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胁迫

2022-07-15 15:34:04 百科资料

胁迫,汉语词语,读音是xié Pò,意思是威胁强迫。

  • 中文名称 胁迫
  • 外文名称 stress;force;coerce
  • 拼音 xié Pò
  • 基本解释 威胁强迫
  • 出处 《后汉书·申屠蟠传》

释义

  词目:胁迫

  拼音:xié Pò

  基本解释

  威胁强迫

  详细解释

  威胁强迫。《后汉书·申屠蟠传》:" 爽 (荀爽)等为 卓 (董卓)所胁迫,西都 长安 ,京师扰乱。"郭沫若《曼陀罗华》:"他夫人接着信自然会着急,我便拿着信去责备她,胁迫她,定然可以把她弄到门司去接他回来。"沙汀《淘金记》三:"她们又在利用生活负担胁迫她了。"

法律术语

法律定义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法律规定

  • 《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

  第52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54条第2款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 《民法通则》(2009年8月27日修正)

  第58条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司法解释

  69. 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

  资料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4月2日法(办)发〔1988]6号)

生态学

  英:Stress

  在资源利用曲线上,系统适宜区之外到最低点或最高点之间的区间称为耐受区,此时生物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胁迫。在生态学上,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如高寒胁迫、强光胁迫、盐胁迫等。

  在胁迫中,生物面对较为恶劣的环境,会发生性状改变,其中优端改变是农业的目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