枝叶常以
螺旋状排列上升,有很大的观赏价值。苦槠树的树皮深灰色,呈现出纵裂状。
感之趣
成片的苦槠树林是牛首山独有的品种。汤庚国教授说,苦槠树是长江南北的
"分界树",因为它是长江最南段的特有植物,再往北,就没法生长了。牛首山
苦槠树林中,树的胸径一般在15-30厘米,树高在10-20米左右。登山过程中,
专家还发现在苦槠树群落里的下方土壤里,已长出了一棵棵苦槠树幼枝,细细的
根,大大的叶,非常可爱。
食之乐
童博士告诉记者,苦槠树结出的果子,外表类似板栗,但里面含有淀粉,可以做"苦槠豆腐"。记者得知,"苦槠豆腐"的制法很简单:把果肉磨成细粉,筛掉粗渣。煮一锅水,待其稍滚时倒入苦槠果磨的粉,并搅拌均匀,等变稠凝固后,取出摊凉,切成块状即大功告成,"苦槠豆腐"是防暑降温的佳品。如果去掉硬壳,将果仁磨成桨,加热调成块状软糕,再加佐料精煮,就是有名的"苦槠糕",吃在嘴里,味道清滑可口又略带苦涩。

寻访路线
苦槠树群落分布在牛首山阳坡的中、上地段,在登山的台阶边随处可见。专

家说,这一个天然的次森林,林内还混生有落叶阔叶林,林下的灌木生长也十分
良好。有一点需要说明,在苦槠树群落下,长出很多幼苗,这些幼苗需要保
护,千万不要在登山过程中践踏。
桃花色彩鲜艳,花开时节,一树红霞把大好春光映衬得淋漓尽致。观赏桃中最优
美的品种是碧桃,碧桃中又以红碧桃与花碧桃最美艳。我国南北各地有许多著名
桃花胜地,把祖国大好河山装点得格外美丽。如每年三四月间北京香山的"桃花
节",便是观赏桃花的好去处。在一树树桃花的海洋中拍照,不仅留下了倩影,
也留住了春光。
金陵晚报记者 于飞 王君【金陵晚报报道】苦槠树,号称标志长江南北的"分
界树"。专家们介绍说,苦槠树应该在森林中推广种植,因为它防火性能好,又
能防止水土流失,生态效益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