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挂什么科 心血管内科、老年科
- 哪些症状 心律增快、血压升高
- 好发人群 老年人
- 需做检查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B超
- 引发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
病因
心肌供氧与需氧失衡导致心肌缺血。
症状
1.临床类型 Cohn(1981)将SMI分为3型:
(1)Ⅰ型:占3%~5%,有SMI发作,但完全无症状,亦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史,包括正常人和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人群。
(2)Ⅱ型:占1/3,指无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恢复期中所发生的SMI。
(3)Ⅲ型:最常见,指心绞痛患者发生SMI。最近,Braunwald把SMI分为2型:Ⅰ型为疼痛警报系统损害产生的冠状动脉疾病(无心绞痛);Ⅱ型为同一患者有症状性(心绞痛)与SMI并存(相当于CohnⅢ型)。
2.临床特点
(1)发作的时间节律性有异同:一般认为SMI在上午多发、午夜少发。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一样,高发时间仍然在上午6~10时,可能与晨起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强及纤溶活性低下等因素有关。因为SMI发作前有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而且β阻滞药能降低这一时区SMI发作频率,提示心肌耗氧增加在这一时间SMI发作起一定的作用。但夜间2~6时SMI发作频率,老年人(18.1%)明显高于中青年人(8.1%),这可能与老年人心功能差、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心室充盈压升高及左室扩张有关。因此,治疗老年人SMI时,应考虑到夜间的药物浓度。
(2)ST段低压程度相同而持续时间长、发作次数多:老年人SMI发作时ST段低压程度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8±0.6mm和1.7±0.6mm,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0.3±8.4min)明显长于中青年人(7.5±6.1min),人均阵次也明显高于中青年人。这可能与老年人冠脉病变较重、痛阈值升高及心肌退行性变有关。随着ST段低压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及发作频率增加,SMI检出率降低,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升高。 (3)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多:老年人SMI发作时,出现Lown 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显著高于中青年人(分别为52.4%和32.7%)。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较重的心律失常也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约有半数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心肌缺血所致。严重心律失常与猝死有关,SMI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故SMI伴严重心律失常者应积极治疗。
(4)血清CPK-MB和CPK-MB/CPK比值升高:研究表明,SMI的老年患者血清CPK-MB升高,CPK正常,CPK-MB/CPK比值明显升高。缺血缺氧能引起心肌细胞膜的理化性质和通透性改变,使心肌中特有(CPK-MB释放入血,导致血清CPK-MB升高。因后者仅占CPK的15%,若CPK-MB轻中度升高,对CPK值影响不大(正常),但CPK-MB/CPK比值明显升高。
本病虽无症状,但可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Ⅱ、Ⅲ型患者分别有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史,诊断主要依靠下述检查:①动态心电图:不仅能检出SMI,而且还能观察SMI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可用心肌缺血总负荷(24h内每次ST段下降程度的毫米数×持续时间的总和)作为缺血的定量指标来观察疗效。诊断标准为ST 段水平型或下斜型≥1mm并延至J点后80ms,且持续时间≥1min,2次发作之间至少间隔1min。日常生活中发生的SMI称为自发生SMI,较大运动中发生的SMI称为诱发性SMI。②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老年人由于年龄大、骨关节病及心肺功能不全等原因,常难以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特别适合做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而且后者较前者更为敏感可靠。③放射性核素检查:201Ti心肌灌注显像法对诊断本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检查
早期血常规基本正常。
1.动态心电图 不仅能检出SMI,而且还能观察SMI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可用心肌缺血总负荷(24h内每次ST段下降程度的毫米数×持续时间的总和)作为缺血的定量指标来观察疗效。诊断标准为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1mm并延至J点后80ms,且持续时间≥1min,两次发作之间至少间隔1min。日常生活中发生的SMI称为自发生SMI,较大运动中发生的SMI称为诱发性SMI。
2.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 老年人由于年龄大、骨关节病及心肺功能不全等原因,常难以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特别适合做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而且后者较前者更为敏感可靠。
3.放射性核素检查 201Ti心肌灌注显像法对诊断本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鉴别
1、心肌炎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心肌炎病的前驱症状,病人可有发热、疲乏、多汗、心慌、气急、心前区闷痛等。检查可见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血沉增快。心电图、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包括静养,改进心肌营养、控制心功能不全与纠正心律失常,防止继发感染等。
2、心包炎
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可有发热、盗汗、咳嗽、咽痛,或呕吐、腹泻。心包很快渗出大量积液时可发生急性心脏填塞症状,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还可有腹水,肝肿大等症。
并发症
无症状心肌缺血同样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等。并发症有免疫系统的:风湿性、梅毒性、川崎病、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对于老年性的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呼吸道循环系统的异常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等并发症。
预防
1.预防首先要制止易患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2.合理膳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
3.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改善心功能。
注意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吃红薯、西红柿、胡萝卜等蔬菜,这些都是能提高患者身体抵抗能力的食物。喝些绿茶,茶叶中含有少量的茶碱,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对患者的心肌缺血治疗有一定的帮助,茶叶中还有维生素C,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但不宜过浓。每天坚持吃些黑木耳,能有助于降低血粘度,改善心肌缺血。
治疗
对冠心病的治疗要树立心肌缺血总负荷的概念,只要有心肌缺血,无论有无症状,均应积极治疗。目的在于消除心肌缺血而不是限于缓解症状。治疗措施可从减少心肌耗氧和解除冠脉痉挛两方面加以考虑。
1.控制易患因素 有效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凝状态及高脂血症,戒烟酒,合理饮食,对防治SMI是至关重要的。
2.抗心肌缺血药物 治疗心绞痛的各种药物对SMI都有效。β阻滞药对心肌耗氧增加(发作前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所致的SMI最有效,尤其是控制午前发病者疗效更突出。扩血管剂对冠脉痉挛所致者有较好的效果。在钙拮抗药中,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因作用时间短和增加心率,疗效较差,多用地尔硫卓(硫氮唑酮)和氨氯地平。硝酸盐类对SMI很有效,但易发生耐受性,主张用硝酸盐类不过夜,以保证数小时的无硝酸盐类的间歇期。由于老年人SMI在夜间发作也有一定的频变,可以白天用硝酸盐类,晚间用钙拮抗药。若由心肌耗氧增加和冠脉痉挛所致的混合性心肌缺血者应联合用药,如氨氯地平和阿替洛尔合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用药。SMI高峰多发生于晨起后数小时内,短效制剂应在病人晨醒后立即服用,长效制剂应在晚上临睡前使用,有利于控制SMI的发作。
3.介入手术治疗 药物疗效欠佳者应行冠脉造影,了解病变程度和范围,以便选择冠脉搭桥术,冠脉成形术或其他方法治疗。
饮食
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食物对身体好: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每天坚持吃些黑木耳,能有助于降低血粘度,改善心肌缺血。注意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吃红薯、西红柿、胡萝卜等蔬菜,这些都是能提高患者身体抵抗能力的食物。喝些绿茶有助于病症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