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肠痈

2022-07-07 13:28:52 百科资料

肠痈,疾病名。痈疽之发肠部者。出《素问·厥论》。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 中文名称 肠痈
  • 释义 发生於肠的痈肿
  • 症状 寒温不适
  • 疗法 复方白花蛇舌草汤

定义

  ​肠痈是热毒内聚,瘀结肠中,而生痈脓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恶寒,少腹肿痞。疼痛拘急为特征。

西医相关病症

  急性 阑尾炎 、阑尾脓肿、腹部脓疡、 腹膜炎 、盆腔脓肿等疾病。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肠胃,湿热内蕴于肠间;或因饮食后急剧奔走,导致气滞血瘀,肠络受损;或因寒温不适,跌仆损伤,精神因素等,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瘀滞、积热不散,血腐肉败而成痈肿。现代医学认为,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辨证分型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和婴幼儿则较少见。 转移性右下腹痛,多为突然急性腹痛,初起在脐周围或上腹部,为阵发性钝痛,逐渐加重。经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阑尾点附近,呈持续性痛。可有轻度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可伴有头晕,头痛,身倦无力,发热,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腹泻等证。 右下腹阑尾点有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为盲肠后位阑尾炎;闭孑L肌试验阳性及直肠指检在直肠前壁右侧有触痛,提示为盆腔位阑尾炎或脓肿的可能。 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1.5万之间,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

  1.瘀滞证:症见腹痛阵作,按之加剧。脘腹胀闷,恶心欲吐,大便正常或秘结。

  治宜通里攻下,泄热去瘀。可用大黄牡丹皮汤。

  2.蕴热证:症见腹痛较瘀滞型剧烈,腹皮绷急,拒按,右少腹处或可扪及肿块,壮热,自汗,大 便秘 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糙。

  治宜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佐以活血化瘀。可用仙方活命饮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3.毒热证:症见腹痛甚剧,弥漫至全腹部,腹皮绷急,手不可近,心下满硬,腹胀,矢气不通,壮热,口干唇燥,面红目赤,呕吐不能进食,小便赤涩。

  治宜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可用复方大承气汤。

治疗

  《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剂。

分阶段治疗

  ①若初起小腹疼痛,脉芤数者,可用大黄汤轻下之。

  ②若肠痈已溃脓者,则疼痛淋沥不已,治宜托而补之,可选用七贤汤内服。

  ③若肠痈向外穿破腹壁者,治同痈疽之内外治法。

  ④若传统治疗或保守疗法难于取效,而脓将成并有形成溃脓之势者,则应手术治疗。

分部位治疗

  ①大肠痈

  发于少腹天枢穴部位多因大肠痈疽相连结之化脓性感染。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

  内服可选用清肠饮化裁,后期若见气血两虚者可以八珍汤加减治之。或参肠痈等条之诊治原则与方药。

  ②小肠痈

  发于小肠间之内痈,《疡科心得集》卷中:“小肠痈者,少腹肿而硬,按之则痛,左腿屈而不伸,溲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则腹胀大。”

  脉迟紧者脓未成,宜牡丹皮汤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宜薏苡仁汤。参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十五。证见气血虚者,可选用八珍汤化裁。

  ③盘肠痈

  ⑴指肠痈化脓后,脓汁从脐部溢出者。见《张氏医通》卷七。相当于脐肠漏,宜手术治疗。

  ⑵见清抄本《外科或问》。抄本指出:“此因脏腑积热归大小肠,或因食死畜肉发毒于左腹肠下,初觉红肿如粟,渐大如杯盘。”

  治法:以活命饮加柴胡胜金丹。

针疗

针灸

  治法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留针时间20—40分钟,一般每日针刺l—2次,重证可每隔四小时针刺1次。

  处方足三里 阑尾 曲池 天枢

  方义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通调手足阳明的经气,调整阳明腑气,达到散瘀消肿,清热止痛之效。根据“合治内府”的原则,取胃经之合穴足三里以疏导足阳明经,阑尾为治疗阑尾炎之有效穴,且分布于胃经,可通泻肠腑之积热。曲池为大肠经合穴,泻之以疏泄肠中热邪,取大肠之募穴天枢,以通调肠腑之气机。

水针

  选穴 阑尾穴腹部压通点

  方法 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毫升,注射深度0.5—0.8寸,每日一次。

耳针

  选穴阑尾 下脚端 大肠 神门

  方法 间歇捻针,留针2—3小时。

预防

  首先注意饮食卫生,要作到饮食有节制,避免过饮过饥,以免损伤肠胃功能。

  其次勿要在饱食后奔走负重,因为用力过度,急暴奔走,都可以损伤肠络,使瘀血凝阻于肠中而成肠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