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
症状体征
背痛是脊柱转移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经常早于其他神经症状数周或数月。可以见到两种性质不同的背痛: 与肿瘤有关的疼痛和机械性疼痛。与肿瘤有关的疼痛主要表现为夜间痛或清晨痛, 并且一般在白天因活动而缓解。这种疼痛可能是炎性介质或肿瘤牵张椎体的骨膜所致。应用小剂量的激素(如每天12mg 地塞米松) 对这种疼痛有效。用放射疗法或手术针对肿瘤进行确切的治疗可以解除这种疼痛。治疗后疼痛的复发预示着肿瘤的局部复发。机械性疼痛源于脊柱的结构异常, 如病理性压缩骨折导致脊柱的不稳定。这种疼痛是运动相关性的, 坐位或站立位增加了脊柱的纵向负荷从而使疼痛加重。除此以外, 若患者出现胸椎或胸腰椎压缩骨折造成后突畸形, 卧位时会伴发严重疼痛, 患者往往有坐位睡觉的病史。激素治疗对机械性疼痛无效, 可以用麻醉性镇痛药或外部支具缓解疼痛。胸椎的病理性压缩骨折所致疼痛通常持续数天, 如果肿瘤没有侵犯后侧附件, 疼痛一般可在数天后缓解。
治疗方法
目前,对于脊柱肿瘤的治疗,一般需要首先通过活检明确诊断。原发脊柱肿瘤的治疗原则与肢体肿瘤相同。对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法:化疗、放疗和手术。内外科治疗转移瘤的目标都是最大可能地改善生活质量。一旦转移瘤的诊断确立,则手术或手术联合其他治疗手段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缓解疼痛、改善或维持神经功能和恢复脊柱结构完整性。确定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方案需要诸如肿瘤内科、普通内科、放射科、放疗科、神经科和骨科等多学科参与。
疾病检查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于临床怀疑而X线不能确诊者,可以行CT检查。它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间隙,便于测定关节间隙有无 增宽,狭窄,强直或部分强直有独到之处。
磁共振(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美国科学家研究了36例患者,24例为炎性下背痛,12例为机械压力所致下背痛 的病人。通过标准的X线检查骶髂关节正常。但应用MRI检查:发现54%的炎性下背痛和17%的机械原因性下背痛的患者有骶髂关节炎 。
用SPECT 检查:发现38%的炎性下背痛存在骶髂关节炎,而机械原因组无此发现.MRI和SPECT同时检查阳性发现率明显升高。炎性下背痛者58%和机械性下背痛者17%的患者存在骶髂关节炎。因此研究者认为MRI和SPECT闪烁造影骶髂关节拍片,非常有助于极早 期诊断和治疗,从这个角度讲明显优于普通X线,但费用昂贵,不提倡作为常规检查。
鉴别诊断
1:脊柱肿瘤多以疼痛、神经功能损害、肿块、病理骨折等情况出现,也可偶然体检发现。
2:脊椎化脓性炎症:发病前,病人多有皮肤疖肿或其他化脓灶病多骤起、体温高,中毒症状明显,受累部疼痛明显,活动受限,局部软组织肿胀和压痛。X线摄片椎体可见骨质破坏,椎间变窄,常有死骨形成,多无脓肿形成,应行细菌和组织学检查确诊。
3:退变性脊椎病变:椎间盘、韧带突入椎管引起脊髓和神经受压。中年以后脊柱退行变的影像学征象几乎都存在,与脊髓肿瘤的鉴别诊断要靠细致的神经系统评价,辅助以影像学检查
4:脊柱结核:多有低烧、盗汗等慢性中毒症状,病变多侵蚀椎间盘与相应椎体缘,椎旁寒形脓疡有助于鉴别诊断。
疾病并发症
1.切口感染、裂开 一般情况较差,切口愈合能力不良或脑脊液漏者易发生。术中应注意无菌操作。术后除抗生素治疗外,应积极改善全身情况,特别注意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的补充。
2.脊髓水肿 常因手术操作损伤脊髓造成,临床表现类似血肿,治疗以脱水、激素为主,严重者可再次手术,开放硬脊膜。
3.硬脊膜外血肿 椎旁肌肉、椎骨和硬脊膜静脉丛止血不彻底,术后可形成血肿,造成肢体瘫痪加重,多在术后72h内发生,即使在放置引流管的情况下也可发生血肿。如出现这种现象,应积极探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
预防护理
①关注自己的健康,如果感觉身体有麻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及早做检查确诊。
②手机、电脑、电视、微波用品的电磁辐射,尽量多使用有线电话,使用电脑时距荧屏应在一臂之遥,看电视的时间不要太久。
③养成良好的姿势习惯,注意保暖,防止受风寒侵袭,保护好颈椎、腰椎、胸椎等。
④减少和避免放射性辐射,尤其在青少年骨骼发育时期。
⑤避免外伤,特别是青少年发育期的长骨骺部。
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病毒感染。
⑦宜多吃具有抗骨髓病、骨肉瘤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淡菜、海蛤、裙带菜、杏仁、桃仁、李。骨痛宜吃龟板、鳖肉、穿山甲、牡蛎、蟹、虾、核桃。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忌霉变、腌制、油煎、肥腻食物、忌羊肉、鹅肉、猪头肉等发物等。
⑧少吸烟喝酒,尽量避免烟酒刺激身体。多运动。
病理病因
①椎体内逐渐增大的肿块突破骨皮质侵入椎旁软组织;
②压迫或侵入邻近神经根;
③椎体破坏继发病理骨折;
④病理骨折后出现脊柱不稳定, 特别是并发后侧附件溶骨性破坏时;
⑤脊髓受压。据报道, 广泛转移的癌症患者中约有5 %的人发生脊髓受压。转移的肿瘤灶浸润椎体并使之强度下降, 椎体发生部分塌陷, 肿瘤组织或骨碎片随之侵入椎管, 这是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最常见的原因。
预后
1. 病变的部位出现在脊柱不同部位的脊柱恶 性肿瘤 , 于术切除的难易程度不同 .下颈段、下胸 段、胸腰段及腰段脊椎手术显露相对容易 , 手术切除 相对容易进行 , 相应复发率低。位于上颈段、上胸段 脊椎或慨骨区的恶性肿瘤 , 手术显露相对困难 , 手术 切除相对难以进行 , 相应复发率较高 , 预后相对较 差。
2. 转移瘤侵及的范围根据脊柱恶性肿瘤导致 的脊柱畸形的 MRI 矢状位分类 , 属 I 、 E 型的脊柱 恶性肿瘤 , 病变尚局限在椎体内 , 手术切除相对容 易 , 复发率相对较低。属于田型的脊柱恶性肿瘤 , 肿 瘤病变已突破椎体界限 , 手术切除相对复杂 , 复发率 相对较高。属于凹型的脊柱恶性肿瘤 , 椎体内骨髓和 骨小梁完全为转移瘤所取代 , 肿瘤进一步发展 , 浸润 破坏累及椎板 , 手术切除更加困难 , 复发率较高 , 预 后较差。
3. 病理分级由于脊柱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及 生物学行为的不同 , 其预后也存在着很大区别。肿瘤 恶性程度相对较低 , 则预后较好 ; 肿瘤的恶性程度相 对较高 , 预后则较差。
4. 转移瘤灶的数目转移瘤的数量及有无合并 其他器官转移 , 对预后影响较大。多数报道称转移嘻 灶的数目、大小与预后相关。 Ward 等报道转移窑吐 在 3 个以上者死亡危险性增加 2. 9 倍。合并其他器官 转移 , 预后差。 Yamanshita 等将全身骨倍分在三区 : 中心区 ( 胸、腰椎和肋骨 ) 、中间区 ( 颈椎、啧骨、骨盆和情骨 ) 及周围区 ( 肩 B 甲骨、股骨、眩骨和 锁骨 ) , 并认为乳腺癌骨转移相应可分为三期 . I 期 仅局限于中心区骨悟 , IT 期中心区加中间区骨髓受累 , 而田期则三区均累及 , 属终末期 = 而 Hosono 等 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局限于骨盆和腰椎者预后较好 , 而超出以上范围者预后差通常两处以上骨转移预后 要比孤立病灶差 , 而合并有其他器官转移提示肿瘤已进入终末期。
5. 于术治疗脊柱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由于其 部位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 , 肿瘤的切除常存在一定的危险 , 所以很难进行根治性切除。 -般 认为病段切除 , 清除肿瘤较为彻底 , 预后要比刮除植 骨术为好。
图书《脊柱肿瘤》
作者:金(Daniel H.Kim) (作者), Ung-kyu Chang (作者), Se-Hoon Kim (作者), 郭卫 (译者)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月1日)
外文书名: Tumors of the Spine
精装: 69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811169673, 9787811169676
条形码: 9787811169676
产品尺寸及重量: 29.2 x 22 x 3.4 cm ; 2.3 Kg
内容简介
《脊柱肿瘤》来自各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为有效地诊断和治疗脊柱肿瘤,提供了渐进式的指导。通过对病理和放射影像学表现进行解读,并介绍25种当代最佳的手术人路、微创技术和理想的辅助治疗措施,来评估当代最先进的诊断知识和治疗方式。有效总结了以往手术实践中各种操作的关键部分、精华所在,以及不足之处。数百幅精美的临床照片和插图,描述了关键的诊断和技术,进一步说明如何去诊断和治疗脊柱肿瘤。
序言
脊柱的原发肿瘤比较少见,约10%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发生于脊柱和骶骨。脊柱原发肿瘤中,骨髓瘤最多见,其次是巨细胞瘤、脊索瘤、软骨肉瘤、骨母细胞瘤等。如果不能对脊柱骨巨细胞瘤及脊柱恶性肿瘤进行合适的手术,将导致手术切除不彻底和术后高复发率。
由于诊断技术的改进以及临床医生对脊柱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在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近年来,整块切除被较多应用在脊柱肿瘤手术中,但脊柱解剖的特殊性使得这一技术的应用非常困难。脊柱前方毗邻大血管和重要脏器,脊柱中央容纳脊髓和其发出的神经根,颈椎侧方有椎动脉,这些重要结构造成了脊柱肿瘤切除的高风险。Tomita等提出了从后路对胸腰椎肿瘤实施整块全脊椎切除(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的手术技术。WBB外科分期系统是将脊柱从横切面进行表盘状分区的系统,是合理设计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方案的基础。Boriani详细介绍了根据WBB外科分期系统,三种经典的脊柱肿瘤整块切除方式,即椎骨切除(vertebrectomv)、矢状切除(sagittal re-section)和后弓切除(resection of the posterior 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