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臭椿皮蛾

2022-07-08 08:38:06 百科资料

臭椿皮蛾,Eligma narcissus (Cramer,1775),属鳞翅目夜蛾科旋夜蛾属的一个物种。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河北、云南、山东、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陕西、贵州、甘肃等地。主要为害臭椿、香椿、红椿、桃和李等园林观赏树木。以幼虫危害臭椿以及臭椿的变种红叶椿、千头椿等植物的叶片,造成缺刻、孔洞或将叶片吃光。

  • 中文名称 臭椿皮蛾
  • 别名 旋皮夜蛾、椿皮灯蛾
  • 拉丁学名 Eligma narcissus (Cramer,1775)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种群分布

  浙江、江苏、上海、河北、云南、山东、河南、四川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6~28毫米,翅展67~80毫米,头及胸部为褐色,腹面橙黄色。前翅狭长,翅的中间近前方自基部至翅顶有一白色纵带,把翅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灰黑色,后半部黑褐色,足黄色。

幼虫

  老熟时体长48毫米左右,橙黄色。腹面淡黄色,头部深黄色。各节背面有一条黑纹,沿黑纹处有突起瘤,上生灰白色长毛。

  长26毫米左右,宽8毫米左右,扁纺锤形,红褐色。

  长扁圆形,土黄色,似树皮,质地薄。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代,已包在薄茧中的蛹在树枝、树干上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臭椿树展叶时),成虫羽化,有趋光性,交尾后将卵分散产在叶片背面。卵块状,一雌可产卵100多粒,卵期4~5天。5~6月份幼虫孵化危害,喜食幼嫩叶片,1~3龄幼虫群集危害,4龄后分散在叶背取食,受到震动容易坠落和脱毛。幼虫老熟后,爬到树干咬取枝上嫩皮和吐丝粘连,结成丝质的灰色薄茧化蛹。茧多紧附在2~3年生的幼树枝干上,极似书皮的隆起部分,幼虫在化蛹前在茧内常利用腹节间的齿列摩擦茧壳,发出嚓嚓的声音,持续4天左右。蛹期15天左右。7月第1代成虫出现,8月上旬第2代幼虫孵化危害,严重时将叶吃光。9月中下旬幼虫在枝干上化蛹作茧越冬。

防治方法

  1.于冬春季在树枝、树干上寻茧灭蛹。

  2.检查树下的虫粪及树上的被害状,发现幼虫人工震动枝条捕杀。

  3.幼虫期可用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等喷洒防治,还可推广使用一些低毒、无污染农药及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B.T乳剂等。

  4.灯光诱杀成虫。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