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日记

《翁同龢日记(共八卷)》是上海中西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翁同龢
- ISBN 9787547502662
- 作者 翁同龢
- 出版社 上海中西书局
- 出版时间 2012年1月1日
- 页数 3889
内容简介
历史与空间:关於新版《翁同龢日记》 文:翁思再 晚清名人日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日记中有号称「晚清四大日记」者,它们是: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以及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其中以两代帝师、两次出任军机大臣的翁同龢之日记价值最高。翁同龢长期处於朝廷核心地位,而且所记日记跨度长达四十六年,涉及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天文气象、书画鉴赏、医药、皇家礼制等等诸多方面,生动反映当时的思想风潮和社会生活。日前,经过补正和完善的新版《翁同龢日记》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引起学界关注。 这是《翁同龢日记》的第五次出版。回顾第一次出版是在翁同龢故世21年之后的192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石版影印,出版界钜子张元济先生在题记中写道: 「公(指翁同龢)之从孙克斋(指翁同龢的侄重孙翁之喜)以公手书日记示余...(展开全部) 历史与空间:关於新版《翁同龢日记》 文:翁思再 晚清名人日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日记中有号称「晚清四大日记」者,它们是: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以及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其中以两代帝师、两次出任军机大臣的翁同龢之日记价值最高。翁同龢长期处於朝廷核心地位,而且所记日记跨度长达四十六年,涉及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天文气象、书画鉴赏、医药、皇家礼制等等诸多方面,生动反映当时的思想风潮和社会生活。日前,经过补正和完善的新版《翁同龢日记》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引起学界关注。 这是《翁同龢日记》的第五次出版。回顾第一次出版是在翁同龢故世21年之后的192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石版影印,出版界钜子张元济先生在题记中写道: 「公(指翁同龢)之从孙克斋(指翁同龢的侄重孙翁之喜)以公手书日记示余,余受而读之,四十余年大事粲然具备,小心寅畏,下笔矜慎,然纪载所及偶有一二流露之处,观微知著,益不能不叹公之遭际为可悲也。……鸠工岁余,今始竟事。乙丑仲秋门下士海盐张元济谨跋」。 此后又出过三种不同版本的《翁同龢日记》:1970年台湾赵中孚先生主编的繁体竖排本,197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1925年涵芬楼版的缩印本,1985年中华书局印行了陈义杰点校、整理的简体横排版;该版本增附1883-1884年翁同龢《军机处日记》,并在2006年再版发行。上述版本均有不同程度的错漏,文字方面在所难免。而主要遗憾在一些关键内容,由於历史的原因,存在人为删隐之处。这些删隐,主要出自於翁同龢本人。 1994年6月11日翁同龢为戊戌变法拟纲领性档《定国是诏》的第四天,正值他父亲翁心存的冥诞,却遭慈禧太后在幕后炮制一道诏书,把他贬回常熟老家。百日维新失败后,六君子被杀,光绪皇帝遭幽禁,康有为和梁启超亡命国外,慈禧太后对於翁同龢则追加处分:「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在这个过程中,翁同龢为了避祸,对原来日记里同康有为有关的部分进行了删改。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得一些史实变得扑朔迷离,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同翁同龢无关,甚至认为他在光绪皇帝面前压制康、梁的变法主张。不过对於翁同龢日记中的删改早就有人提出疑问,如金梁的《近世人物传》第16页「翁同龢传」里就写道:「按翁氏似有重缮改易处,如李莼客(即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作者)卒於甲午12月24日,而翁次年闰5月初9日尚记李莼客来,被(令人)颇不解其故。继思翁自戊戌罢归,不无顾忌,甲乙两年,正值枢要,凡所记载,尤虑触讳,自取刚缮,亦属常情,甲午之事,误入乙末,盖一时疏忽耳!」金梁虽言之成理,但只是按常理推断,并无证据。证据在哪里呢?无疑应该在翁同龢日记的原稿里,因为在白纸黑字上的删改之处必然留下痕迹。那么他的手书原稿又在哪里呢? 翁同龢於1904年故世后,包括日记原稿在内的大批文物由其直系后代保管。1919年翁同龢的嫡重孙翁之廉故世,这批资料由翁之廉的胞弟翁之喜保管,翁之喜促成了商务印书馆於1925年出了首版《翁同龢日记》。主持此事的张元济是翁同龢的门生,出版时不但完全遵从翁同龢删隐后的内容,还为尊者讳,追加删隐。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翁之喜把日记原稿托付给了翁之廉的嗣子翁兴庆即翁万戈,在四十年代的兵荒马乱中,翁万戈在志士仁人的帮助下,把这批文物船运美国家中,从而免遭当时和后来的种种战火和劫难。 近年,翁万戈先生拿出了这批珍贵的史料,力主出版这部完整无误的简体横排本。此议获得上海中西书局的全力支持。九旬高龄的翁万戈亲自担任新版《翁同龢日记》的编者,并指定他的侄子翁以钧负责校订。在家庭责任感的鞭策下,翁以钧辞掉一切职务,全身心投入到日记点校工作之中。他在翁万戈先生的指导下苦攻四年,殚精竭虑,终於不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