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胡饼

2022-07-01 22:55:18 百科资料

胡饼就是馕。汉代控制西域后,引进芝麻,胡桃,为饼类制作增添了新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也被称为"胡饼"。

  • 中文名称 胡饼
  • 外文名称 Hu Bing
  • 主要食材 面粉,芝麻,洋葱,鸡蛋,酥油,牛奶,清油,糖,盐
  • 别名 烧饼,炉饼,馕
  • 类型 主食,面食

历史背景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古代称为"胡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馕,厚约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

花样

  馕的花样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丰富。除了面粉外,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糖、盐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做"托喀西"馕和其他馕时,不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还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亚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这种馕不仅味道好,而且长时间保存不会变质。所以维吾尔族人出差,上远路都带这种馕,喝点茶水,吃些"托喀西"馕马上可以充饥,这真是一种理想的方便餐。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就是馕。

制作方法

  除了面粉外,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糖、盐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做"托喀西"馕和其他馕时,不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还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亚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这种馕不仅味道好,而且长时间保存不会变质。所以维吾尔族人出差,上远路都带这种馕,喝点茶水,吃些"托喀西"馕马上可以充饥,这真是一种理想的方便餐。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就是馕。

文献记载

  秦汉以前中国人大约主食汤饼或者蒸饼。《释名》:饼,并也。溲麦面使合并也。崔实《四民月令》:立秋日食煮饼及水溲饼。《汉书·百官表》在"少府"属下有"汤官",主饼饵。这些都是讲的煮汤作饼,即汤饼,或煮饼。至于蒸饼,《晋书》记载,何曾尊豪,累世蒸饼上不作十字不食。《柳氏旧闻》载,唐玄宗食俎有羊臂臑,夫子割余污漫刃,以饼洁之,玄宗看见了很不高兴。这里讲的饼,都是蒸饼,很薄软,所以能用来拭刀。

由来

  最早一条记载"胡饼"的文字,是《太平御览》八六。引《续汉书》:"灵帝好胡饼"。其次是《三辅决录》:"赵歧避难至北海,于市中贩胡饼"的记载。可见汉代已有"胡饼"。就算有人说《三辅决录》出自后人之手,《晋书》也有王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的记载。可知至迟晋代已传入"胡饼"了。

多元名

  "毕罗"的得名,《资暇录》说,番邦有毕氏、罗氏,好食这种食品.所以叫"毕罗"。《唐语林》亦有类似记载。日本人桑原骘藏考证说,隋唐时来华的西人,说"安国"的西边百余里,有"毕国",其人常到中土贸易,可能"毕罗"因其来自番国等地,因以为名,正如慧琳所谓,随意制字,了无正体者。

  杨升庵说:《集韵》:毕罗,修食也。唐人小说中,宰相有樱笋厨,食之精者,有"樱桃毕罗"。今天北方人称呼为"波波",南方人讹传为"磨磨"。在此之前,北宋《青箱杂记》,也记载说:饼一名毕罗,北方有所谓波波者,今俗书作毕罗即此。唐代长安有专售之毕罗店,一在东市,一在长头里,俱见《续酉阳杂俎》。唐代卖毕罗亦以斤计,只是中有蒜为饼,和宋代北方之饽饽。以甜者为多,似不同。这些记述可知,毕罗也是"胡食",是由西域胡人传来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