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花生根结线虫病

2022-07-03 00:47:20 百科资料

花生根结线虫病又叫花生根瘤线虫病、花生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是由花生根结线虫、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和引起的、发生在花生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根系,也可为害果壳、果柄和根颈等。

花生根结线虫病是花生生产中一种毁灭性的世界性病害,几乎遍布所有种植花生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花生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病株根系吸收功能被破坏,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缺肥缺水状,结果少或不结果,还易引发根腐病、果腐病等。一般减产20-30%,重者减产70%以上,甚至绝收。

进行花生根结线虫病防治,应按以轮、肥、土、清除根结病残体为基础的综合治理策略,有重点地进行药剂防治。

  • 中文名称 花生根结线虫病
  • 外文名称 Peanut Root Knot Nematode
  • 别名 花生根瘤线虫病、花生线虫病、地黄病、地落病、秧病
  • 病原 花生根结线虫、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
  • 为害植物 花生

病原特征

  病原为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和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均属侧尾腺口纲、垫刃目、根结线虫属。

形态特征

  • 北方根结线虫

  雌虫:梨形或袋状,唇区口孔呈六角形,唇盘与中唇不对称,排泄孔位于口针基部球后,平均为2.2-2.5倍于头顶至口针基部球末长度处。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背弓低平,侧线不明显,在尾端有一明显的刻点区,背腹线纹有时在侧区形成翼。

  雄虫:蠕虫形,头区隆起,与体躯界限明显,头帽侧面观圆弧形,唇盘与中唇融合,无侧唇,头感器长裂缝状。口针粗状,口针基部球圆形,与杆部界限明显,侧区具4条刻线。

  幼虫:蠕虫形,体长347-390微米,头端平或略呈圆形,唇区唇盘不隆起,侧唇小,头感器明显,排泄孔位于肠前端,半月体紧靠于排泄孔前,直肠不膨大,尾部向后渐变细,常有1-3个缢痕。

  • 花生根结线虫

  雌虫:梨形乳白色,体长560.98微米,口针长12.6微米,口针基部球略向后倾斜,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背弓中等高度,侧区的线纹没有波折,有些线纹伸至阴门角,阴门裂长39.8微米。

  雄虫:蠕虫形,头区低平,唇盘与中唇融合,无侧唇,头感器明显,口针粗状,侧区四条侧线,导刺带新月形。

  幼虫:蠕虫形,体长448微米,口针基部球向前凸出,半月体紧靠于排泄孔前,直肠膨大,尾部向后渐变细,末端尖,透明尾区有1-3个缢痕。

寄主范围

  北方根线虫可侵染许多作物,Goodey(1965)报道有550多种,在较冷地区所有经济重要性的蔬菜、观赏植物;在比较温暖的地区为害豆科植物,如大豆(Glycine max)、花生(Arachis hypogaea)都可以被侵害。但没有发现在咖啡(Coffea spp.)、棉花(Gossypium spp.)、玉米(Zea mays)和西瓜(Citrullus vulgaris)上能够繁殖,大多数禾本科植物也不是北方根结线虫的寄主。花生根结线虫的寄主有330多种,常见的有多种蔬菜;禾本科作物,如小麦、大麦、燕麦、玉米和豆科植物;多种果树和观赏植物。

为害症状

  花生根结线虫病为害植株地下部,从而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主要为害根系,也可为害果壳、果柄和根颈等。

  种子发芽后即可被侵染,在出苗约15天,地上部即可表现症状,播种后约40天,花生团棵期症状最明显。病株生长缓慢或萎黄不长,株矮叶黄瘦小,叶缘焦灼,提早脱落,开花迟且花小,正常的根瘤少,结果少甚至不结果。病株在田间常成片分布,出现高低不齐的病窝。

  根部受害部位膨大,形成纺锤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的瘤状根结,一般直径2-4毫米,初呈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至深褐色。

  根结上长出细小须根,须根再受害形成次生根结,经过多次重复侵害,至盛花期全株根系形成乱发状的须根团,根系粘满土粒和沙粒。被害主根畸形歪曲,停止生长,根部皮层变褐腐烂。果壳、果柄和根颈受害,有时也能形成根结,幼果壳上呈乳白色略带透明状,成熟果壳上呈褐色疮痂状,果柄和根颈上呈葡萄穗状。

  花生根结线虫病为害症状

分布范围

  侵染花生的3种根结线虫,常以其中1种或1种以上发生于世界各主要产花生地区。在北美、中美和南美、非洲、印度和欧洲及地中海地区发生的有:花生根结线虫1号小种、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在东南亚、澳大利亚和奖济岛发生的有:花生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在澳大利亚的昆土兰州发生的有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广泛分布于南纬35°和北纬35°之间的地区;北方根结线虫在北半球北纬35度以北最常见。中国花生主要产区的山东、河北、辽宁、北京、河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市、区)均有发生。大致黄河以南为花生根结线虫;以北为北方根结线虫(多发生于沙性土壤),至于爪哇根结线虫对花生的为害在中国尚未见报道。

侵染循环

  病原线虫以卵和幼虫在土壤中和土壤中的以及粪肥中的病根虫婆内越冬,第二年春季当平均土温达11.3℃以上时,卵开始发育成1龄幼虫,并在卵壳内脱皮后破卵而出,变成2龄幼虫,在土壤内活动,但活动范围不大,在砂土内66天水平移动距离只有60厘米。侵染花生幼根时,先用吻针穿刺细胞壁,插入细胞内,并由食道腺分泌毒素破坏表皮细胞,然后向内移动,在根部伸长区定居;头部侵入中柱或未形成中柱的分生组织,虫体的大部分仍在皮层的薄壁细胞组织中,破坏中柱细胞的正常生长,引起薄壁细胞过度发育,细胞核多次迅速的分裂,形成多核或核融合的巨型细胞,体积变大,细胞增殖加快,最后形成瘤状的虫婆。幼虫取食巨形细胞内的汁液,进行生长发育,经五次脱皮后即变为成虫。雌雄成虫发育成熟后交配,雌虫定居原处为害、产卵、不再移动;雄虫交尾后不久死亡。卵产于阴门外的卵囊内。雌虫产卵后死亡。卵在虫婆内或土壤中继续孵化为害。同一卵囊内的卵孵化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长达4-5个月。

  线虫在土壤内分布很广,据中国山东在砂质土观察,4月下旬到7月下旬幼虫在土壤内的分布是:0-10厘米占14.2%,10-20厘米占21.2%,20-30厘米占30.1%,30-40厘米占15.0%,40-50厘米占10.6%,50-60厘米占6.2%,60-70厘米占1.8%,70-80厘米占0.9%。

  在中国山东烟台地区根结线虫一年能完成三个世代。完成一代所需的时间因温、湿度不同而异,一般为1-2个月。土温18-21℃时50-62天完成一代,24-28℃时32-47天完成一代。第一代于5月下旬到7月上旬完成,约需50-60天;第二代于8月中旬完成,约需32-46天;第三代于10月下旬完成,约需44-56天。线虫侵染盛期为5月中旬到6月下旬。

  线虫在田间传播途径主要是农事活动中虫土及遗留田间的病根残体随人、畜、农具的携带所致,也可通过流水将土壤中的线虫及病根残体传播。此外施用带虫的土杂肥以及感病的野生寄主植物也都能传病。在调运荚果时如果其中混有病根、病果等,往往引起此病的传播。

流行规律

  1. 土温:土温11-12℃时卵开始孵化,15℃时幼虫破壳孵出。幼虫侵染的最适土温为15-20℃,最低12℃,最高34℃。土温12-19℃时,幼虫10天才能侵入,20-26℃时4-5天就能大量侵入,高于26℃不利于侵入。幼虫发育适温为25-28℃。
  2. 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以下和90%以上都不利于线虫侵入,幼虫侵入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70%。线虫可因土壤湿度变化而上下移动。一般干旱年份病重,多雨年份病轻。雨早病株恢复也早而快,为害则轻。
  3. 土质:通气良好质地疏松的砂壤土或砂土病重,尤其肥力低的山岗薄地发病重。低洼、返碱和粘性土壤发病轻或不发病。
  4. 连作与轮作:轮作地病轻,连作四年的病地发病率可达80-90%,亩产荚果只有几十斤。
  5. 播种期:据中国山东调查,春花生比麦茬花生病重,早播比晚播病重。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下旬播种的发病最重,6月以后播种的发病轻。

防治方法

  应按以轮、肥、土、清除根结病残体为基础的综合治理策略,有重点地进行药剂防治。

农业防治

  1. 轮作实行:花生与非寄主作物或不良寄主作物轮作,可有效地减少根结线虫的为害,是防治方法中的重要基础措施之一。玉米、小麦、大麦、西瓜、谷子(粟)、高梁是北方根结线虫的非寄主作物,甘薯是其不正常寄主或不良寄主,二龄幼虫虽能侵入薯根为害,但不能完成发育世代,不能孕卵繁殖而最后死亡;棉花对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均不感染,分别与这些作物轮作均可降低二者的为害。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966)在北方根结线虫地区施行花生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2年、3年效果明显,特别是3年以上轮作后病情指数和严重度均比连作者明显减轻,最重病情只有1-2级,增产50%左右;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实行花生一甘幕或小麦,甘薯或西瓜一花生的轮作式,防病增产效果均很显著;此外轮作还要防止粪肥和其它寄主,杂草传入病原线虫,效果才好。
  2. 增肥改土:增肥改土,改进土质的沙性及肥力,能改良花生生长的微生态环境,改变一些土壤微生物的区系,抑制根结线虫的为害。中国以外报道,在有有机质改良剂分解产物的土中,根结线虫群体明显降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表明,增肥单株成果比对照显著为高。增肥也可改土(沙土瘠薄、干旱),提高肥力和墒情,利于多种生物群落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生境基础;主要是采取泥土压沙、加厚活土层、深耕翻淤(肥土),增施有机肥、愿肥、秸秆肥、有机物添加剂等;造林防止风吹剥沙地表土肥土、防止雨水冲刷、传病等。清除根结病残,防止加重土壤传染和传播病根根结是卵块赖以传带传播的根基,病荚果及果梗也可能传带卵团,收创要尽量创净拣出,不留土中,病田茎蔓要侧去病根才作饲用,脱果落场土及病果壳、果梗等病残体要严格进行堆肥发酵腐熟或杀灭卵团后才可作肥;清除杂草寄主,加强检疫防止其它寄主种苗种根材料运输、操作粘带及灌溉传播等。
  3. 抗病品种:防治花生土传线虫的理想方法是应用抗病品种。经过多年对花生种质资源筛选鉴定发现,花生在类型间、品种间、不同植株间对北方根结线虫有明显的抗性差异,如蔓生型品种"四川鹰嘴"对北方根结线虫抗性较强,只是其丰产性差,但可作抗病育种资源利用改进之用。
  4. 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不从病区调运花生种子;如确需调种时,应在当地剥壳只调运果仁,并在调种前将其干燥到含水量10%以下,调运其他寄主植物也实施检疫。

生物防治

  播种期,每亩可选用5亿活孢子/克淡紫拟青霉颗粒剂3-5千克,或2.5亿个孢子/克厚孢轮枝菌微粒剂3-6千克,或1.5%阿维菌素颗粒剂2-3千克等,拌细土20-25千克,撒施于播种沟或穴内。花生团棵期,每亩可选用10亿CFU蜡质芽孢杆菌/毫升悬浮剂5-8升,或0.5%氨基寡糖素水剂1.5-2.5升,或3%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1-2升等,兑水200-400千克灌根,灌根后浇水效果更佳。

化学防治

  抓住播种时药剂沟施或穴施、春花生出苗后1个月时(侵染盛期)药剂灌根两个关键措施。播种前20厘米深土层内线虫密度达到幼虫(卵)30条(粒)/千克土壤时,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土壤处理:播种时,每亩可选用3%克百威颗粒剂4-6千克,或10%灭线磷颗粒剂3-5千克,或5%噻唑腾颗粒剂4-6千克,或5%涕灭威颗粒剂3-5千克,或5%丁硫·毒死婢颗粒剂4-6千克,或3%阿维·吡虫啉颗粒剂1.5-3千克等,加细土20-25千克拌匀制成毒土,撒施于播种沟或穴内,覆土后播种,或进行15-25厘米宽的混土带施药。

  药剂灌根:花生出苗后1个月时,每亩可选用20%噻唑腾水乳剂1-2升,或20%丁硫克百威乳油1.5-2升,或40%三唑磷乳油1-2升,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1-1.5升等,兑水200-400千克灌根;也可选用25%阿维·丁硫水乳剂1000-2000倍液,或25%丁硫·甲维盐水乳剂1000-2000倍液等灌根,每穴浇灌药液0.2-0.3千克。灌根后需浇水或抢在雨前喷淋茎基部,可兼治蜥蜡、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