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青蛇

翠青蛇(学名:Cyclophiops major )属于游蛇科,翠青蛇属,全长1000毫米左右,身体绿色,吻端窄圆,鼻孔卵圆形,瞳孔圆形,背平滑无棱,仅雄性体后中央5行鳞片偶有弱棱,通体15行。半阴茎不分叉;精沟不分叉,精沟外翻态走向为稍外斜到顶,萼片大,背有弱小刺;半阴茎外翻态近柱形。卵呈卵圆形,橙黄色,幼蛇身体带有黑色斑点。
多活动在耕作区的地面或树上,其活动海拔高度为200-1700米。翠青蛇性格极其温柔,通常不会主动进行攻击。夜伏昼出,主要于白天活动,夜晚则在树上睡觉;平时行动缓慢,但遇到惊吓时会迅速躲避逃跑,主要捕食蚯蚓及昆虫。分布于中国、越南和老挝。
(概述图来源: )
- 中文名称 翠青蛇
- 拉丁学名 Cyclophiops major
- 别名 青蛇、青竹刁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平均体长75-90厘米,最大可达120厘米。 身体背面草绿色,下颌、咽喉部及腹部黄绿色,下颌边缘及颔沟有绿色斑点。

吻端窄圆,吻鳞宽大于高,背面可见;鼻间鳞沟短于前额鳞沟,额鳞长大于宽,长大于其至吻端距离;顶鳞大,较额鳞长;鼻孔卵圆形,较大,位于鼻鳞前部;颊鳞一枚,长大于高;眼大,眼径大于眼到口缘距离,瞳孔圆形;眶前鳞1;眶后鳞2;前额鳞1,后颞鳞2,偶有3片;上唇鳞8,3-2-3式,偶有7,2-2-3式或9,4-2-3式;下唇鳞6,前4枚于前颔片相切,第六枚很长,约为前5枚的2/3;颔片2对,前颔片较后颔片为大。
背鳞多平滑无棱,仅雄性体后中央5行偶有弱棱,通体15行;腹鳞雄性155-177片,雌性158-186片;肛鳞两分;尾下鳞雄性61-93对,雌性63-93对。
半阴茎不分叉;精沟不分叉,精沟外翻态走向为稍外斜到顶;收缩态半阴茎长达第10-11对尾下鳞间,刺区占五分之一,20余枚刺,刺区基部3-4枚大;小乳突萼区五分之二强,萼片大,背有弱小刺;半阴茎外翻态近柱形。
卵呈卵圆形,橙黄色,卵径(14-17)毫米×(37-38)毫米。 幼蛇身体带有黑色斑点。
栖息环境
多活动在耕作区的地面或树上,或隐居于石下, 也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次生林。 垂直分布海拔最低200米,最高1700米。
生活习性
翠青蛇喜潮湿环境,活动适宜湿度为70%-80%,适温为22-27℃。 主要于白天活动,出没于草丛与郊区道路,或是较阴湿的树林内,夜间则常蜷伏于竹林或是蕨类叶面上。
一般行动缓慢,但遇到惊吓时会迅速躲避逃跑,害怕一切不明物体。其性格温柔,平时不主动进行攻击,但会通过用力蠕动和排便进行自身防卫。 蜕皮期通常为每年的6月左右。
平时主要捕食蚯蚓及昆虫的幼虫。 在摄食后其活跃程度会大幅降低,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分布范围
该种分布于中国、越南及老挝。其在中国非常普遍,出现在河北及甘肃以北的整个东部地区,包括海南、香港和台湾等。越南境内分布于老街、高平、永福、河西、广平。在老挝北部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翠青蛇繁殖季节为每年春季及初夏,雌蛇产卵2-13枚。 其雄性生殖交接器前端膨大,每个棘上有若干棘突。雌蛇到性器官发育成熟时,会到外面的草丛中不断地将性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出来,雄蛇接到求偶信号后,会立即循着雌性激素的气味爬来,伏在雌蛇身上。当雄蛇交接器接触到雌蛇生殖腔时,情绪会异常激动,不断摇头摆尾,主动缠绕,雌蛇伏地不动,有时雌蛇还会把身体直立起来。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种分布广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种群数量呈较为稳定的趋势。似乎没有对该种影响较为明显的主要威胁,因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判定为无危。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翠青蛇颜色翠绿鲜艳,柔润可爱,无毒又不伤人,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富有趣味的宠物进行饲养,但是难度较大。
人工饲养
饲养翠青蛇,以透明的蛇类饲养箱为最佳。如果没有,可自制或用透明有机玻璃容器代替。饲养前可先在箱内铺上一层沙土,栽种适宜室内生长的植物或花草,给蛇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饲养箱最好摆放在比较僻静的地方,防止人为干扰。
翠青蛇的食物包括蚯蚓和各类昆虫。刚购买回的翠青蛇,为引诱其进食,可将蚯蚓或其它食物的皮弄破,用食物体液的气味吸引蛇。蛇吃饱后,可连续几天不进食,最好每次不要喂饱,但要坚持定时饲养。
翠青蛇和其它蛇类一样,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夏天当气温高达30℃以上时,就必须采取防暑降温措施,除了将饲养箱移至较阴凉处之外,最好在箱内装上微型电扇和雾化水装置。既可散热降温又可增加湿度,有利于蛇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