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航空母舰突击编队

2022-07-03 09:36:25 百科资料

航空母舰突击编队主要由多用途突击航母舰组成的舰艇战役编队,用于消灭敌海军和航空兵,摧毁陆上目标,破坏其海上交通线,支援陆军,保障舰艇编队的行动,保卫本国海上交通。航空母舰突击编队由航空母舰多用途突击群组成,有突击航空母舰2-4艘,巡洋舰2-4艘,驱逐舰和护卫舰15-30艘组成,舰载机180-360架,弹道导弹核潜艇2-4艘。航空母舰突击编队执行任务时,可编成统一作战队形,也可以独立航空母舰群行动。若在海上加油和补充弹药,航空母舰突击编队可在海上连续行动50-80昼夜,突击纵深可达1,800公里。

  • 中文名称 航空母舰突击编队
  • 外文名称 Aircraft carrier assault formation

美国编队

  在二战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的航母编队为特混编队、特混大队和特混小队三级编成。航母特混编队一般由2~3个特混大队组成,特混大队的数量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增加,最多时曾由5个特混大队组成;而特混大队通常由几艘攻击型航母为核心编成。1956年,美国海军航母编队的编成发生重大变化,首次出现了以1艘航母为核心的特混大队;经过一年左右的试验,美国海军正式确定了这种编成形式。采用单航母编队编成不仅能有效应对敌方核弹的威胁,而且航母编队行动独立,更有利于防御对方潜艇的攻击、组织有效的反潜行动。美国的航母编队通常由1艘航母、多艘巡洋舰和驱逐舰、1~2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以及若干艘后勤补给舰船组成。不过,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和强度的大小,航母编队的编成往往有明显的变化。一般来说,面对低强度威胁或作战能力较弱的对手时,美国海军只派出以1艘航母为核心,伴以2~3艘防空导弹巡洋舰/驱逐舰、2~3艘反潜,防空驱护舰、1~2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1~2艘后勤支援舰,共计7~11艘舰艇组成的航母编队。例如,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时,由于对方兵力较少、作战能力不强,因此美军仅动用了以"独立"号常规动力航母为核心,外加1艘两栖攻击舰组成的单航母编队,就比较容易地切断了格林纳达的对外通道,顺利完成了支援登陆作战的任务。

战斗编成

  在实施中等强度的作战或对手作战力量较强时,美国海军往往动用双航母编队的战斗编成,即包括2艘航母,伴以7~8艘防空导弹巡洋舰,驱逐舰、4艘反潜/防空导弹驱护舰、2~4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2~3艘后勤支援舰,共计17~21艘各型舰艇。双航母编队是美国用于实战或应付海上局部战争的较为经典的编成形式。1986年4月的第二次美利(比亚)冲突中,美国海军使用的就是双航母编队,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打击效果。

三航母编队

  三航母编队则是在高威胁海区、实施高强度作战时的航母编队编成形式,具体为:3艘航母,伴以9~10艘防空导弹巡洋舰/驱逐舰、12~14艘反潜/防空驱护舰、5~6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3~4艘后勤支援舰,共计32~37艘舰艇。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历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国海军派出的航母都远远超过3艘,甚至达到6~7艘的规模。

  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形式的航母编队编成为好呢?冷战结束后,各国海军的使命发生了巨大变化,航母编队的编成也随之调整,其中,美国航母编队的编成调整与改进尤为引人注目,也最具典型性。

编成调整

  近10多年来,美国海军对航母编队的编成进行过多次重大调整。1992年,美国海军一改临时由行政编组抽调兵力组成航母编队的做法,将全部航母、大部分水面战舰、部分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和航母舰载机联队,统一编为12个常设航母战斗大队。每个航母大队包括1艘航母、8~12艘水面舰艇、2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总数保持在12~15艘。时隔仅1年,美国又将航母战斗大队的标准编成改为1艘航母、2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2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2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2艘"洛杉矶"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及1艘综合补给船,共有各型舰船约10艘。1996年,美国又将航母战斗大队改为核心航母战斗大队,由1艘航母和2~3艘导弹巡洋舰为核心;在担负具体作战任务时,每个大队再配属4~7艘水面战舰、1~2艘攻击型核潜艇和1~2艘后勤舰船。2003年,美国海军为提高航母兵力的快速反应和部署能力,再次对航母编队的编成进行全面改组,规模进一步缩小,各航母编队内的护航舰艇被减至5~6艘,标准编成为1艘航母、1艘"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2~3艘驱逐舰、1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及1艘快速支援战斗舰。

舰艇角色

  在航母编队中,各护航舰艇根据各自专长和作战能力,分别担当不同角色。如美国航母编队中最大的护航战舰--"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从第6艘起即装有SM-2MR"标准"舰空导弹、"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以及具有远程对岸、对海打击能力的"战斧"巡航导弹;其主要任务是组织防空武器或引导己方飞机为航母编队提供对空防御,同时也能对海上和陆上目标实施攻击。"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是一级以防空为主的多用途导弹驱逐舰,可在高威胁海区为航母编队和其他水面作战编队,担负防空、反潜和对海作战等任务。"斯普鲁恩斯"是一级以反潜作战为主的导弹驱逐舰,主要担负航母编队的搜潜和反潜任务,也具备反舰、对陆和防空作战能力。"佩里"则是一级性能适中的通用型护卫舰,具有较强的对空作战能力及相当的反潜和反舰作战能力。"洛杉矶"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的主要任务是搜索和攻击敌潜艇、打击敌水面舰艇,为己方航母编队或运输船队护航,尤其是对航母编队的作战区域进行预先搜索。快速战斗支援舰是在海上航行状态下,利用专门的补给装置或舰载直升机向航母编队中的水面作战舰艇提供燃油、弹药、食品及备件等各种消耗品的辅助舰船,对各舰艇战斗力的保持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打击威力

  航空母舰的巨大打击威力最终要靠它所携带的舰载机来体现。各国航母的舰载机及其编成方式不尽一致,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航母的舰载机联队。一个联机约有80架飞机和2000余名官兵,指挥官为上校联队长:一般由8~10个中队组成,中队设正副中队长各1名,中队长为中校军衔。根据作战使命变化、舰载机种类与数量的调整以及航母的实际情况,美国海军舰载机联队曾先后调整过多种编成形式,如"珊瑚海航母型"、"肯尼迪航母型"、"罗斯福航母型"、"常规型"等: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是以下3种形式。

母舰种类

过渡型

  第一种为"过渡型"。主要包括9个飞行中队:2个F-14A"雄猫"战斗机中队(20架)、2个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中队(20架)、1个A-6E"入侵者"重型攻击机中队(16架,含4架KA-6D加油机)、1个E-2C"鹰眼"预警机中队(4架)、1个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中队(4架);1个S-3B"北欧海盗"反潜机中队(6架)、1个SH-3"海王"(或SH-69F"拉姆普斯")直升机中队(8架),共78架作战飞机。此外还有C-2A运输机等支援飞机。由于这种舰载机联队编成更适合大洋作战,因而成为冷战时期美国与前苏联进行海上争霸的主要工具。

兵力投送型

  第二种为"兵力投送型"。它在"过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4架F/A-18战斗/攻击机,其他机种没有大的变化。

  自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开始认识到:今后与俄罗斯海军进行海上对决的可能性日益减小,而地区冲突却逐渐增多,濒海地区威胁更是持续上升。为此,美国海军对其战略进行调整,航母编队的兵力编成也做了相应改进:一是将海军陆战队所属的部分F/A-18战斗,攻击机编入现役航母编队的飞行联队中;二是将用于特种作战的海军陆战队空陆特遣部队(包括600余人的海军陆战队及6架CH-53D"海上种马"运输直升机、4架UH-IN"休伊"通用直升机)编入航母舰载机联队,取消原联队中的1个舰载机中队。其后,美国海军又对舰载机联队进行微调。从1997年起,美军现役的11个舰载机联队陆续改为"标准型"配置。

标准型

  最新的"标准型"编成包括:1个F-14"雄猫"战斗机中队(14架)、2个F/A-18C"大黄蜂"海军战斗/攻击机中队(24架)、1个F/A-18A"大黄蜂"海军陆战队战斗/攻击机中队(12架)、1个E-2C"鹰眼"预警机中队(4架)、1个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中队(4架)、1个S-3B"北欧海盗"反潜机中队(8架)、1个SH-60F"拉姆普斯"反潜直升机中队(5架)。航母上共有8个飞行中队,约71架各型飞机和直升机。此外还有2架HH-60H运输直升机。

舰载机

  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近日宣布新启动"战术利用侦察节点项目",或称之为"燕欧"项目,设想利用较小型的舰艇作为中空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的机动发射与回收平台。按照计划,下一代无人机将能够在小型水面战舰上起降,从而拓展美军无人机的作战范围,使之能够触及更加遥远的战场。

燕欧项目

  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近日宣布新启动"战术利用侦察节点项目",或称之为"燕欧"项目,设想利用较小型的舰艇作为中空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的机动发射与回收平台。这种平台将用来运载非武装间谍无人机和用于执行"打击"任务的无人机。

  "燕鸥"是对美国海军对其一个重要无人机开发项目的补充。美国海军希望配备有导弹与先进间谍设备的无人机,能够在全尺寸航母上起降,这是航空史上难度最大的动作之一。美国海军正利用一架宽62.1英尺的蝠翼形X-47B无人机进行试验,预计在2016年5月首次在航母甲板上起飞X-47B无人机。

  "燕鸥"项目的一个具体要求是:尚未完成设计的"燕欧"无人机必须能够携带重达600磅的传感器和武器系统,从起飞舰艇开始飞行600至900英里。这使"燕欧"无人机处于美国空军的"捕食者"与"收割者"无人机处于同一级别--美国空军的这两种无人机都能够持续携带摄像机、导弹以及卫星通讯设备,飞行12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在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的概念设想中,描绘了一架类似"捕食者"的无人机,从"伯克"级驱逐舰上起飞--这款舰艇是美国海军的主力战舰,较濒海战斗舰重三倍,但飞行甲板相对较小。这无疑给"燕欧"无人机项目带来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开发可靠的发射与回收技术,使大型飞机得以从体积较小的舰艇上起飞;设计一款航程、续航能力、有效荷载均可比拟陆基无人机的舰载无人机;确保整个系统能够以最小程度的舰艇改造,并确保无人机行动与维护人员需求最低;确保新型无人机可适应舰上有限的空间。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计划分三个阶段推出"燕欧"无人机,耗时近40个月时间,推出全尺寸发射与回收验证机。

无人机平台

  "燕欧"将成为美国海军无人机的重大飞跃。美国海军能够从驱逐舰和其他舰艇上起飞10英尺宽的"扫描鹰"无人机,能够从濒海战斗舰上起飞"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除研发X-47B原型机以及其航母舰载衍生型无人机之外,美国还在研发陆基非武装巡逻"广域海上监视(BAMS)"无人机,该款无人机以美国空军的"全球鹰"无人机为研发基础,而"全球鹰"无人机的体积与波音737相近。从理论上讲,"广域海上监视"无人机能够借助美国多数水面战舰起飞--美国海军列装有122艘水面战舰--但这种无人机在航程、速度和载荷方面欠佳。因此,美国缺少一种中等重量无人机:一款占用甲板空间小,并可在多种水面舰艇上起降的速度快、航程远的武装无人机。

  据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称,研发可靠发射与回收技术,是"燕欧"无人机项目面临的一个重要技术障碍。濒海战斗舰和驱逐舰没有可供无人机从长跑道上起飞所需的甲板空间,因此它们依靠借助飞机弹射器起飞的"扫描鹰"无人机和垂直起飞的无人直升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国海军4艘二战时期的战列舰配备有"先锋"无人机--体积约为"扫描鹰"无人机的两倍--这些无人机借助捆绑式助推器发射升空。

  "先锋者"无人机借助一道悬网着舰,"扫描鹰"无人机则借助悬空线着舰,而"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则垂直着舰。与旧式无人机相比,高性能、固定翼无人机需要更强大的推动力,着舰难度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直升机制造商贝尔公司设计了一款小型"鹰眼"倾转旋翼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类似同为该公司的V-22"鱼鹰"式倾转旋翼机--可像直升机一样起飞和降落,但受益于其发动机短舱,这款无人机能够像飞机一样巡航飞行。不过,"鹰眼"无人机从未找到买家,最终被废弃。"燕欧"无人机项目很可能会令"鹰眼"无人机项目复苏。

  如果"燕欧"无人机获得成功,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将做好扩大美国海军无人机的规模,很可能会把几乎所有军舰转变成移动无人机基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