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脚背腱鞘囊肿

2022-07-06 17:24:27 百科资料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因关节囊周围结缔组织退变所致。囊肿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一般多发于青年女性。中医学中,本病症称为聚筋或筋瘤,认为系患部关节过度活动、反复持重、经久站立等,导致劳伤经筋、气血运行不畅,凝滞筋脉而致病。

腱鞘囊肿概述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本病多发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最常见于腕部背侧,其次是腕部掌面的桡侧,亦可发生于手掌、手指和足背部,少数发生于膝及肘关节附近,是一种关节囊周围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

  虚则损,损则病。腱鞘炎、腱鞘囊肿等腱鞘不适症,源于关节囊、腱鞘组织的劳损受伤、组织局部营养不良,使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不通则痛,肿胀。腱鞘炎尤多见于腕部与手指,这与现代人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键盘、鼠标等有密切关系,故又有“鼠标手”之称。金不换按摩膏直接按揉于腱鞘相应部位,能渗入肌层,达至腱鞘肌腱组织,以三七等活血消肿之力,促进患处微循环,调节关节囊代谢机能,从而可舒缓调理腱鞘炎、腱鞘囊肿导致的疼痛、肿胀等症。

  中医学中,本病症称为聚筋或筋瘤,认为系患部关节过度活动、反复持重、经久站立等,导致劳伤经筋、气血运行不畅,凝滞筋脉而致病。

症状

  足踝部共有8个腱鞘:前方3个(胫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内侧3个(胫后肌腱、拇长屈肌腱和趾长屈肌腱)、外侧1个(腓骨长、短肌腱)、后侧1个(跟腱)。足踝部腱鞘囊肿以足背腱鞘囊肿为较多见。

脚背腱鞘囊肿

病因

  1、现代医学认为,腱鞘囊肿是由结缔组织内局部变性等因素所致。目前多数人认为,腱鞘囊肿是由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变形成囊肿。部分病例与外伤有关。

  2、中医认为,外伤或劳损伤及手少阳三焦经,造成运化失职;或伤及筋膜,造成气血瘀滞。无论运化失职或气血瘀滞,皆可导致水液积聚于骨节经络,从而形成囊肿。

危害

  1、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腱鞘囊肿多发于脚背,产生酸胀疼痛感,妨碍患者正常手部活动和行走,从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2、诱发其他疾病

  跗管综合征:足踝部跗管内的腱鞘囊肿可压迫胫神经,导致跗管综合征。

易患人群

  1、腱鞘囊肿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更常见。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常穿高跟鞋,极容易引起足部软组织损伤,因此是本病的高发群体。

  2、糖尿病患者较易患腱鞘囊肿。

治疗

  1、穿刺抽液

  在局部麻醉之后,用较粗的针头穿刺,抽出囊液后,注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酶,然后加压包扎。激素类药物会对身体有副作用。

  2、手术疗法

  局部麻醉之后,将脚背患处囊肿予以摘除,术后加以加压包扎会对手腕或足踝造成创伤,恢复期长,一般需要一个多月才能正常活动。

  3、针灸

  用针灸针穿通囊壁,出针后用脚背在囊肿处加压揉按,挤出囊液,使囊肿变平而愈。有一定功效,但治疗后可能复发。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腱鞘囊肿是因筋膜劳伤致气血瘀滞而成。故中医疗法以通经舒脉、理气活血为原则,以修复受损筋膜为要点,合辩证施治、标本兼顾之理念,故在治疗腱鞘囊肿一症上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认为腱鞘囊肿在中医属于“筋结”、“筋聚”、“筋瘤”的范畴,系外伤筋膜,邪气所居,郁滞运化不畅,气血阻滞,血不荣筋,夹痰夹瘀凝结。多因患部关节过度活动、反复持重、经久站立等,劳伤经筋,以致气津运行不畅,水液积聚于骨节经络而成。

专家建议—日常小护理

  1、用热水洗手足

  在劳累后应用热水对患处进行冲洗,使局部气血通畅,可促进血液循环。

  2、进行自行按摩

  劳动后各关节疼痛不适,适时活动关节,并由浅入深进行自行按摩。

  3、小心使用工具

  使用工具时,勿将压力集中于手腕基部。尽量使用手肘及肩膀。

  4、多食水果蔬菜

  如油菜、青菜、芹菜以及桔子、苹果、生梨、山楂等,以补充维生素和均衡营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