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性溶酶体

自噬性溶酶体(autolysosome)又称胞溶酶体(cytolysosome),它是初级溶酶体与来自自噬作用(autophagocytosis)的含有内源性物质的囊泡融合而成。内源性物质包括细胞内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而被损伤的细胞器,或过量储存的糖元等,它们可被细胞自身的膜(如内质网或高尔基复合体的膜)包裹形成自噬体(autophgosome),自噬体与初级溶酶体接触,两者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自噬性溶酶体也可以通过溶酶体本身的内陷,并包围一部分细胞质成分而成(但一般较少)。在自噬溶酶体内的内源性物质被溶酶体的酶消化分解的过程称自噬。
- 中文名称 自噬性溶酶体
- 外文名称 autolysosome
- 别名 胞溶酶体
- 一级学科 细胞生物学
- 二级学科 细胞结构与细胞外基质
简介
自噬性溶酶体(autolysosome)
是一种自体吞噬泡, 作用底物是内源性的,即细胞内的蜕变、破损的某些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这种溶酶体广泛存在于正常的细胞内,在细胞内起"清道夫"作用,作为细胞内细胞器和其它结构自然减员和更新的正常途径。在组织细胞受到各种理化因素伤害时,自噬性溶酶体大量增加,因此对细胞的损伤起一种保护作用。
作用
自噬性溶酶体的作用底物是内源性的,即来自细胞内的衰老和崩解的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等。它们由单层膜包围,内部常含有尚未分解的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或脂类、糖原等。正常细胞中的自噬性溶酶体在消化、分解、自然更替一些细胞内的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当细胞受到药物作用、射线照射和机械损伤时,其数量明显地增多。在病变的细胞中也常可见到自噬性溶酶体。
对细胞内物质的消化
溶酶体的作用还包括对细胞内物质的消化,溶酶体能?消化分解经胞吞作用摄入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和细胞内衰亡或损伤的各种细胞器等。
吞噬性溶酶体内的各种大分子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被分解为简单物质。例如,能将蛋白质分解为二肽或游离氨基酸;把核酸分解为核苷和磷酸;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为寡糖类或单糖;将中性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等。这些被分解而生成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能透过溶酶体体膜进入细胞质基质,重新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一些未被完全消化的物质残留下来,形成残余小体。
骨质的更新作用
在骨生长和骨重建过程中,溶酶体对骨质的更新起着重要作用。破骨细胞的溶酶体酶能释放到细胞外,分解和消除陈旧的骨基质,这是骨质更新的一个重要步骤。溶酶体酶释放的具体过程可能是:细胞内的环化酶活性发生改变后,随着cAMP的增加,蛋白质激酶被活化而引起微管及其周围的蛋白质的磷酸化,其结果微管发生聚集,致使溶酶体向细胞膜方向移动,并与细胞膜相互融合,然后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被排出细胞外,以分解和消除陈旧的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