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枝子

胡枝子(拉丁学名:Lespedeza bicolor Turcz.)又名:萩、胡枝条、扫皮、随军茶等,属蔷薇目,豆科胡枝子属直立灌木,分枝多、卵状叶片,花冠为红紫色。荚果斜卵形。花期8月,果熟期9-10月。
可作绿肥及饲料。根为清热解毒药,治疮疗、蛇伤等。富含碳水化合物,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储存和提供热能;解毒;增强肠道功能。富含纤维素,具有使人有饱食感,有利于减肥。进食后可刺激胃肠道,可防治便秘、痔疮等疾病,具有很高药用价值。
夏季至秋季开放的花。美丽而含蓄的著名秋日七草之一。
- 中文名 胡枝子
- 组 大胡枝子组
- 亚 目 蔷薇亚目
- 别 称 萩、胡枝条、扫皮、随军茶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直立灌木,高1-3米,多分枝,小枝黄色或暗褐色,有条棱,被疏短毛;芽卵形,长2-3毫米,具数枚黄褐色鳞片。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2枚,线状披针形,长3-4.5毫米;叶柄长2-7(-9)厘米;小叶质薄,卵形、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6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稀稍尖,具短刺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色淡,被疏柔毛,老时渐无毛。
总状花序腋生,比叶长,常构成大型、较疏松的圆锥花序;总花梗长4-10厘米;小苞片2,卵形,长不到1厘米,先端钝圆或稍尖,黄褐色,被短柔毛;花梗短,长约2毫米,密被毛;花萼长约5毫米,5浅裂,裂片通常短于萼筒,上方2裂片合生成2齿,裂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尖,外面被白毛;花冠红紫色,极稀白色(var.albaBean),长约10毫米,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较短,近长圆形,基部具耳和瓣柄,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先端钝,基部具较长的瓣柄;子房被毛。
荚果斜倒卵形,稍扁,长约10毫米,宽约5毫米,表面具网纹,密被短柔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态习性
胡枝子耐旱、耐瘠薄、耐酸性、耐盐碱、耐刈割。对土壤适应性强,在瘠薄的新开垦地上可以生长,但最适于壤土和腐殖土。耐寒性很强,在坝上高寒区以主根茎之腋芽越冬,在翌年4月下旬萌发新枝,7至8月份开花,9至10月份种子成熟,刈割期为6至9月,再生性很强,每年可刈割3至4次。
分布区域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分布于朝鲜、日本、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生于海拔150-1000米的山坡、林缘、路旁、灌丛及杂木林间。
繁殖方式
胡枝子育苗可采用播种和插条两种方法。
播种育苗
播种前将荚果碾去皮,用50~60 ℃温水浸泡24h ,取出膨胀种粒,对未膨胀种子,如此反复浸种,然后放在25~30 ℃的地方催芽。也可用30 ℃温水浸种24h ,捞出混2 倍湿沙贮藏50~60 天。春、秋播种均可,春季用处理过的种子,秋季种子不用处理即可。条播亩用种115~2kg,播种后覆土015~1cm。出苗后要及时除草松土,10~15 天开始间苗,播种沟留苗每米25~30 株。苗木生长期灌水3~5 次,施肥1~2 次,1~2 年生苗高60cm 以上,地径0-16cm 以上可出圃造林。

插条育苗
采2~3 年生,粗1cm 左右主干,截成15~20cm 插穗,秋季随采随截随插,行距30cm,株距20cm,插后及时灌水。春插将截好的插穗,按50~100 株打捆,沙埋贮藏,翌春3~4 月取出,用清水浸泡基部2 天扦插。造林时可采用植苗、直播、分根3 种方法造林。

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植苗造林。穴状或鱼鳞坑整地,株行距1m ×11. 5m。使用1~2 年生苗,栽前个剪伤根、截干、留干长5~6cm,埋土超过原土印4~5cm,栽后踏实。直播造林需雨季进行。先浸种,待种子胚芽略发白色再播种,采取穴播,穴径30cm ,深20cm ,每穴播种15~20粒,每亩444 穴。或穴径10cm,深10cm,每穴播种30 粒,每亩1000 穴左右,覆土0.15~1cm,播后轻轻镇压。分根造林是利用胡枝子根系发达,萌力强的特点,利用平茬根桩或野生苗根造林。可1~3 株丛植,多带根系,也可带干或截干栽植。覆土超原土印3~5cm。
栽培技术
适时采种
胡枝子9月下旬至10上旬采种,将采下的种子摊晒于阳光下,约4~5天即可风选去杂,而后装袋贮于通风干燥地方,无虫蛀。

科学育苗
同一般阔叶树育苗基本相同,即可大田育苗也可作床育苗。前法育苗苗壮,后法育苗产苗量多。每亩播种量10市斤左右。播前种子处理,用碾子碾,破荚壳即可。播种前还要用60℃~70℃温水侵种催芽,种子部分裂嘴时播种,这样5~6天即可出苗。育苗地以有灌水条件的中性沙壤土为最好。碱性地发芽率低,湿地育出的苗木容易烂根。播种地每亩施底肥3000~4000斤,粪肥要腐烂,捣细,拌匀。
播种时还要灌足底水。播种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条播,播幅4~6cm,行距12~15cm。苗出齐后20日左右间苗,一次定苗。大田式育苗每米留苗30~35株,床作时每平米留苗70~85株。亩产苗3~4万株。育苗地肥力好的可不追肥,若施追肥可在7月中旬以前追2~3次培育胡枝子苗宜在8月中旬前后“割梢”(在苗高30~35cm处割去枝梢),以利于幼苗木质化。
胡枝子苗木假植越冬极容易“坏跟”,最好实行秋掘苗秋栽植,不假植越冬或秋栽植,现栽植现掘苗。必须假植时,假植地宜选择透水性好的高燥地方全埋。
管理
胡枝子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到覆盖地面时完成次中耕除草作业。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定苗,选长势一致的健壮苗留下,并培土干根际。播种造林要及时间苗、定苗,每穴留2~3株,缺苗补植,栽2年后进行平茬,每年产条400kg以上,每年或隔年平茬1次。3年后即可采种,采种后进行割条。

技术要点
播种:播种前种子去壳,擦破种皮,提高发芽率。
播种期:多选择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早春或雨季播种,华北地区在7-8月栽培效果好。
播种量:每公顷60-75千克。
田间管理:播种前每公顷施过磷酸钙300-4500千克。苗期生长慢,应除草1-2次。当年产草量不高。第二年以后生长快,苗高40-50厘米时即可刈割,每年刈割1-2次,每公顷年产鲜草22.5-30吨。种子收获应在荚果变黄时进行,每公顷可收种子225-300千克。
病害防治
常见病害
有根腐病、白柑病锈病,可用50%的多菌灵或70%的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洒。
常见虫害
主要害虫有食心虫、蚜虫,可用1000-1500倍40%的乐果乳油或1500倍的50%的碡胺乳油防除。
化学成份
含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三叶豆甙(trifolin),必需氨基酸,鞣质。种子中含有儿茶精(catechin),表儿茶精(epicatechin),中性脂(nertrallipids),糖脂类(glycolipids),磷脂类(phospolipids)。
主要价值
经济
用作饲料
由于胡技子鲜嫩茎叶丰富,是马、牛、羊、猪等家畜的优质青饲料,带有花序或荚果的干茎杆是家畜冬春的好青储备饲料。据分析,鲜草含粗蛋白质6.29%,粗脂肪2.22%,粗纤维12.48%,无氮浸出物18.41%,粗灰分2.58%,钙0.84%,磷0.92%。

用作肥料
胡枝子的青草产量高,养分的含量也很丰富。如果在种植三年后的胡枝子的壤土上耕翻后再种植粮食,可提高产量86%,种禾本科牧草、老芒麦可提高产草量124%,等于亩施农家肥15车。在北方高寒区如用胡枝子压青作绿肥用,后在第二年播种禾本科牧草多花黑麦草,可提高牧草产量的132%,或种粮食小麦亩产可提高95%。
水土保持
胡技子由于枝叶茂盛和根系发达,可有效地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和改善地壤结构。在坡耕地种植胡枝子3至5年后,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得到显著的改善。土壤的孔隙结构合理。有机质含量大大增加。在种植2年生的胡枝子坡耕地,可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率的62%以上,并可减少地表径流18.2%。减少流失土壤32.4%。
用作燃料
胡枝子在秋季将茎杆收获后,广大群众在入冬后用作烧柴时可代榜煤炭0.72吨,并且有易燃性能好、供热量高等优点。是优质的薪柴树种。
食用
胡枝子是含有营养丰富的粮食和食品用油资源的植物,含有粗蛋白质20%-25%左右,含油率达10%-18%,并且含有赖氨酸、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其种子可制做成粥,供人们食用,还可用它来心替大豆制成豆腐食品;其嫩叶制茶叶饮用。
药用
胡枝子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其根、花入药,性味平温,有清热理气和止血的功能,根茎花全草入药有益肝明目、清热利尿、通经活血的功能。性苦微寒,是家畜良好医治药物。
植物文化
文献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润肺解热,利水通淋。

2、《闽东本草》:强筋益肾,健脾祛湿。治头晕,脱力,蛇伤。
3、《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4、《闽东本草》:"味微苦,性平。"
5、《闽东本草》:"入心、肝二经。"
6、《江西民间草药》:“治腰痛,风湿肌肉关节痛,跌打伤,妇人赤白带下,流注痰毒,黄肿。”
花文化
胡枝子这是一种代表秋季的美丽花朵。切花时,应将茎插入水中再剪下,以免空气进入茎中而使得水份无法送达花枝尖 端。
胡枝子花有着淡紫蓝色系的苞形花,是大自然中很少见的。
花语
胡枝子的语:害羞、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