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耳鸣

2022-06-30 18:28:21 百科资料

耳鸣(tinnitus)为耳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患者自觉耳内有声响、响度不一,高音耳鸣可使病人烦恼,影响睡眠与工作。其出现或为间歇性,或为持续性。有时耳鸣可能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或伴随症状。

  • 中文名称 耳鸣
  • 发病部位 头部
  • 检查项目 耳鼻咽喉科及全身检查、听力检查、耳鸣测定等
  • 英文名称 tinnitus
  • 相关疾病 听觉过敏、耳后乳突水肿、双耳廓缺损、耳道流脓、耳后疼痛、耳内发胀、耳廓红肿、病理性听觉适应、耳源性眩晕、听力缺陷、耳郭突出、复听、耳鼓膜穿孔、耳堵、绿色弱

症状起因

  (一)主觉性(非振动性)耳鸣

  1、耳鼻咽喉科疾病:耳部疾病引起耳鸣最为常见。

  (1)鼓部如中耳感染、耳硬化、内耳窗的增生性阻塞。

  (2)岩部耳蜗及Ⅶ颅神经病变,前者常见于美尼尔病,后者常见于听神经瘤。

  (3)中枢神经:除老年性大脑硬化外,中枢神经性的器质性病变,很少引起耳鸣。

  2、心血管疾病:亦属常见的耳鸣原因,耳鸣常呈波动性,高血压、贫血、动脉粥样硬化伴血管栓塞等均可引起耳鸣。

  3、代谢性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均可引起耳鸣。

  4、神经科疾病:颅脑外伤、脑干损伤、脑炎、脑震荡及多发性硬化等可引起耳鸣。

  (二)他觉性耳鸣

  1、咽鼓管开放:病人能听到自己呼吸时的气流摩擦声。

  2、血管源性:颈内动脉和静脉,分别经过鼓室的前、下,如血管与鼓室的间隔甚或缺损。常可听到博动性耳鸣,颈动脉瘤、颈静脉球体瘤或颈内静脉突入鼓室等均可引起耳鸣,耳部附近的血骨瘤、动脉栓亦可引起耳鸣。

  3、肌源性:耳部附近的肌肉痉挛,如鼓膜张肌、镫骨肌、腭帆张肌等软腭肌肉和咽鼓管咽肌痉挛收缩时可引起耳鸣。

  4、颞颌关节病变或咬合不良:有时可引起耳内弹响声。

诊断

  应详细询问耳鸣病史,包括起病情况、耳鸣性质、程度、有无耳病及使用耳毒性药物,颅脑外伤、噪声损伤、眩晕或烟酒过度等病史。了解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病史。

鉴别诊断

  1、耳鸣的性质

  低音调耳鸣多为传音性,高音调耳鸣多为感音性,高低音同时存在或彼此交替出现者多属混合性,先有低音性耳鸣,后有高音性或混合性耳鸣,提示病变系从传音器官开始,之后又延及感音器官。

  2、耳鸣的侧别

  单侧性耳鸣多为传音系统病变,双侧性耳鸣多为感音系统疾病,但听神经瘤多为单侧性耳鸣,高血压引起的耳鸣通常为双侧性。

  3、发病情况

  传音性耳鸣出现之后,很少发生变化,故常为持续性,有些感音性耳鸣,时间短暂,常突然发生或突然消失。感音器有长期病变时,耳鸣也多为持续性。

  4、耳鸣与耳聋的关系

  耳鸣与耳聋常同时出现,约有60%~70%的耳鸣病人,经电测听仪检查患有耳聋,因此确定耳聋病变的性质有助于耳鸣的诊断。

  5、诱因

  中耳感染、手术、中耳毒性药物中毒,颅脑外伤、急性或慢性声创伤、烟酒过度、精神紧张等常为耳鸣之诱因。

  6、耳鸣与听力损伤类型的关系

  耳鸣的频谱常相当于听力图下降最多的区域,且同一病因引起的耳鸣,常有同样的频谱,可根据听力图谱简介判断耳鸣的病变部位。

  7、耳鸣与眩晕的关系

  耳鸣与眩晕密切相关,耳源性眩晕常伴有耳鸣,Meniere病时耳鸣可以是眩晕发作的先兆症状。动脉硬化、椎丛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可导致前庭中枢及耳蜗供血不足,发生较长时间的耳鸣与眩晕。

  8、治疗性观察

  实验性治疗对耳鸣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如经咽鼓吹张后耳鸣减轻或消失。可断定其病变位于传音器。反之,如虽经长期吹张,但耳鸣仍无改进者,其病变可能位于感音器。

  耳鸣还应与听幻觉相鉴别。耳鸣常是单调躁音,如轰轰声、嗡嗡声、嘶嘶声、铃响声、蝉鸣声或汽笛声等,而听幻觉是一种精神异常所引起的幻觉,患者常诉有奏乐声、说话声、合唱声或其他难以解释的声音等。

检查

  (一)耳鼻咽喉科及全身检查

  应先观察耳内有无鼓膜内陷,鼓膜穿孔的位置及大小、鼓室的状态和咽鼓管的通气度。鼻咽检查应列为常规检查项目,眼底动脉检查可了解有无硬化。全身检查包括心、肺、血压及神经系统检查等。

  (二)听力检查

  是诊断耳鸣的主要步骤。听力检介包括音叉检查、纯音电测听、超听阈检查、言语测听、听阻抗测听及电反应测听等方法。

  (三)耳鸣的测定

  测定耳鸣的常用方法有:

  1、强度平衡法。

  2、纯音的耳鸣掩蔽检查法。

  3、杂音的耳鸣掩蔽法及疲劳试验检查法等。

  4、频拍震荡器耳鸣掩蔽检查。

  他觉性耳鸣可用助听器或听诊器进行检查,软腭肌肉收缩及咽鼓管咽肌收缩时引起的耳鸣,可听到“谷谷”声。有时可观察到,软腭收缩活动情况,血管源性耳鸣有时可听到吹风样杂音或搏动性耳鸣声。

治疗

  (一)病因治疗

  若能找到原发病变,并采取特殊治疗,则不论主观性或客观性耳鸣,均能获得较好效果。在主观性耳鸣中,例如分泌性中耳炎常可在吹张或鼓室穿刺抽液后,耳鸣立即消失;又如早期噪声性聋所致耳鸣,一般在脱离噪声环境后,可获得缓解或消失。再如不少鼓室肿瘤或脑桥小脑角肿瘤,在切除病变后耳鸣得到缓解或消失。客观性耳鸣也多在纠正病因后消失,例如咽鼓管异常开放经保守或手术治疗,解除其过度通畅后,耳鸣即可缓解或消失;又如动、静脉瘘或畸形,通过手术纠正后可使症状缓解;再如椎动脉交通支病变所致耳鸣,常于切除其交通支和病变后得到消失。

  (二)药物治疗

  1、改善耳蜗供血:血液供应不良,例如血管痉挛、血管栓塞等是影响耳蜗功能的常见原因。应用血管扩张剂可改善内耳血液循环,以达到治疗内耳疾病,消除或减轻耳鸣的目的。

  2、改善内耳组织的能量代谢或神经营养:三磷腺苷和辅酶A等有激活组织呼吸和改善循环系统的作用;都可增强内耳组织供氧;弥可保是一种辅酶型B12,可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

  3、抗惊厥药:这类药物的作用可能是阻滞脑干内的多轴突系统,特别是网状结构。

  (三)掩蔽疗法

  主要目的是利用外界的声音来抑制耳蜗或听神经的自发性兴奋增强的活动。掩蔽疗法的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尚需随访观察。但耳鸣掩蔽器只能缓解耳鸣症状,以减轻患者痛苦,而不能治愈耳鸱。掩蔽疗法对部分耳鸣患者尚有后效抑制,即停止掩蔽后,耳鸣仍暂时消失。

  (四)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不同的生物反馈信号训练患者进入松弛状态。其治疗原则是教患者有意识地控制身体各部的感觉,使患者通过学习改变自己身体的反应。如控制肌张力和血流量等,使患者进入松弛状态,恢复体内相对平衡,以达到治疗耳鸣的目的。

  (五)手术疗法

  目前用以治疗主观性耳鸣,尚无肯定的疗效。客观性耳鸣的某些原因可通过手术进行根治。在主观性耳鸣中,若原发耳病本身有手术指征,则可行手术治疗,本身手术指征不强时,则不宜为解决耳鸣而进行。

  (六)其他治疗方法

  电刺激疗法、催眠疗法、针刺疗法以及中医中药等,对耳鸣有一定疗效。

临床表现

  绝大部分耳鸣是一种主观症状,可为一侧性或双侧性。其性质是多样的,可呈铃声、嗡嗡声、哨声、汽笛声、海涛声、丝丝声、吼声等,也可呈各种音调的纯音或杂声。

注意事项

  耳鸣是很难被治愈的,如果为非可逆性病因,可以教会患者适应耳鸣的方法,包括生物反馈和遮蔽物。另外,助听器可以增加外界声音进而减少耳鸣。对于一些患者,眼罩和助听器可以降低耳鸣。

影响因素

  1、噪声:通常接触噪声者发生耳鸣者增多,随着接触噪声的年限增加,耳鸣的发生率也增加,噪声的接触可致原有的耳鸣加重,但也可使耳鸣减轻或缓解,或促发出另一种耳鸣声而与原有的耳鸣声混合。

  2、心理学因素:因家庭、婚姻、职业、意外事件等方面的精神压力可触发耳鸣发生。而耳鸣又可使患者出现压抑、忧郁烦躁、情绪波动、过分忧虑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又加重耳鸣从而互相影响,出现恶性循环。

  3、疲劳:疲劳可使耳鸣加重。

  4、心情愉快:心情愉快可使耳鸣减轻。

  5、体位:大部分患者卧位时,耳鸣加重。

  6、月经期:女性月经期可使耳鸣加重。

  7、食物及饮料:减肥食品可使耳,鸣患者症状加重;奶酪类食品、巧克力可加重耳鸣;含咖啡因的饮料、酒精、烟草可加重耳鸣。

预防措施

  (一)噪声性耳鸣的预防

  1、降低或控制噪声源,尽量将其控制在国家允许范围(85分贝)之内。

  2、阻隔噪声的传播,用吸声材料、隔声墙降低噪声强度。

  3、加强个人防护。

  4、预防性治疗,服用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药物中毒性耳聋的预防

  1、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杜绝滥用,绝不多用。

  2、避免联合应用2种以上耳毒性药物。

  3、预防性治疗,如同时服用泛酸钙、维生素B族等。

  4、用药期间加强听觉监控,如有中毒迹象,立即停药。

日常护理

  (一)减轻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1、向患者介绍耳鸣的可能病因,耳鸣的特点,使患者认识到耳鸣是一种常见症状,并不是严重的、致命的疾病,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向患者讲清耳鸣的治疗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坚定的治疗信心。

  2、介绍有关耳鸣的治疗方法,并说明耳鸣的治疗与情绪的关系,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并对耳鸣的治疗有较清楚的了解,以取得配合。

  3、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病规律,和患者共同安排作息时间,在疾病发作时尽量避免睡眠,症状缓解时适当休息。

  4、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营造适于睡眠的氛围,合理安排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将操作集中完成,在患者睡眠时尽量不去打扰。保持患者休息环境适中的温度和湿度,提供促进睡眠的方法。

  (二)调节神经紧张

  因紧张状态是耳鸣的促发因素,而紧张状态的强度、持续时间及性质,也直接影响着患者对耳鸣症状耐受程度。患者如果集中注意力于自身的耳鸣症状,可导致神经紧张状态加剧,从而加重耳鸣。因此患者应有意识地训练轮流放松全身肌肉的各个肌群,以达到神经系统的松弛、减低或解除紧张状态,使耳鸣症状得到减轻。

  (三)避免危险

  和患者探讨在发病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找出危险因素,讲解避免危险发生的方法。具体指导患者在发病时尽量休息,或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进行少量的活动。避免一人外出,尤其是在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应提高安全意识,有不适感觉时尽快离开危险环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