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肩髃

2022-07-13 01:47:25 百科资料

肩髃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灵枢·经别》。此腧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有疏经通络,理气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瘾疹等病症。

  • 中文名称 肩髃
  • 别名 中肩井、扁骨、肩井、肩尖、尚骨
  • 国际编号 LI15
  • 出处 《灵枢·经别》
  • 归经 手阳明大肠经

腧穴释义

  肩髃:髃,髃骨,为肩端之骨。此穴在肩端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故名。

腧穴定位

简便定位

  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凹陷处;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此穴;或者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解剖定位

  在三角肌上部中央;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

功效机制

  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主治病证

  中医病症: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 背及肩臂肿痛: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 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 隐疹: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 瘰疬: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 瘿气: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养生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腧穴操作

  • 刺法
  1. 透极泉穴,直刺,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2. 治冈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内。
  3. 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髎、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 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针,深2~3寸,臂部酸胀。
  •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肩髃对食道癌手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对血液循环系统有较好的调整作用。在针麻手术中,可稳定血压,促进循环。按揉肩髃可使指端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通过按揉前后血流图的收缩波波幅均值、流入容积速度均值和流入角均值的对比,结果提示,按揉肩髃能改善动脉的弹性,增加肢体的血液循环,使血管流量增加、血管周围阻力减小,针刺肩髃可使病人肌电幅度升高,并持续30min。

古文摘录

定位记载

  《针灸甲乙经》:在肩端两骨间。

  《备急千金要方》:在肩外头近后,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循经考穴编》广注:膊骨端上两骨罅间,举臂平肩陷者。

主治记载

  《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

  《备急千金要方》:诸瘿,偏风,不得挽弓;颜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臂痛不得上头;半身不遂。

  《千金翼方》:热风,头风,臂冷酸疼无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瘾疹;手臂挛急;筋骨疼痛。

  《玉龙歌》:肩端红肿。

  《针灸大成》: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能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外科大成》:乳痈,乳毒,乳岩。

  《类经图翼》:泻四肢之热。

  《天星秘诀歌》:手臂挛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