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憩室
- 挂什么科 消化内科
- 哪些症状 上腹部疼痛、恶心与呕吐、吞咽困难、钝痛
- 好发人群 所有群体
- 需做检查 胃钡餐造影、胃镜
- 引发疾病 上消化道出血、穿孔
病因
胃憩室有真性和假性两种。前者为胃壁的全层膨出,后者仅为黏膜及黏膜下层而无肌层的膨出。对于真性胃憩室的病因尚存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肌肉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缺损导致胃壁局限性薄弱,以及胃蠕动和内容物造成的胃腔内高压力使薄弱处的黏膜及黏膜下肌层从肌层间隙呈囊袋状向腔外疝出是憩室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也有学者在新生儿和婴儿发现了胃憩室,故此认为胚胎胃贲门后壁有一囊状附属物,并认为该附属物可发展成憩室。有研究发现胃自身疾病如溃疡、肉芽肿、肿瘤、手术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改变或粘连是部分真性及假性胃憩室形成的继发因素。
症状
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做胃部钡餐检查或做胃镜时发现,部分胃憩室的病人又可同时合并其他胃肠道病变。主要表现为上腹剑下钝痛、胀痛及烧灼感,或有阵发性加剧,可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吞咽困难。发生于剑下的餐后1~2小时内的钝痛,卧位加重,立位或坐位减轻为本病特点。症状的产生可能由于食物进入憩室内使其膨胀所致,当某种体位有利于憩室排空时,疼痛可缓解。也有学者认为症状产生是由于食物或胃液潴留在憩室腔内引起憩室炎。有时症状类似溃疡病或胆囊疾病。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真性、假性憩室。
2.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胃憩室主要依靠X线钡剂造影检查时发现。采取仰卧右前斜位进行检查,钡剂易集中于胃底,同时可避免憩室阴影与胃底重叠,易于发现。
(2)胃镜检查 纤维胃镜检查对诊断胃憩室有一定的帮助。胃镜所见,憩室入口呈圆形,边缘规则清楚,周围黏膜完全正常而无浸润现象,并可见黏膜皱襞直接进入囊内,可在憩室口处看到有规律性的收缩。口的大小可以改变,甚至有时将口完全封闭。憩室内黏膜一般正常,有时有炎症及溃疡形成。
鉴别
从症状上需注意与食管裂孔疝、穿孔性溃疡、恶性病变鉴别。
1、下食管和贲门癌:易发生于老年人。癌组织浸润食管下端可引起胃食管反流和吞咽困难,应警惕此病。
2、慢性胃炎:可有上腹不适、反酸、烧心等症状,内镜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有助于鉴别。
3、消化性溃疡:抑酸治疗效果明显,与有症状的食管裂孔疝治疗后反应相似,上腹不适、反酸、烧心等症状通常于空腹时发生,与体位变化无关。内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4、呼吸系统疾病:食管裂孔疝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喘息、憋气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X线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5、胆道疾病:除上腹不适外,一般可有炎症性疾病的表现,如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胆管结石伴胆管炎的患者多有黄疸,体检右上腹可有局限性压痛,血生化检查、B超及CT 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6、胃穿孔:上腹呈持续性刀割样疼痛,腹肌紧张,伴有或不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但腹透无膈下液离气体,钡透可见膈上疝囊。
并发症
当憩室合并炎症时病人可有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大多数消化道憩室病并无症状,而是在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的,而一旦出现症状,则和憩室所在部位有关,如食管憩室病可有吞咽不利,结肠憩室病可有腹胀、腹泻、便秘等。
引发局部炎症急性憩室炎可引起阵发性腹痛、腹胀、便秘、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左半侧腹部憩室发炎的症状酷似阑尾炎,得名“左侧阑尾炎”(一般阑尾炎在右下腹痛)。
全身中毒症状憩室穿孔、脓肿、腹膜炎多因急性憩室炎治疗不及时,加上引流不畅所致,多有全身中毒症状。
预防
1、保持生活规律,饮食定时定量,易消化,进食细嚼慢咽、不易过饱,忌生冷与刺激性食物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过饥过饱,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适量运动,以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消化。
2、采用普通药物治疗:如胃动力药、肠道菌群调节剂、助消化药、调节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药等,但是,这类药物,有很大的副作用,不可乱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最好对其副作用及禁忌有了解。
治疗
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无合并症者行内科治疗。有症状者宜进食易消化而少刺激性食物,服用抗分泌药、胃黏膜保护剂及抗生素。如憩室内有食物潴留,可在X线透视下寻找最佳位置做体位引流,以免食物长期刺激而发生憩室炎症、糜烂及溃疡。如症状严重经内科治疗效果不好,憩室颈窄底宽,或并发溃疡、穿孔,不除外癌变及大量出血时应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胃壁内翻缝合、单纯憩室切除、部分胃切除等。贲门处憩室手术较困难,有时需胸腹联合切口才能充分暴露。术后效果一般较好。
饮食
要注意规律饮食,吃好消化的食物,馒头米粥蔬菜可以多吃,少吃辛辣油腻冷凉食物,像辣椒。清淡的,不油腻,不辛辣。
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饮食应选用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食品,因为消化吸收功能差,应采用易消化半流少渣饮食,少量多餐,以增加营养,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