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草

羊草(学名:Leymus chinensis(Trin.) Tzvel.)又名碱草,它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东部草甸草原及干旱草原上的重要建群种之一。我国东北部松嫩平原及内蒙古东部为其分布中心,在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亦有分布;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也大量种植。羊草最适宜于我国东北、华北诸省(自治区)种植,在寒冷、干燥地区生长良好。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黄晚,能在较长的时间内提供较多的青饲料。
- 中文名 羊草
- 学名 Leymus chinensis(Trin.) Tzvel.
- 别称 碱草
- 界 植物界
- 门 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须根具沙套。杆散生,直立,高40-90cm,具4-5节,叶鞘平滑,基部残留叶鞘呈纤维状,枯黄色;叶舌截平,顶端具齿裂,纸质,叶片长7-18cm,宽3-6mm,扁平或内卷,上面及边缘粗糙,下面较平滑。穗状花序直立,长7-15cm,宽10-15mm,穗轴边缘具细小纤毛,节间长6-10mm,基部节间长可达16mm,小穗长10-22mm,含5-10花,通常2枚生于一节,上部或基部者通常单生,粉绿色,成熟时变黄,小穗轴节间平滑,长1-1.5mm,颖锥状,等于或短于第一花,不覆盖第一外稃的基部,质地较硬,具不明显3脉,背面中下部平滑,上部粗糙,边缘微具纤毛;外稃披针形,具狭窄的膜质边缘,顶端渐尖或形成芒状小尖头,背部具不明显的5脉,基部平滑,第一外稃长8-9mm;内稃与外稃等长,先端常微2裂。花果期6-8月。染色体2n=28。
分布范围
分布在从北纬36°到北纬62°,东经120°到132°的广泛范围内。中国境内约占一半以上。此外,在朝鲜等地也有分布。分布于前苏联、日本、朝鲜和我国的东北三省、内蒙、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区,在新疆主要分布于北疆。
生长环境
生于平原绿洲的阔叶林区、田边、地埂及天山、准噶尔西部的草原带,海拔600-2400m。
羊草所含营养物质丰富,在夏秋季节是家畜抓膘牧草,为内蒙古草原主要牧草资源,亦为秋季收割干草的重要饲草。这种植物耐碱、耐寒、耐旱,在平原、山坡、沙壤土中均能适应生长。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羊草是人工草地建植中首选的材料,被广泛应用。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羊草除低洼易涝地不适合种植外,一般土壤均可种植。羊草种子小,顶土能力弱,发芽时需水较多,必须创造良好的发芽出苗条件,种植羊草的土地头年秋翻耙耪,第二年播种前还需耙耪,使土 有灌溉条件的也可以春播。
播种量与播种方式
通常每亩播种量为3~4千克,采用条播,行距为15~45厘米,覆土厚度为2~4厘米,播后要及时镇压。
田间管理
羊草幼苗细弱,生长缓慢,出苗后10~15天才发生永久根,30天左右开始分蘖,产生根茎。幼苗期生长十分缓慢,易受杂草覆盖和干旱影响,造成幼苗死亡,因此苗期要及时除杂草,一般用人工除草,大面积栽培时可用2,4D-丁酯化学除莠剂消灭杂草,播种二年以上的羊草地,每年要铲地或拔一次大草。羊草是多年生根茎性禾草,其根茎发达,主要分布在5~10厘米的土层内,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根茎纵横交错,形成坚硬草皮,通气性变差,生长衰弱,致使羊草产量下降,因此,当羊草草地利用5~6年以后,应采用圆盘耙或缺口重耙将根茎切断,以促进羊草无性繁殖,增加土壤通气性,保持羊草地的持续高产。

收获
羊草主要供割草或放牧用。割草时闻的早晚不仅影响干草的产量和品质,也影响草群组成的变化。刈割过早,易便根茎中营养物质积累和新芽形成,促使杂草大量侵人,影响第二年羊草生长和产量;刈割过晚,干草品质和营养价值下降。一般以8月下旬到9月中旬为宜,留茬5~8厘米。收割时应选择晴朗天气进行,刘割后晾晒一天即可用人工或机械搂成草条,便之慢慢阴干,然后将草条集成大堆,使其含水量降至15%左右便可收贮。
主要价值
放牧
4月中旬株高30厘米左右后开始放牧,到6月上中旬抽穗后,质地粗硬,适口性降低,应停止放牧。通常以放牧羊、牛、马为主,幼嫩时期尚可放牧猪和鹅。要划区轮牧,严防过重放牧。每次放牧至吃去总产量的1/3左右即可。也可在冬季利用枯草放牧牛、羊、马。
调制干草
以在孕穗至开花初期,根部养分蓄积量较多的时期刈割。割后晾晒,1天后,先堆成松疏的小堆,使之慢慢阴干,待含水量降至16%左右,即可集成大堆,准备运回贮藏。绿色的羊草干草,1头奶牛日喂量可达15--20公斤。切短喂或整喂效果均好。羊草干草也可制成草粉或草颗粒、草块、草砖、草饼,供作商品饲草。