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属

芭蕉属,30种及很多变种,主产东半球的热带地区,我国约10种,分布于西南部至台湾,香蕉M. nana Lour. [M. acuminata Colla(AA A)]、大蕉M. sapientum L. (M. acuminata Colla x M. balbisiana Colla)为广东、台湾重要果品之一,此外,福建、广西、云南等省亦有栽培;红蕉M. coccinea Andr.间有栽培供观用。
- 中文名 芭蕉属
- 属拼音名 bajiaoshu
- 界 植物界
- 科 芭蕉科
- 拉丁学名 Musa L.
本属描述
大型草本,有匐枝;假茎厚而粗,由叶鞘覆叠而成;叶巨大,长椭圆形;花序由叶鞘内抽出,为直立或下垂的穗状花序,有扁平的花束覆于有颜色的大苞片下;花单性,在总轴上部的花束为雄性,下部的为雌性而结成果束;花被片合生成管,管顶部5齿裂,其中外面3裂齿为萼片,内面2裂齿为花瓣,后面一枚花瓣离生,较大,与花被管对生;雄蕊6,其中1枚退化;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胚珠极多数,生于中轴胎座上;果为圆柱形的浆果。

分布范围
约40种,主产亚洲东南部。我国连栽培种在内有10种;此外据记载台湾还有M. formosana (Wall.) Hayata 及 M. insularimontana Hayata 2种,因标本未见,未收入本志。

形态特征
多年生丛生草本,具根茎,多次结实。假茎全由叶鞘紧密层层重叠而组成,基部不膨大或稍膨大,但绝不十分膨大呈坛状;真茎在开花前短小。叶大型,叶片长圆形,叶柄伸长,且在下部增大成一抱茎的叶鞘。花序直立,下垂或半下垂,但不直接生于假茎上密集如球穗状;苞片扁平或具槽,芽时旋转或多少覆瓦状排列,绿、褐、红或暗紫色,但绝不为黄色,通常脱落,每一苞片内有花1或2列,下部苞片内的花在功能上为雌花,但偶有两性花上部苞片内的花为雄花,但有时在栽培或半栽培的类型中,其各苞片上的花均为不孕。合生花被片管状,先端具5 (3+2) 齿,二侧齿先端具钩、角或其它附属物或无任何附属物;离生花被片与合生花被片对生;雄蕊5;子房下位,3室。浆果伸长,肉质,有多数种子,但在单性结果类型中为例外;种子近球形、双凸镜形或形状不规则。染色体数目:X=10或11,稀7或9。
实用价值
芭蕉属植物为热带亚热带地区一类重要的植物资源。蕉麻(马尼拉麻)的假茎纤维可供制作耐海水浸泡的绳缆。栽培的香蕉(或大蕉)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著名水果之一,亦可用以代粮,主要制成蕉干(或蕉粉)以供食用。芭蕉干或芭蕉粉的营养相当丰富(据粗分析:淀粉74%,蛋白质3.7-4.2%,脂肪0.51%,水分1.2-1.9%),其中蛋白质含量相当高,芭蕉淀粉特别易于消化,含维生素甲、乙、丙都丰富,完全适于作人类的主食。同时芭蕉作为一种作物,还有很多优点:产量高(亩产平均5,000斤,去皮后净肉重 3,000斤,可得淀粉1,000斤;国外亦有报道其亩产量比马铃薯还要高),可连续收获 4-8年,省劳力,全年收获,忙闲均等,加工容易,可种在山地,不占水田,病虫害少,水旱灾影响不大。
从综合利用的角度来讲,芭蕉果皮可喂猪,雄花可作蔬菜,芭蕉干心除可喂猪、酿酒外,尚可制粉;假茎纤维可作麻并可织布(称蕉葛),也可烧灰制碱,叶可包物或提取蜡粉,可以说全身无废物。野生种类的芭蕉可作遗传育种上的原始材料,其中有些种类花苞红色鲜艳)可供观赏,惟其果实及花、嫩心、根头常有毒,不能食用。
所有物种
阿宽蕉
阿希蕉
芭蕉
岛山芭蕉
红蕉
蕉麻
树头芭蕉
台湾芭蕉
香蕉
小果野蕉
野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