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受难记

《耶稣受难记》是由梅尔·吉布森执导,詹姆斯·卡维泽、莫妮卡·贝鲁奇主演的一部剧情电影。
影片描述的是耶稣殉难前最后12小时内发生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结束后,耶稣开始祈祷,他不断地忍受着撒旦的诱惑。背叛了耶稣的犹大将耶稣推向了十字架,被拘捕的耶稣囚禁在耶路撒冷城内。
影片于2004年2月25日在美国上映。
- 中文名 耶稣受难记
- 类型 传记,剧情,宗教
- 外文名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 主演 詹姆斯·卡维泽,莫妮卡·贝鲁奇,玛雅·摩根斯坦特
- 其他名称 受难曲/受难记:最后的激情/赫苏斯受难记
剧情简介
那是一个遥远而又让人永世难忘的时代,一位圣者将他的名字、他的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备受世人爱戴的上帝之子耶稣为生活在穷苦和磨难中的人们带去了希望和喜悦,与此同时他的存在也出发了教廷和统治者的利益。他拒绝着魔鬼的引诱,而门徒犹大则抵抗不出金钱的魅力,他为此出卖了耶稣,其丑态永久留在了“最后的晚餐”之上。在此之后,耶稣被捕,当局者为他戴上荆棘做的王冠,命他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更用带着铁刺的鞭子抽打圣人的肌肤。耶稣痛苦呻吟着,决绝地忍受当下的一切。“仁慈之父,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作为圣人,作为救世主,这是一条必须淌血走过的试炼之路。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
耶稣 | 詹姆斯·卡维泽 |
玛丽亚 | 莫妮卡·贝鲁奇 |
圣母玛丽娅 | 玛雅·摩根斯坦特 |
Dismas | 塞吉奥·鲁比尼 |
Annas | 托尼·贝尔多瑞利 |
Judas | 卢卡·莱奥内罗 |
Claudia Procles | 克劳迪娅·吉里妮 |
2nd Temple Officer (as Abel Jafry) | 阿贝尔·贾弗里 |
John | Hristo Jivkov |
Peter | Francesco De Vito |
Caiphas | Mattia Sbragia |
Seraphia | 萨宾娜·伊姆帕西亚托 |
职员表
制作人 | 梅尔·吉布森、布鲁斯·戴维、斯蒂芬·麦克维蒂、Enzo Sisti、Mark Joseph |
---|---|
导演 | 梅尔·吉布森 |
副导演(助理) | Sergio Ercolessi、Rachel Griffiths、Emanuela Minoli、Barbara Pastrovich |
编剧 | 梅尔·吉布森、本尼迪克特·菲茨杰拉德 |
摄影 | 凯莱布·德夏奈尔 |
配乐 | 约翰·戴布尼 |
剪辑 | Steve Mirkovich、John Wright |
选角导演 | Shaila Rubin |
艺术指导 | 弗朗西斯科·弗里格利 |
美术设计 | Pierfranco Luscrì、Daniela Pareschi、Nazzareno Piana |
服装设计 | Maurizio Millenotti |
视觉特效 | Ted Rae |
布景师 | 卡洛·格瓦西 |
以上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 | 詹姆斯·卡维泽饰演耶稣 耶稣抗拒了魔鬼的诱惑,然后被罗马士兵带到了耶路撒冷城内犹太法利塞教众的面前。他的言语被当成了僭越狂妄的疯话,大祭司和教众就这样宣判了耶稣的死罪。接着,耶稣又被带到执政官比拉多的面前,比拉多意识到自己的审判将无可避免的带来政治上的冲突,于是他决定听从希律王的旨意,将耶稣推向刑场。 |
![]() | 莫妮卡·贝鲁奇饰演抹大拉的玛利亚 抹大拉的妓女玛丽亚,痛苦地看看着背负十字架的耶稣正在被犹太人辱骂,遍体伤痕血迹斑斑慢慢地走向各各他,她的眼里充满了绝望。 |
![]() | 玛雅·摩根斯坦特饰演圣母玛利亚 耶稣的肉身母亲马利亚,在耶稣行刑后,她与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的门徒约翰在刑场上追悼耶稣。 |
精彩花絮
1.影片以拉丁语和亚拉姆语对白,在宣传活动中,梅尔·吉布森曾声称试图不使用字幕,但影片在后期制作中还是被加上了字幕。另外,梅尔·吉布森还曾说不考虑影片投入"有益于灵魂"。

2.在拍摄鞭挞的镜头时,扮演耶稣的詹姆斯·卡维泽曾被两次抽伤,后背上的伤口长达12英寸。另外,在拍摄山上布道的镜头时,卡维泽还曾遭雷击。
3.在片中饱受酷刑折磨的确实是詹姆斯·卡维泽本人,为了减轻对演员体力的消耗,特效设计师Keith VanderLaan曾用橡胶制成一个假人,以便在十字架的远景镜头中替代詹姆斯·卡维泽。
4.据梅尔·吉布森讲,扮演玛丽亚的玛雅·摩根斯坦特(Maia Morgenstern)在影片拍摄期间怀孕,但没告诉任何人,直到有一天她走到詹姆斯·卡维泽面前,用蹩脚的英语说道:"I have baby . In stomach。"
5.在影片上映的一年后,该片被柔化的版本被定名为"The Passion Recut"再次发行,尽管一些血腥镜头被删剪,但仍被美国电影协会定为R级。
6.在影片完成之后,该片的很多演员和剧组人员都改信天主教。
7.在拍摄受刑的镜头时,该片剧组使用了一种新型假血,具有一定粘稠度,须用酒精才能清洗干净。
8.在2006年6月16日揭晓的《娱乐周刊》"25部最具争议影片"榜单中,该片高举榜首。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影片最初的片名为《激情》,但在2003年10月,米拉麦 克斯公司正在拍摄一部同名影片,梅尔·吉布森随即将片名改为《耶稣受难记》。

好莱坞向来对宗教抱着嘲讽的态度,对有关宗教的电影更是嗤之以鼻,当梅尔·吉布森公布自己计划拍摄一部耶稣受难的电影时,他立刻遭受到了各种势力的非难与阻扰。
梅尔·吉布森要算是最保守的演员,也是最虔诚的导演。他信奉天主教,他演过40多部有影响力的电影,他过着保守的生活。对于执导电影而言,他奉献出的是所有的诚意,他喜欢拍摄耶稣受难的实质,完完全全忠于历史。
1988年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推出了《基督的最后诱惑》,片中因为大胆触及天主教教义而在上映后引起巨大争议,最后影片的票房进帐仅为840万美元。题材相似的《耶稣受难记》在发行时遇到了不小的难度,没有大公司愿意冒险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最后,还是由新市场影业公司接手。
故事改编
影片按照《新约圣经》来还原。关于耶稣受难的传记性作品,除了《圣经》外还有众多虔诚的门徒为他撰写的传记,该片的故事则是根据这些众多的传记改编的,其中包括1774年至1824年基督教徒对安妮·凯瑟琳·艾默里克的日记集结而成的《耶稣救世主的受难》一书,还有由阿格瑞达的码丽所著的《上帝的神圣之城》,以及各种记录约翰、卢克、马克以及马太等人物的著作中关于耶稣的章节。
拍摄过程
影片的拍摄,让梅尔·吉布森至少准备了十年的时间,在他的内心 深处,他迫切地想要用电影的形式把这个传记宗教的故事讲述出来,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信仰。梅尔·吉布森这样讲述他拍摄这部影片的原因,从筹备、手稿到剧本,直到筹集资金、拍摄、后期制作、争取发行,为了这部他执导的第三部电影,他无疑付出了无法计量的心血。
获奖记录
年份 | 届数 | 奖项名称 | 获奖人物 | 备注 |
---|---|---|---|---|
2004 | 第13届 | MTV电影奖-最佳男演员 | 詹姆斯·卡维泽 | 提名 |
2005 | 第77届 | 奥斯卡奖-最佳摄影 | 凯莱布·丹斯切尔 | 提名 |
2005 | 第77届 | 奥斯卡奖-最佳化妆 | Keith VanderLaan、Christien Tinsley | 提名 |
2005 | 第77届 | 奥斯卡奖-最佳原创配乐 | 约翰·戴布尼 | 提名 |
发行信息
上映信息
上映国家 | 上映日期 |
---|---|
美国USA | 2004年2月25日 |
澳大利亚Australia | 2004年2月25日 |
加拿大Canada | 2004年2月25日 |
影片评价
1965年,罗马教廷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上正式赦免了犹太人的"罪行",从此以后,他们不再需要背负"害死耶稣"的沉重罪名,这让所有犹太人都放下了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可是,当梅尔·吉布森开始自编自导《耶稣受难记》时,阴影再次袭上了那些生活在美 国的犹太人的心头,片中涉及的敏感宗教问题正是矛盾的来源所在。

《耶稣受难记》没有在好莱坞占主导地位的明星领衔,对话也采用影片所处年代人物使用的语言:犹太人的亚拉姆语和罗马人的拉丁语,虽然将配以英文字幕,但是对于好莱坞来讲,这种做法简直不可理喻。于是人们开始感到恐惧,恐惧的根源并不是畏惧吉布森口中的 "事实",而是源自吉布森曾经资助一座独立于洛杉矶罗马天主教大主教管区的传统天主教堂,而所谓的"传统天主教"指的是从教会分裂出来抵抗"第二次梵蒂冈会议"的运动,他们的宗旨就是"清除害死耶稣的犹太人"。(网易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