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耙耱

耕耙耱是指一种耕作技术,创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中文名称 耕耙耱
- 拼音 gēng bà mò
- 适用 北方旱地
- 耱 将土地表层碾磨成粉末
定义
耕耙耱技术:耕是指耕地,耙是指将土地犁出沟。
【耙】
普通话[bà], 广州话拼音方案[pa4]
〈动〉用耙碎土平地。如:那块地已经耙过三遍了
【耱】
普通话[mò], 广州话拼音方案[mo6]
同耢 lào〈动〉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史料记载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确定耕作时间:"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初耕欲深,转地欲浅"。
主要作用
齐民要术强调耕之后,就要耙与耢。所谓"耙"就是用铁齿楱、铁齿杷等把土块耙碎。铁齿楱也是用牛牵引,甘肃嘉峪关出土的画像砖和甘肃酒泉丁家闸出土的壁画牛拉铁齿楱耙地的图像。耙地时,人站在或坐在铁齿楱上驾牛,以增加重量。"耢"也就是"摩"、"耱"、"盖"。先秦秦汉时期称碎土与平整耕地这道工序作"耰"或"耨"。秦汉时期的"耰",是手执的木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耢也是用牛牵引,耢一般没有齿,用柳条或树枝等编成,驾驶者通常也是站在或坐在耢上。
强调耙、耱的目的:就是要把土块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切断土中的毛细管,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发,起保墒防旱作用。这也就是《齐民要术·耕田篇》所说的"再劳地熟,旱亦保泽"。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8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夏少雨,蒸发量大,容易因为干旱影响播种和作物生长。耕、耙、耱耕作技术体系较好地缓解了这一矛盾,意义十分重大。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北方基本上也都是沿用这一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