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

良心,儒家名词。就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古有《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 中文名 良心
- 外文名 conscience
概念
1.良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人们的各种道德情感、情绪在自我意识中的统一,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良心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没有所谓抽象的良心。良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2.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 。

渊源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与“意识”、“认识”相关,属于道德哲学的研究范畴。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词形(Conscience)。从英文看(Conscience)。,源于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识、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Conscience成了“内心、意识”的代名词。在赋予道德意义之后,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来专指“按良心办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应负的道德责任的一种稳定的自觉意识。作为人心中的最内在法则,它不仅给人以内在的权威和标准来裁决自身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深刻反省、从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或悔过要求。良心的自我发现有两个结果:要么从自己既有的作为中获得精神的快慰,要么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悔恨交加,以致觉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过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终要归因于良心:做好事不求别人的赞赏而只求无愧于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错事能扪心自问并深感内疚则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坏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觉得受良心的谴责,则属于只有靠严厉的惩处才能纠偏的行为。毫不夸张地说,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证。良心,并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于堕落。
“良心”(Conscience)是一个古老的伦理概念。 在中国,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意为仁义之心,包含恻隐、羞耻、恭敬等情感。《孟子》中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朱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英文中的“Con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的“Conscire”,意即“知道”。以后知行合一,就有了按良心办事的意思。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良心就是“超我”制约“自我”的人格命令的一部分。
良心缺失
1.侮辱和虐待父母
2.亵渎上帝神佛
3.借用上帝神佛神灵名义祸乱人心
4.侮辱祖先
5.抛弃未成年子女
6.恩将仇报
7.侮辱和攻击老师、师傅、师父。
8.灭亲
9.不守信用、不遵守合约
10.污染大地、大气、江河湖海。
11.随意砍伐草卉森林
12.随意虐待和残杀动物
13.伤胎破卵捣毁动物窝巢挖人祖坟
14.抢夺他人财产
15.偷盗、抢劫、强奸、压迫、剥削、敲诈、乘人之危、贪污、受贿
16.铺张浪费、奢侈
17.擅闯民宅、未经允许随意闯入私人空间
18.毁人家园
19.私自用刑
20.撒谎欺骗坑蒙拐骗
21.猥亵孩童,诱骗少年
22.制作贩卖假药假食品
23.剽窃他人成果
24.传播迷信,伤人财物,宣传鬼怪,毒化心灵
25.获取暴利
26.缺斤少两以次充好
27.欺负鳏寡孤独
28.煽动教唆人去争、去斗、去抢
29.夺人爱好
30.故意损坏公物
31.逼良为娼,嫁祸于人
32.为虎作伥、以势压人
33.做假证
34.揭人隐私
35.限制、妨碍、剥夺他人人身自由
36.贪婪、不负责任
37.暗中放箭、背后损人
38.用心术机巧占用霸用他人财物房产不还
良心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心灵完美的试金石,也是检验一个修行修炼成果的分水岭,更是推测一个人能否前往天国的最佳凭据。
守住良心,福报无穷!丢弃良心,灾祸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