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苏秦之楚

2022-07-01 13:15:08 百科资料

《苏秦之楚》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

  • 作品名称 苏秦之楚
  • 创作年代 西汉
  • 作品出处 《战国策》
  • 文学体裁 文言文
  • 编者 刘向

人物介绍

  身佩六国相印,说服六国抵御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作品原文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作品译文

  苏秦到楚国去,三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吃珠玉一样贵的食物,烧桂木一样贵的柴火,通过像小鬼一样的使者见天帝一样的大王。"楚王说:"请先生在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注释

  1、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说客。

  2、之:到......去。

  3、乃:才。

  4、得(dé):能够,可以。

  5、卒:完毕。

  6、闻:听闻,听说

  7、若:像。

  8、临:到……跟前。

  9、曾(zēng):竟然。

  10、愿:希望。

  11、闻:听。

  12、于:比。

  13、薪:柴草

  14、贵:高贵。

  15、谒(yè)者:古代掌管进谏的人(国君的近臣,负责传达)。

  16、令:要。

  17、食:吃。

  18、因:依靠。

  19、就:到、到达。

  20、舍:馆舍。

  21、就舍:回到馆舍。

  22、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作品赏析

  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绝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的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奉为上宾。

  启示:可见,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由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朝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简介

  《战国策》作者"刘向",共三十三篇,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真题

  (2011年泰州中考)阅读刘向的《苏秦之楚》 一文,完成文后问题。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 战国策》 )

  1.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③愿闻其说(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5.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参考答案:

  1.寡人/ 闻先生/ 若闻古人(2分)

  2.①能够,可以;②到,到……跟前;③听;④吃。(4分)

  3.B(2分)

  4.(1)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2分,"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2)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够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2分,"狱"、"察"、"情"译句时须落实)

  5.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1分)。

  (出自文言文大全)

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