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花觚

2022-07-01 17:14:23 百科资料

早期的花觚人们通常把它描述为"尊"。

花觚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器形优美,纹饰神秘繁复,一直是我国古代盛宴上不可忽视的器物。蕴藏着我国深厚礼仪文化和酒文化的历史,深厚的积淀了我国青铜时代的文明。

青铜花觚是商周时期的酒器和水器,与尊配套用,此件晚商青铜花觚,器形大气优美,端庄典雅,铜绿盎然,更显历史韵味。花觚圆形喇叭大侈口,细腰,圆圈足外撇。器身包裹三层壳皮,属青铜器中的极品,浮雕纹饰古朴神秘,繁复而华贵,下层雕刻几何回路线性图文,中层纹饰夔纹,上层似花瓣造型,饰以铭文。足底十字透孔,是商代晚期大十字架镂孔退化的特点。就历史文化层面来说,商代晚期的青铜已经具有收藏投资的巨大意义了。

青铜花觚在商周作为酒器和水器,代表着中国古文明中礼仪文化的至高典范。《左传·宣公三年》说:"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古代青铜器不仅仅只是一个装盛食物酒水的器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也说明了青铜是我国考古史料的重要史证。

  • 中文名称 花觚
  • 产生年代 商周

简介

  【注音】:huā gū

  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经过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花觚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凤尾,器型古朴典雅。我们常见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为贵重。一般都呈现出文饰繁密,层次分明,色彩艳丽,风格硬朗的特点。

时代特征

  花觚这一瓷器品种产生于清初,主要盛行于顺治、康熙、乾隆时期。随着瓷器从乾隆后期及嘉庆开始衰退,这一品种已渐消失。我们欣赏不同时期得花觚时,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造型的变化,在欣赏它的艺术美感的同时,从色彩、胎釉、造型、胎体去辨别不同时期的品种,增强鉴别真伪得能力。

  顺治时期(1644-1661)

  顺治 青花山水人物图花觚

  顺治瓷器处于明末清初的过渡阶段,其造型,胎釉,纹饰都具有鲜明的过渡特 性,造型古朴,顺治花觚其次的釉质青白;器物口沿施酱黄黄釉,深浅不一,黄釉口是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花觚所绘内容大都以"山石花鸟"为主,青花料在这一时期已采用浙江料,圈足足根由明代的斜削变为滚圆的泥鳅背装。

罕见精品雍正蓝釉花觚

  官窑瓷都是青花款,为"大清顺治年制""顺治年制"双行楷书款,民窑则多写干支年款,玉堂佳器等古语款。产量也不小,故现存数量相对较多,在图案装饰布局上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在器下部多绘有芭蕉叶图案,在器型上口沿外敞角度同其它同时代同类品种相比较小,器中部未有明显突出部分,整体性较强,器高在20cm-44.5cm之间。

  康熙时期(1662-1722)

  康熙 青花五彩人物图花觚

  这一时期德花觚品种在当时也是较常见德品种之一,造型古拙,凝重质朴。瓷土精细,瓷质坚密,胎体厚重,为清代各朝比重最大,釉面光洁细腻,胎釉结合紧密,有紧披光亮感。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与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青花用料以青翠的"翠毛兰"为代表。五彩以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这一时期的花觚所绘图案大多为山水、人物。口沿敞口角度加大近90゜,口沿及底沿部多有装饰纹带,或双蓝圈,器中部明显隆起把所绘内容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雍正时期(1723-1735)

  雍正时期为清代盛世,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水平,器型风格轻巧俊秀,玲珑妩媚,但象花觚类器型较少见。

  乾隆时期(1736-1795)

  乾隆 釉下三彩花觚

  这一时期青花已用两广料,色调稳定,沉着,浑厚,花觚外型与康熙花觚正相反,口沿敞口角度减小,中部隆起加大,底部外敞角度加大,整个器型显得匀称稳重,中部有隆起装饰线,"轧道工艺"又称"钯花""锦上添"。这一时期得瓷胎总体上"坚不及康熙,细不及雍正",瓷器造型规范,胎釉精细,绘画秀丽,质量上乘,但艺术格调不如前两朝,已呈现衰退的趋势。

清代乾隆掐丝珐琅花觚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