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围

腿围指的是人体腿部围度的大小,主要分为大腿围和小腿围(腿肚围)两种。
大腿围又称为大腿最大围,绝非大腿中部围 。
身高大腿围指数=(大腿围/身高)×100,大腿长围度指数=(大腿围/大腿长)×100;这两项指数女性均大于男性,差异显著。也就是说,同身高女性大腿更粗 ;女性腿相对粗短,男性相对细长 。这与体脂分布的性别差异有关 ,雌激素抑制脂肪在上腹部的囤积,增加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积 。而且,女性的肌肉更倾向分布于下肢;与男性相比,女性下肢肌肉质量占全身的比例更高 。
同身高女性大腿根部更粗,这与大转子点间宽的两性差异有关 。
腰细臀宽大腿粗的梨型身材和沙漏型身材女性,比腰粗臀窄大腿细的矩形身材、苹果型身材、倒三角身材女性更健康长寿 。梨型身材、沙漏型身材女性和她们的后代认知能力较高,臀部和大腿储存的脂肪含有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即DHA),这种不饱和脂肪酸是胎儿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 。
- 中文名称 腿围
- 包括 大腿围、小腿围(腿肚围)
- 大腿围指数 (大腿围/身高)×100
- 小腿围指数 (小腿围/身高)×100
测量方法
人体形态指标之一。人体腿部围度的大小,分大腿围和小腿围(腿肚围)。它反映人体腿部肌肉发育水平及发达程度。
(1)大腿围又称为大腿最大围,绝非大腿中部围 。
测量大腿围时,被测者两腿开立同肩宽,检测者在其侧面将软带尺置于被测者臀股皱襞下水平环绕大腿一周计量。
正确和错误测量方法如图所示 :
(2)测量小腿围(腿肚围)时,姿势同上,检测者将带尺在小腿最粗壮处以水平位绕其一周计量、测量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5cm 。
脂肪分布
(1)按照某些观察者的观点,女性的腿相对来说是细长的。
其实不然,实际上,我们能肯定的是,从青春前期开始,欧美女子大腿的相对尺寸和绝对尺寸就明显大于男子。根据奎特莱特对比利时人的测量,女孩14岁时,大腿的最大周长的绝对值大于男孩,12岁时,相对值大于男孩;美国女孩15岁时,大腿绝对值平均比同龄男孩大2寸。萨金特选择了400名20岁的男子和400名20岁的女子(各方面适中),他发现,女子的大腿周长比男子大1.25寸。
女性大腿和臀部的发达必然是由于大量脂肪沉积的结果,它足以表现女性的特征。因此可以把它称之为(实际上也是)真正的第二性征,也就是说,女子的脂肪主要聚积在大腿和臀部。在青春前期以后,女子大腿和臀部脂肪稍显丰富是正常的,臀部及邻近区发达而上身削瘦的女子并不罕见 。
(2)身高大腿围指数=(大腿围/身高)×100,大腿长围度指数=(大腿围/大腿长)×100;这两项指数女性均大于男性,差异显著。也就是说,同身高女性大腿更粗 ;女性腿相对粗短,男性相对细长 。这与体脂分布的性别差异有关 ,雌激素抑制脂肪在上腹部的囤积,增加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积 。
跳高、长跑运动员等大腿围和大腿围指数较小,因此,男人腿细肾虚的说法是不妥的 。
(3)腰细臀宽大腿粗的梨型身材和沙漏型身材女性,比腰粗臀窄大腿细的矩形身材、苹果型身材、倒三角身材女性更健康长寿 。梨型身材、沙漏型身材女性和她们的后代认知能力较高,臀部和大腿储存的脂肪含有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即DHA),这种不饱和脂肪酸是胎儿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 。
肌肉分布
虽然男性的肌肉含量比女性多得多。但199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达到了男性的60%~70%,而上肢只有男性50%~60%,女性的肌肉更倾向分布于下肢。与男性相比,女性下肢肌肉质量占全身的比例更高。在相同的体重下,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和男性几乎相同,但是上半身的肌肉力量低于男性 。
因此,女性大腿围指数大于男性,不仅仅涉及脂肪分布,还涉及肌肉分布。
增长率
青春期,男生上体的围、宽度增长得快些,女生则是下肢的围、宽度增长得快些。
男生胸围、肩宽的年增长值高峰分别为3.7厘米和1.6厘米,比女生的3.5厘米、1.3厘米大0.2厘米和0.3厘米。11-21岁的男生共增长21.4厘米和9.20厘米,分别比女生的15厘米和5.3厘米大6.4厘米和3.9厘米。
相反,女生大腿围年增长值的波峰为2.3厘米,比男生的2厘米大0.3厘米。11-21岁的女生大腿围共增长11.2厘米,比男生的9.6厘米大1.6厘米。
由于男生的肩宽、胸围比女生的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因而总增长量大,而女生的大腿围比男生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因而总增长量大,所以就形成了男生上体宽粗、下肢细长,女生则是上体窄细、下肢粗短的体型 。
大转子间宽
同身高女性大腿根部更粗,这与大转子点间宽的两性差异有关 :
(1)骨骼系统最重要的性别差异表现在骨盆。女性骨盆由于适应妊娠的需要,比男性的短且相对较宽。女性骶骨也较宽,骨盆腔宽而圆,便于胎儿的娩出。由于骨盆腔较宽,致使两侧的髋臼(容纳股骨头的关节窝)相距较远,增加了两侧大转子的间距,故使髋部变宽 。
女性大转子间距的发育和月经初潮有一定联系。13-15岁女性大转子间距发育甚为迅速,其均数远超过男性,这一时期也正是月经初潮的高峰时期,所以大转子间距的发育高峰应该是第二性征的重要指征 。
(2)无论男女,左右两大转子的宽度均大于髂嵴的宽度。虽然男性髂嵴间距相对于身高的比值小于女性,但平均值却略大于女性。而女性左右大转子间距平均值就已经超过了男性,所以当双膝并拢时,女性左右两股骨的倾角更大 (Q角较男性大,颈干角较男性小),导致腿微呈"X"形,膝外翻程度较大 ,两侧大转子更为突出 。
在男性人体中,大转子之间或位于大转子前侧的阔筋膜张肌之间的距离是髋部的最宽点;而在女性人体中,大转子下侧的脂肪部位才是髋部的最宽点 ,与臀部的臀褶相对应 。
综上所述,在人体尺寸平均值中,只有大转子点间宽和臀宽测量值,女性始终略大于男性。同身高,两性差异极其显著。也就是说,女性髋关节更宽 。
人体围度与健康
(1)来自伊朗德黑兰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腰围、臀围、大腿围、腰臀比等中央肥胖指数与死亡风险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中心性肥胖(腹部周围储存较多脂肪)与任何原因引起的早期死亡风险相关性均较高,而整体脂肪与其无关;相反,臀部和大腿脂肪偏多会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腰围每增加10厘米,全因死亡风险便会增加11%;而腰臀比每增加0.1个单位,死亡风险会增加20%。这两种关联性在女性中表现的更强。
大腿围增加5厘米会使总死亡率风险降低18%,而臀围增加10cm可降低10%风险。该关联在女性中较为显著,而在男性中无明显相关性 。
(2)在《欧洲心脏杂志》的相关研究中也证实了类似的结论,该研究选择了2683名50-79岁的BMI指数在正常范围内(18.5-25之间)的女性作为实验对象,经过了18年的追踪,结果发现,梨型身材、沙漏型身材的女性比苹果型身材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低91% 。
(3)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蒂宾根大学医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Tübingen)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Norbert Stefan教授在《柳叶刀-糖尿病及内分泌学》发表了一篇综述,详细阐述了不同脂肪分布表型与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的关系、影响脂肪分布的因素、改善体脂分布的方法等。研究指出,体重正常但臀部和大腿脂肪较多的梨型身材女性,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的风险较低。因堆积在臀部和大腿的脂肪,属于皮下脂肪,有保护作用。而苹果型身材的脂肪则堆积在腹部,是内脏脂肪,容易向血液释放脂肪酸,会引起高胆固醇、胰岛素抵抗等病 。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苏青教授和杨震教授课题组基于上海市9520人进行了细致的流行病学分析:粗腰细腿的苹果型身材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高,而细腰粗腿的梨型身材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低;大腿围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水平均呈负相关,即大腿越粗,上述血压、血脂、血糖指标越低 。
相关数据
中国
中国18-25岁青年体质调查测量数据的平均值(节选)如表所示 :
注:根据197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23项测试指标综合统计材料而编制 。
项目 | 全国 | 南方 | 北方 |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
身高(cm) | 170.3 | 159.0 | 11.3 | 169.3 | 158.1 | 11.2 | 171.4 | 159.8 | 11.6 |
大腿围(cm) | 50.2 | 51.4 | -1.2 | 49.8 | 51.0 | -1.2 | 50.5 | 51.8 | -1.3 |
(大腿围/身高)×100 | 29.5 | 32.3 | -2.8 | 29.4 | 32.3 | -2.8 | 29.5 | 32.4 | -3.0 |
我国7-21岁青少年大腿围和小腿围(腿肚围)平均值如下表 :
表:不同年龄的大腿围和小腿围 | ||||||
年龄(岁) | 大腿围(mm) | 小腿围(mm) |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
7 | 336 | 340 | -4 | 241 | 241 | 0 |
8 | 349 | 353 | -4 | 249 | 249 | 0 |
9 | 364 | 368 | -4 | 258 | 258 | 0 |
10 | 379 | 386 | -7 | 268 | 270 | -2 |
11 | 392 | 403 | -11 | 277 | 281 | -4 |
12 | 407 | 424 | -17 | 289 | 295 | -6 |
13 | 424 | 447 | -23 | 304 | 308 | -4 |
14 | 444 | 467 | -23 | 319 | 319 | 0 |
15 | 463 | 487 | -24 | 331 | 329 | 2 |
16 | 477 | 498 | -21 | 338 | 334 | 4 |
17 | 486 | 504 | -18 | 343 | 337 | 6 |
18 | 496 | 513 | -17 | 347 | 342 | 5 |
19 | 502 | 516 | -14 | 351 | 345 | 6 |
20 | 503 | 518 | -15 | 351 | 346 | 5 |
21 | 504 | 516 | -12 | 352 | 345 | 7 |
大腿围女性始终大于男性,这与体脂分布的性别差异有关 。
1979年,山东省城市男女7-25岁的大腿围、(大腿围/身高)×100数据如图册所示。由此可见:各年龄组大腿围数据女性均略大于男性;(大腿围/身高)×100指数女性明显大于男性,差异极其显著 。
日本
《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节选,如表、图所示,以供参考: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714 | 1591.3 | 122.7 |
大腿围(臀沟)(mm) | 535.7 | 526.8 | 8.9 |
(大腿围(臀沟)/身高)×100 | 31.25 | 33.11 | -1.85 |
大腿围(mm) | 528.9 | 527.9 | 1 |
(大腿围/身高)×100 | 30.86 | 33.17 | -2.32 |
坐姿上部大腿围(mm) | 535.7 | 536 | -0.3 |
(坐姿上部大腿围/身高)×100 | 31.25 | 33.68 | -2.43 |
大腿厚(mm) | 168.2 | 180.7 | -12.5 |
(大腿厚/身高)×100 | 9.81 | 11.36 | -1.54 |
大腿宽(mm) | 165.2 | 163.4 | 1.8 |
(大腿宽/身高)×100 | 9.64 | 10.27 | -0.63 |
由此可见,女性大腿更厚,同身高女性大腿更宽、更粗 。
《日本人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7-98》节选,以供参考: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705.8 | 1586.3 | 119.5 |
大腿围(mm) | 515.1 | 542.7 | -27.6 |
(大腿围/身高)×100 | 30.20 | 34.21 | -4.01 |
各身高段大腿围数值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
身长の阶级(cm) | 男 | 女 | 男/女x 100 | ||||
人数 | 平均身长(cm) | 测定値(cm) | 人数 | 平均身长(cm) | 测定値(cm) | ||
182.5~187.4 | 1 | 183.9 | 50.3 | 0 | - | - | - |
177.5~182.4 | 15 | 179.2 | 53.9 | 0 | - | - | - |
172.5~177.4 | 21 | 174.3 | 51.4 | 1 | 173 | 57.1 | 90 |
167.5~172.4 | 43 | 169.8 | 51.1 | 3 | 169.6 | 56.5 | 90.4 |
162.5~167.4 | 23 | 165.1 | 52.2 | 26 | 164.5 | 54.9 | 95 |
157.5~162.4 | 6 | 160.5 | 46.5 | 33 | 159.5 | 54.6 | 85.2 |
152.5~157.4 | 0 | - | - | 32 | 154.7 | 53.2 | - |
147.5~152.4 | 0 | - | - | 10 | 151.5 | 53.7 | - |
142.5~147.4 | 0 | - | - | 2 | 144.5 | 54.1 | - |
全 体 | 109 | 170.6 | 51.5 | 107 | 158.6 | 54.3 | 94.9 |
由此可见,同身高,女性大腿围数值明显大于男性。
《AIST/HQL人体寸法・形状データベース2003》中,大腿囲(Maximum thigh circumference)、大腿最大囲位置厚径(Thigh depth)、大腿囲位置横径(Thigh breadth)统计量【青年群】(单位:mm)如下,以供参 :
- | 项目名 | Measuremet item | 被験 者数 N | 平均 値 Mean | 标准 偏差 S.D. | 最小 値 Min. | 最大 値 Max. | 5パーセン タイル値 5percentile | 50パーセ ンタイル値 50percentile | 95パーセ ンタイル値 95percentile |
男 | 大腿囲 | Maximum thigh circumference | 49 | 539.2 | 45.9 | 437.5 | 664.0 | 472.2 | 537.0 | 621.0 |
女 | 48 | 535.5 | 42.5 | 452.0 | 643.0 | 474.5 | 531.0 | 624.3 | ||
男 | 大腿最 大囲位 置厚径 | Thigh depth | 49 | 170.8 | 17.1 | 137.0 | 214.5 | 145.5 | 173.5 | 203.9 |
女 | 48 | 173.2 | 14.4 | 143.5 | 215.5 | 149.2 | 172.5 | 195.1 | ||
男 | 大腿囲 位置横径 | Thigh breadth | 49 | 168.1 | 13.9 | 131.0 | 199.0 | 147.6 | 167.0 | 191.6 |
女 | 48 | 165.8 | 12.9 | 142.0 | 194.0 | 150.1 | 160.8 | 192.4 |
《size-JPN 2004-2006》不同年龄层次的身高、大腿围以及(大腿围/身高)×100,以供参考 :
年龄(岁) | 身高(mm) | 大腿围(mm) | (大腿围/身高)×100 |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
20-24 | 1704 | 1582 | 122 | 541 | 540 | 1 | 31.75 | 34.13 | -2.39 |
25-29 | 1710 | 1590 | 120 | 562 | 533 | 29 | 32.87 | 33.52 | -0.66 |
30-34 | 1713 | 1584 | 129 | 572 | 533 | 39 | 33.39 | 33.65 | -0.26 |
35-39 | 1710 | 1585 | 125 | 570 | 534 | 36 | 33.33 | 33.69 | -0.36 |
40-44 | 1705 | 1579 | 126 | 572 | 541 | 31 | 33.55 | 34.26 | -0.71 |
45-49 | 1697 | 1562 | 135 | 565 | 540 | 25 | 33.29 | 34.57 | -1.28 |
50-54 | 1691 | 1555 | 136 | 561 | 535 | 26 | 33.18 | 34.41 | -1.23 |
55-59 | 1673 | 1550 | 123 | 549 | 529 | 20 | 32.82 | 34.13 | -1.31 |
60-64 | 1645 | 1535 | 110 | 530 | 524 | 6 | 32.22 | 34.14 | -1.92 |
65-69 | 1635 | 1519 | 116 | 532 | 524 | 8 | 32.54 | 34.50 | -1.96 |
70-74 | 1622 | 1496 | 126 | 523 | 514 | 9 | 32.24 | 34.36 | -2.11 |
75-79 | 1604 | 1473 | 131 | 509 | 502 | 7 | 31.73 | 34.08 | -2.35 |
美国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和《2010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Marine Corps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节选,以供参考 :
年份 | 项目 | 女 | 男 | 男女差 |
1988 | 身高(cm) | 162.94 | 175.58 | 12.64 |
大腿围(cm) | 58.03 | 59.65 | 1.62 | |
(大腿围/身高)×100 | 35.61 | 33.97 | -1.64 | |
2010 | 身高(cm) | 162.49 | 175.34 | 12.85 |
大腿围(cm) | 60.2 | 61.22 | 1.02 | |
(大腿围/身高)×100 | 37.05 | 34.92 | -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