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花鳗鲡

2022-07-13 16:42:04 百科资料

花鳗鲡(学名:Anguilla marmorata)是鳗鲡科、鳗鲡属动物。花鳗鲡体形似鳗鲡,体长,前部粗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圆锥形,较背、臀鳍始点间距短。吻平扁。口角超过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中央无齿;两颌前端细齿丛状,侧齿成行。唇褶宽厚。鳃孔小。鳞细小,排列呈席纹形鳞群,鳞群互相垂直交叉,隐埋于皮下。侧线完全,侧线孔明显。奇鳍互连;背鳍低而长,始点距鳃孔较距肛门近。背鳍始点与臀鳍始点间距大于头长。胸鳍圆形。无腹鳍。脊椎骨100-110块。体背侧及鳍满布棕褐色斑,体斑间隙及胸鳍边缘黄色。腹侧白或蓝灰色,背鳍和臀鳍后部边缘黑色。

花鳗鲡为典型降河洄游鱼类之一。生长于河口、沼泽、河溪、湖塘、水库等内。性情凶猛,体壮而有力。白昼隐伏于洞穴及石隙中,夜间外出活动,捕食鱼、虾、蟹、蛙及其它小动物,也食落入水中的大动物尸体。能到水外湿草地和雨后的竹林及灌木丛内觅食。其觅食区在菲律宾可达海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达朝鲜南部及日本纪州,西达东非,东达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南达澳大利亚南部。在中国分布于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花鳗鲡
  • 外文名称 Marbled eel、Giant Mottled Eel
  • 别名 大鳗、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溪滑
  • 拉丁学名 Anguilla marmorata
  • 界 动物界

体形特征

  花鳗鲡的头较长,呈圆锥形。口较宽,吻较短,尖而呈平扁形,位于头的前端,下颌突出较为明显。舌长而尖,前端游离。口裂稍微倾斜,后延可以到达眼后缘的下方。上下颌及犁骨上均具细齿。唇较厚,上、下唇两侧有肉质的褶膜。眼睛较小,位于头的侧上方,为透明的被膜所覆盖,距吻端较近。鼻孔有两对,前、后分离,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端的两侧;后鼻孔呈椭圆形,位于眼睛的前缘。鳃发达,鳃孔较小而平直,沿体侧向后延伸至尾基的正中。体表极为光滑,有丰富的粘液。背鳍、臀鳍均低而延长,并与尾鳍相连。胸鳍较短,近圆形,紧贴于鳃孔之后。没有腹鳍。肛门靠近臀鳍的起点。尾鳍的鳍条较短,末端较尖。鳞较为细小,各鳞互相垂直交叉,呈席纹状,埋藏于皮肤的下面。身体背部为灰褐色,侧面为灰黄色,腹面为灰白色。胸鳍的边缘呈黄色,全身及各个鳍上均有不规则的灰黑色或蓝绿色的块状斑点。体内的鳔有1个室,较厚。肠却较短,仅为其体长的0.3-0.4倍。脊椎骨有112-119枚。

花鳗鲡

生活习性

  花鳗鲡为典型降河洄游鱼类之一。生长于河口、沼泽、河溪、湖塘、水库等内。性情凶猛,体壮而有力。白昼隐伏于洞穴及石隙中,夜间外出活动,捕食鱼、虾、蟹、蛙及其它小动物,也食落入水中的大动物尸体。能到水外湿草地和雨后的竹林及灌木丛内觅食。其觅食区在菲律宾可达海拔1523.9米的山溪。在中国能达浙江天台山、北雁荡山、南雁荡山,福建韩江上游的长汀和海南岛昌江姜园等山溪。它可以较长时间离开水中,所以有时还在夜晚登上河滩,在芦苇丛中捕食青蛙、鼠类等较大的动物,故有芦鳗之称。每到冬季降雪时,也常见它在岸边浅滩等处活动,因而又称为雪鳗。

花鳗鲡

  花鳗鲡是一种典型的降河性回游鱼类,性成熟后便由江河的上、中游移向下游,群集与河口处入海,到远洋中去产卵繁殖。孵出的幼体呈透明的柳叶状,俗称为柳叶鳗,慢慢向大陆浮游,在进入河口前变成像火柴杆一样的白色透明鳗苗,俗称为鳗线或玻璃鳗。然后再逆流而上,返回大陆淡水江河溪流中发育成长。生长、肥育期间,它栖息于江河、水库或山涧溪谷等环境中,尤以水库中为多。白天通常隐居在洞穴之中,夜晚才出来活动、捕食。它的性情较为凶猛,主要以鱼、虾、贝类、蠕虫等动物为食。能到水外湿草地和雨后的竹林及灌木丛内觅食。

  在中国福建九龙江,每年3-7月在河溪中营穴居生活。当10-11月刮西北风时节,即开始往河口移动,入海繁殖。花鳗鲡的产卵场约位于菲律宾南、斯里兰卡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的深海沟中。生殖后亲鱼死亡,卵在海流中孵化,初孵出仔鱼为白色薄软的叶状体,叶状体被海流带到陆地沿岸后发生变态,变成短的圆线条状的幼鳗,亦称线鳗,进入淡水河湖内索食生长。在台湾省台东的大武河口,中秋节前可见到长约70毫米的花鳗苗。福建省九龙江在3-4月间鳗苗进入河口。花鳗鲡在其一生的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称为洄游。洄游是一种适应现象。凭借着这种活动,可以满足它们在某一个生活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的繁荣得到可靠的保证。

花鳗鲡

分布现状

  花鳗鲡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国外北达朝鲜南部及日本纪州,西达东非,东达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南达澳大利亚南部。

花鳗鲡分布图

  然而由于工业有毒污水对河流的严重污染和捕捞过度,以及毒、电渔法对鱼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拦河建坝修水库及水电站等阻断了花鳗鲡的正常洄游通道等原因,致使花鳗鲡的资源量急剧下降,已难见其踪迹,所以花鳗鲡是濒危物种,为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人工养殖

  根据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生理生态特点构建循环水养殖系统。系统集成了臭氧消毒杀菌、机械过滤、生物过滤、液氧增氧等关键技术。各项水质指标均保持在花鳗鲡生长适宜范围内;平均规格29.97 g的花鳗鲡经过260 d养殖,平均体重达到716.20 g,成活率达到86.5%,收获时鱼产量为82.6 kg/m3,饵料系数维持在1.25左右,养殖周期较传统养殖模式缩短4~5个月,日换水率约为3%。利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进行花鳗鲡养殖切实可行。​

花鳗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