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头鸺鹠

花头鸺鹠(学名:Glaucidium passerinum),是鸱鸮科、鸺鹠属的鸟类。花头鸺鹠是小型鸮类,体长15-23cm,面盘不显著,无耳簇羽;上体灰褐色,密被白色斑点和横斑;后颈有不显著的白色领环,下体白色而有褐色条纹。 花头鸺鹠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多为夜行性,白天大多躲藏于密林深处,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蜥蜴、小型鸟类和昆虫等。
花头鸺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 中文学名 花头鸺鹠
- 拉丁学名 Glaucidium passerinum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纲 鸟纲
形态特征
花头鸺鹠是小型鸟类,体长16-23厘米,体重48-65克。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簇羽。眼先及眉纹白色,眼先羽轴黑色,并延长成发须状,耳羽灰褐色,有白色横斑。上体为灰褐色,密被白色的斑点和横斑,后颈有不显著的白色领环,翅上覆羽和背相似,但白色斑点较大;中覆羽外翈有较大白斑,形成一道白色翅斑。尾上覆羽沾棕褐色,具白色横斑;尾棕褐色,有6道白色横斑和端斑。颊和额白色。喉灰褐色,具白色羽端。下体为白色,胸和两胁具棕褐色条纹和淡黄白色横斑。腹白色,具黑褐色纵纹。尾下覆羽白色,具棕褐色端斑,跗蹠被羽至趾,有棕褐色横斑。虹膜鲜黄色,嘴角黄色,爪黑色。



栖息环境
花头鸺鹠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见于林中开阔地和杨桦林。
生活习性
花头鸺鹠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见于林中开阔地和杨桦林。主要为夜行性,白天大多躲藏于密林深处,但有时也在白天活动和觅食。栖息时常站在高枝上眺望,并不停地向上翘起尾羽。性情凶猛,嘴、爪强健有力,能猎捕比其自身大得多的猎物。冬天还有贮藏食物的习惯,常常把猎获的食物贮藏在树洞中。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蜥蜴、小型鸟类和昆虫等。飞行时上下波状起伏似啄木鸟。留鸟,数量稀少,野外不易见到。

花头鸺鹠的叫声为轻柔哨音“hjunk”,晨昏时约每两秒重复一次。有时此叫声夹杂断续的高银唿声“hjuuk…huhuhu…hjuuk…huhuhu…hjuuk…”。雌鸟叫声相似但鼻音较重。秋季里叫声不同,为一连串声调俱增的尖叫声。
分布范围
花头鸺鹠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俄罗斯、蒙古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其中在黑龙江为留鸟, 在河北、天津为冬候鸟,均极为罕见。
繁殖方式
花头鸺鹠的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树洞中,也在大的树杈之间筑巢。每窝产卵4-6枚,偶尔多至8-9枚和少至3枚。卵为白色。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8-29天。
亚种分化
拉丁学名 | 中文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Glaucidium passerinum orientale | 花头鸺鹠东北亚种 | Taczanowski, 1891 |
Glaucidium passerinum passerinum | 花头鸺鹠指名亚种 | Linnaeus, 1758 |
种群现状
花头鸺鹠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km²,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保护级别
花头鸺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花头鸺鹠已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
花头鸺鹠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部、农业部1989年1月14日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