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花生锈病

2022-07-12 07:42:52 百科资料

花生锈病,是由花生柄锈菌引起的,发生在花生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为害花生叶片,也可为害叶柄、托叶、茎秆、果柄和荚果。

花生锈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叶部病害,在中国在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山东、河南、河北、辽宁等省相继发生,尤以南方各产区发病严重。在广东春、秋植花生受害均重;福建、江西则以秋花生发病较多,湖北、山东等地的夏花生锈病日渐严重。花生发生锈病后,植株提早落叶、早熟。发病愈早,损失愈重。发病后,一般减产15%,重病年减产50%。该病除对产量影响外,出仁率和出油率也显著下降。

在防治上,建议各地因地制宣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减少菌源;改进栽培技术。在发病初期,当田间病株率达15-20%或近地面1-2片叶有2-3个夏孢子堆时,及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 中文名称 花生锈病
  • 外文名称 Rust of peanut
  • 病原 花生柄锈菌
  • 为害植物 花生
  • 为害部位 叶片、叶柄、托叶、茎秆、果柄、荚果

病原特征

  病原菌为花生柄锈菌(Puccinia arachidis Speg),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柄锈菌属真菌。

  在中国花生病株上只产生夏孢子,尚未见冬孢子。夏孢子呈圆形或椭圈形,大小为22-27微米×22-34微米,橙黄色;表面有微刺,孢子的中轴两侧各有一个发芽孔。

  夏孢子的萌发受温度、湿度、光照、氢离子浓度的影响。夏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1-33℃,最适温度为25-28℃,夏孢子致死温度湿热为50℃10分钟,但干热60℃10分钟仍不丧失生活力。夏孢子在中国广东夏季室温条件下,能存活16-29天,冬、春季温度较低时,存活长达120-150天,在5℃的条件下,存活约一年,-24℃能存活3-6个月。夏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在不接触水滴的情况下,即使达到饱合的湿度,也不会发芽。光照对夏孢子发芽有抑制作用。黑暗条件下夏孢子发芽良好,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即使温度、湿度适宜,也不会萌发。在pH4-12的范围内,夏孢子发芽正常,pH4以下时,发芽率显著下降,芽管缩短。在嫌氧时,夏孢子发芽受抑制,而缺氧时则不能发芽。

  大多数夏抱子萌发只产生一个芽管,极少数能产生2个芽管。新鲜夏孢子在22℃的水滴中经1小时开始发芽。在24.5-26℃下,7小时后产生附着胞。22℃时,15小时后产生侵染丝。在25-28℃温度范围内,潜育期为6天左右。在20℃恒温下,潜育期为13天,25℃和30℃为8天。

为害症状

  花生各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结荚后期发生严重,引起植株提前落叶、早熟,造成花生减产、出油率下降。花生锈病主要为害花生叶片,也可为害叶柄、托叶、茎秆、果柄和荚果。

  叶片发病,初在叶片背面出现针尖大小的疹状白色斑点,叶片正面呈现黄色小点,后叶背面病斑变圆形,并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突起,直径0.3-0.6毫米,为病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周围有狭窄的黄色晕圈,表皮破裂后,露出铁锈色的粉末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叶片正面的夏孢子堆比背面的少且小,随着夏孢子堆增多,叶片变黄、干枯脱落,严重时植株枯死,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向顶部叶片扩展,其他部位发病,夏孢子堆与叶片上的相似,直径1-2毫米。重病株较矮小,形成发病中心,提早落叶枯死,收获时果柄易断、落荚。

  花生锈病

分布范围

  花生锈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叶部病害,在中国除东北和西北尚未见正式报道外,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70年以来,花生锈病在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山东、河南、河北、辽宁等省相继发生。

侵染循环

  中国南方花生产区,锈病可于春花生、夏花生和秋花生以夏孢子辗转侵染。也可在秋花生落粒长出的自生苗上以及病残体、花生果上越冬,为来年的初侵染源。中国北方花生区病菌越冬尚不清楚,北方花生产区的初侵染菌源可能来自南方。

  花生锈病的初次侵染来源,据广东研究在当地存在着本地菌源和外地菌源。侵染来源如下:

  1. 春、夏、秋、冬不同播种期花生病株上的夏孢子辗转传播。
  2. 秋花生落粒自生苗,12月中旬开始发病,病株安全越冬直至春花生播种后。
  3. 室内外贮存的病株,经120-150天后,病株上的夏孢子仍有侵染力。
  4. 秋花生带病荚果,经室内贮存至翌年3月份,荚果上的夏孢子也具有侵染力。

流行规律

  花生锈病的流行与菌源的数量、气候条件、品种的抗病性等有关。在无高抗品种的情况下,前两者是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

  1. 越冬菌量的多少影响第二年发病严重度:在广东秋花生落粒自生苗很普遍,一般发病株率3-5%,严重的达30-40%,叶片上的夏孢子堆多的达上百个,直接影响冬花生、早播春花生的发病严重度,继而影响当年锈病的流行。因此,越冬菌量大,第二年锈病就可能严重,否则就可能轻。
  2. 雨量和雾露是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春、秋植花生,温度基本上在适宜范围内,故影响锈病流行的主导因素是雨水和雾露。春花生5、6月份月平均降雨量在200-300毫米次上,雨日数多,锈病就可能流行。秋花生在9月份多雨的情况下则发病早而严重,10月后进入少丽季节,但如有大雾、重露锈病仍发生严重。
  3. 播种期与流行的关系:根据花生锈菌发病的温湿度,春花生早播病轻,晚播病重;秋花生则早播病重,晚播病轻。广东湛江地区,春花生"大寒"至"雨水"播种的比"惊蛰"至"清明"播种的增产46-60%;秋花生"立秋"至"处暑"播的比"小暑"至"大暑"播的增产23-49%。
  4. 品种对发病的影响:中国在1985-1990年对花生种质资源抗花生锈病进行了鉴定,共鉴定4000多份,其抗病性差异表现明显。鉴定结果无免疫资源,中国抗病资源多为龙生型,而珍珠豆型和普通型较少,多粒型和中间型都无抗源。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

  中国广东省育成审定的花生新品种都有较强的抗锈病力,建议各地因地制宣选用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如仲恺花1号、汕油21、汕油162、粤油7号等。

  • 减少菌源

  实行轮作,特别是春、秋花生不宜连作,以减少菌源。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蔓、自生苗,如在秋花生收获后,清除落粒自生苗1-2次;秋花生病株堆沤肥,室内病株应在春播前用完。

  • 栽培防病

  改良土壤,挖通排水沟;高畦深沟,改大畦为小畦,降低田问湿度。因地制宜调节播种期,合理密植;少施氮肥,增施磷肥;下针期增施1次"黑白灰",即用新鲜草木灰15千克、石灰粉15千克,混合后在早上露水未干时均匀撒施叶面,抗病防治效果好。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当田间病株率达15-20%或近地面1-2片叶有2-3个夏孢子堆时,及时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每亩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12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40克,或40%氟硅唑乳油8-10毫升,或30%醚菌酯悬浮剂50-70毫升,或25%戊唑醇水乳剂25-35毫升,或45%咪鲜胺水乳剂30-50ml等,兑水40-50千克,均匀喷雾。也可选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4%嘧啶核苷类农用抗生素水剂400-600倍液,或24%腈苯唑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1000-2000倍液等,均匀喷雾,亩喷药液40-50千克。可兼治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焦病病、炭疽病、疮痂病等病害。喷药时可加入0.03%的有机硅或0.2%洗衣粉作为展着剂,间隔10-15天喷1次,连防2-3次,药剂应交替轮换使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